抗战题材网络小说的新突破
——评苏歌的长篇历史小说《最危险的时候》

2018-03-07 17:51:53
网络文学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抗战小说历史

连载于铁血网的《最危险的时候》,以长篇史诗小说的创作笔法,全程全景记叙了抗战的来龙去脉及历次重大事件、重大战役和相关历史人物,多线条反映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投降派,突出中日双方的策略、战略、战术,在多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作者以他善思的头脑、娴熟的文笔,以及对史料强劲的驾驭能力,从映照岁月的深邃,到洞悉历史的原始,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桩点,以偶然或必然细节为辅助,人与事互为经纬,把头绪纷繁的抗战史,叙述得波澜起伏、澎湃跌宕,而又井然有序。同时,众多的历史人物和素材,旁逸斜出的背景事实点染佐证,仿佛蓊郁的花架,主次分明而又生机盎然,把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抗日事件写得丰富细腻,传奇惊心纵横交织,活灵活,精彩不断。作者在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体现出中国抗战网络小说审美模式的新变化。

当我读到这部70多万字的反映和描绘抗战历史中发生的一桩桩惊险的、曲折的、血腥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时,眼前就展现了一幅抗战全景的历史画卷,那隐藏在故事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那种民族精神,令人感慨万端。小说从事件的选材、人物的设计到情节的推演和节奏的把握开掘,无不表现作者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和人性深度开掘的表现力。这是一部充满了民族精神的书,既写奋斗史又写与外来侵略者浴血斗争史;这是一部生动传神、史料丰富翔实、厚重的书;同时,又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书。作者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是艰难时世中一部悲壮而伟大的史诗。笔者在倍受震撼之后,就这部鸿篇巨著的艺术特色、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发表点看法。

一、巍巍全景抗战,还原蒙尘真相

《最危险的时候》以民国的第一支国歌“星光灿烂的五色旗”开篇,重点以抗日战争真实历史为背景,巧妙布下了一条条线索,铺展广阔宏大的场面,叙述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酣畅淋漓地再现了抗战历史;然后一层一层去揭示人物的关系,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构纵横交织,情节惊心动魄。

在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一桩桩惊险的、曲折的、血腥的、令人荡气回肠历史故事,作者对国民党的态度是符合历史的,史料丰富而真实。从1927年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到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先是统一了全国,然后对不听从中央的地方军阀实施军事打击,维护祖国统一。然后蒋介石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1931年开始,国民党开始局部抗战,蒋中正虽然先有不抵抗政策,有“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在其间他也改变过政策,边打边谈,力图将中国与日本进行战争的时间向后拖,1932年成立“国防委员会”,为未来的抗战做准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小说第1部33章“委员长在庐山的讲话”即表明了抗战决心:“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卫国守土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随后,国民党中央于8月上句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全国抗战的决策。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的中央军及其地方军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8年抗战,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抗击日军,大大小小战斗不下百次,著名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国民政府一共牺牲了208名将领,许多士兵为国捐躯,国民党军队共消灭100多万日军。就是在1931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像傅作义将军的绥远抗战、宋哲元将军的长城抗战、蔡廷锴将军的淞沪抗战,蒋介石都派了中央军驰援。

小说拒绝戏说胡说乱说,不穿越,不忽悠,史料扎实,工夫深沉。敢于正面书写历史,揭露历史真相。作者全方位的视角对历史进行还原,还原抗战真相,最大限度地保证真实性、科学性和可信度。例如小说关于国民党的部分,很多史料是我首次看到,可以看出作者查阅史料之巨、下功夫之深。小说第1部30章“蒋中正成了抗日领袖”即对此有着客观的描述。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的几大著名战役,如淞沪战役、太原战役、长沙战役、武汉战役以及南京保卫战等等,都是由当时身为盟军中国战区(该战区包含中国、印度、缅甸、越南、泰国等地区)最高司令、国军战时最高统帅部统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亲自领导制定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亲自指挥实施的。历史真相是,蒋介石及其他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和军队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理应受到中国人民的了解与尊重。蒋介石早在1932年即“九一八”事变后一年,便产生了“修好西南、以为将来的抗战做大后方”的持久战思想。1935年,蒋宣称:“只要我们能够坚守住云、贵、川三个省,哪怕是丢失了关内的十五个省,我们都定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此后,当全面抗战爆发,他决策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大战略,一方面命令津浦、平汉和平绥三线的国军对日军进行抵抗,而且诱敌造成上海“决战”的态势,“七七事变”后,正面战场上连续爆发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等重大战役,日本“三月亡华”的计划就此破产。纵观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到底付出了多大的牺牲?除掉东北人民自组抗日联军,蒋介石领导与决策的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以外,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间,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大型战斗117次,小型战斗28900余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达321万余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几乎打光。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就有200多位。自1929年至1933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大约2万名青年军官中,就有1万多名壮烈牺牲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四个月。在历次大型会战和战斗中,国民党官兵像山海关保卫战那样,整连、整团甚至整师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蒋介石不但自始至终地坚持抗战,而且自始至终地顽强地领导着抗战。”1991年由北京团结出版社所出版的《蒋介石传》,以及1993年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民党1937》一书,对他予以了大胆的和直接的客观的评价。

广阔涵盖了抗战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遵循重大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成功展现了国共历史人物的形象,如蒋介石、毛泽东、刘少奇、林彪、张学良、张自忠、汪精卫、李宗仁、杜聿明、唐生智、孙连仲等,努力完成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取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客观化的冷峻语调的叙述,是这部小说很突出的特点,也是震撼人的地方。我们这代作家对于历史真实性有非常独特的看法,这部小说所呈现的历史状况是回避不了的,无论它的场景怎么虚化,但它触及的题材应该是历史题材,在这方面它保持了一种非常冷静的姿态。例如,小说第1部48章“平型关伏击战”的描写,作者是还原历史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林彪)在平型关外蔡家峪一小寨一带伏击日军一支辎重部队,打了一个胜仗,消灭了不少日军,缴获颇丰。但这场战斗只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次战斗。而当时的宣传和后来不少著作,几乎以这场战斗替代了整个平型关战役的叙述,使一般不了解情况者误以为,平型关战役就只有八路军在那里打仗。关于这次战斗的歼敌人数,把消灭敌军数百人夸大为消灭敌军数千人(原先说是歼灭日军板垣师团三千多人,80年代后许多中共党史军史著作已改为歼敌一千多人,90年代有的著作复又改为500余人、600人)。事实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参加平型关战役,只是9月25日在平型关外东北山地蔡家峪附近,从关沟到东河南村地段,主要在小寨村山沟的战斗,参加部队是一个师,时间只有9月25日一天。而平型关战役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署指挥的战役,集结参加此役的有孙楚、杨澄源、傅作义、陈长捷、高桂滋、刘茂恩、朱德等七个军十数个师的部队。如从9月12日大同失守后广灵、灵邱作战算起,至9月底茹越口、铁角岭南失陷,中国军队从平型关地区撤退,则先后有20天左右。仅在最靠近平型关的地区作战,也有10天左右。小说再现了林彪在战斗中被误伤的事实没有回避历史。第3部45章“毛泽东的旗帜”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描述做到了客观真实。

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一段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付出牺牲最大,战争经过最惨烈,战争场面最悲壮的一场民族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充满悲情的历史记忆。正是这种集体的历史记忆,推动着中国文学对这场战争反复无尽地叙述。小说多条线索互相交织,曲折、生动地再现了抗战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那个动荡年代复杂尖锐的人际关系。小说以多条线索交织的网络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酣畅淋滴的笔墨真实地再现了那场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历史。本书共3部,各50多章,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全貌,从会战、幕后、人物这三个角度出,高视角、全方位地铺展抗战时期艰苦卓绝、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融入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专家的最新观点,反映了抗战时期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个方面,再现了正面战场的战场、幕后、人物,解密了抗战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抗战各个时期各个领城各阶层人物,通过精心打造,成就一部客观全面的抗战史图像志。

二、构架宏大谨严,凸显时代特色

小说《最危险的时候》是以史实为骨架的出色虚构,反映一段中华民族风起云涌的抗战历史,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俨然描绘出一幅历史的真实画卷。小说从不同角度切入,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叙述中通过人物命运反思历史,具有历史的反思意识和人性开掘深度,达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的较好融合。

在这部长达70万字的小说里,作者对叙述和想象力的控制,巧妙地将激情化为一种平衡的力量,犹如圆桌面上的舞蹈,做到了任何动作,不管多么优美,也不泛滥;任何铺陈,不管多么准确,也要节约笔墨。在如此时间跨度的史诗性叙事中,节奏不疾不徐,既照顾到点和面,也照顾到经和纬,使作品内容层层推进,构成一部宏大和谐的交响乐章。如第2部从第5章“台儿庄大捷”到第8章“台儿庄之后”、第12章“天上的胜利”等章节,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情节并非是叙述人从头至尾的描述,而且由人物对话、口述和叙述人的补叙所组成。尽管情节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但各种技巧的运用,却使作品体现了时序的连贯和情节的完整,不论是场景的设置,还是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都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在笔墨的运用上能控制得恰到好处,都做到了让小说里的故事活起来。如西安事变、台儿庄大捷等,被写得几经波折,这样的安排,悬念从生,引人入胜,吸引着读者强烈读下去的欲望。

小说写的是日寇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土地的动荡多事之秋,在那样时期,注定涌现叱咤风云的人物,有领袖、将军、文官、侠士,还有草莽英雄。描写这些特定历史年代的人们之所为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抗战中方方面面的谋略,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全书情节风起云涌、气势磅礴,可以说,作者选取用近乎全景式的写法再现了那一时代动荡辉煌的历史场景。小说中力求再现那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存在,而一切价值观、道德观则自然体现于人物情节之中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抗战历史的人物群像,为中国抗战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改变了过去普遍将国民党将领丑化的创作模式,不仅难能可贵,而且彰显出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魅力。

海明威曾说:“战争是文学中最重大的主题之一,当然也是最难真实描写的。”抗战小说不仅仅寄托着作家对抗日战争的想象,也包含着作家对抗战的认识和感受。在今天的现代传媒文化语境中,文学活动展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特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新变化。作者站在人性的立场来描写战争,塑造历史人物,因此,他笔下的战争场最显得灵活生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而他塑造的人物更为血性,更具有了人性的意味,不仅显示了中国战争小说审美模式的转变。历史小说,作家写的就应该是被遗忘的历史,是被艺术形态化的历史。我们写历史小说,除了要写不同的人生,还要写在历史中的表现,因为小说里面写了很多不同的人物,而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不一样,在小说中都有不同的表现,都有不同的色彩,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投入全民的抗战中,这是小说的基调。所以我认为,历史小说中应该同时凝聚两点,一个是历史,另一个是命运。这一点对当代人是非常有意义的。本书作者擅长写网络文学作品,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悄悄跟踪当年抗战的历史步伐,点点滴滴记录了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凸显时代特色。

三、语言文字冷静,人物鲜活可触

作者打破传统的小说模式,把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物的故事串起来,表现了他们在风雨如磐的战争年代的生存状态,很有质感,让我们感到了小说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撤去浮华,冷静客观。作者把历史上一系列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以及隐秘的心灵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读之感觉一股浓烈的现实主义气息扑面而来。

从文学艺术上说,虽是小说语言,可通篇的干净、练达、流畅和风格的浑然一体、文气的首尾贯通,无不显示作家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在塑造人物时,没有故作新奇的语言,把丰富的描述和人物的艺术细胞巧妙搭配。看似随意的画面,却又奇笔迭出,常有弦外之音之微妙。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文字一定要鲜活,人物的刻画要精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是小说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小说的质量与价值。

至于历史小说,往往关乎于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则更是如此,相对于纯想象人物而言,也就更难塑造好,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部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倾注了特殊的感情,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按照历史人物自己的性格,多姿多彩地表演着,那富于变化的典型,既有戏剧性又有历史的真实性,是艺术与真实的交织。他没有一笔一画死描历史,拘谨地局囿于写载诸史册中史实、史迹,而是渗入符合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在创作过程中,把人物置于鲜明可感的生活细节之中,如第1部第26章“圣诞礼物”;第2部第4章“两颗钉子”、第40章“劳力士换鱼竿”;第3部第4章“一朵云”、第24章“野百合”章节,情操的美丑,形象的黑白,在悄然间纷纷丰满,清晰而灵动,真实可感,一个个人物仿佛都是从历史生活的深处向我们信步走来,气息可闻,须眉毕现,以自己独特的光彩亮了起来。

作者对书中所有的人物的刻画,是情注笔端、颇具匠心而又爱憎分明的。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遍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各类行业,如蒋介石、毛泽东、彭德怀、张学良、林彪、周恩来、宋美龄、汪精卫等,他们按其性格发展,或浅或深,或淡或浓,如迎面走来一样,越近则面目越清晰,笑貌越亲切,各自个性鲜活,神姿多样,赫然浑成一个形象和精神的人物,鲜活可触。

综上所述,抗战题材网络小说《最危险的时候》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全景抗战,还原真相;构架宏大,凸显特色;文字冷静,人物鲜活。本书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悄悄跟踪当年抗战的历史步伐,点点滴滴记录了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光辉历史,以此为素材,加入自己对抗战历史的理解,成就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作品,体现出作者对历史战争和人以及小说艺术的多方位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抗战小说历史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家的抗战
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 18:08:12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忆·抗战
连环画报(2015年10期)2015-12-24 08:52:04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
历史上的6月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 09:42:18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