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过程是渐进的、以地域为核心进行不断辐射。从东南亚“实体书”广受追捧,到欧美“wuxiaworld”等翻译网站自发建立,再到起点国际的上线,网络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丰硕成果令人惊喜。问题在于,海外读者如何看待中国的网络文学?中国的网络文学又何以能在海外大放异彩?是否可能将中国网络文学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新标签,从文化逆袭走向文化自信?基于这样的考量,本文试图从海外读者的接受入手,尝试简要分析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可能性,进而从此出发,就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提出一定的对策。
根据北京大学邵燕君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网络文学自2010年由港台进入东南亚掀起热潮,此后与东南亚出版商达成合作;2014年RWX创建第一个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网站,此后数百网文翻译组陆续出现。目前,东南亚地区以实体书、书声bar、hui3r等网站为主要阅读平台;北美以wuxiaworld为首,还有gravity tales、novelupdates等翻译网站;甚至在俄国也有rulate网站翻译中国网络小说。①截至2018年4月27日,海外英译网站上中国网络小说译本数量如下:
网站` wuxiaworld gravitytales volarenovels shushengbar Hui3r数量(本) 47 43 27 134 49
而在海外最火的读书社区goodreads上发布有105本中国网络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为言情小说,和shushengbar目录相近。由此可见,虽然海外在传播的中国网络小说数目较之国内仍为少数,但已经以翻译小组为起点打开了通往国际的大门。网络文学的“阅读热”几年之内在多个国家地区出现,翻译小组的努力让所有人看到了网络文学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潜质。
网络文学在海外发展的阵地主要包含东南亚和欧美两地,东南亚偏重言情、都市类作品,而北美则倾向于玄幻、仙侠类作品,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大体与两地的文化渊源相关。欧美国家喜爱科幻、魔幻类文体,因其“崇尚科学奇幻与英雄主义情绪”,《魔戒》系列与漫威产业的成功即是最好的印证。而东南亚国家总体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抒情性更强,偏爱言情类的作品合乎情理。因此,自网络文学被翻译成不同语言迈出国门的那一刻,就注定其会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阅读圈。
阅读圈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某一类对某种文化所持价值观相似的人慢慢聚集起来的过程。阅读圈子的形成,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以wuxiaworld为例,创始人RWX最初依靠热心粉丝捐款历时一年多才得以翻译出一部作品,今日,wuxiaworld已是北美最大的网文翻译网站,是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Wuxiaworld发展的过程,是翻译小组到阅读圈子不断形成和壮大的过程,是网络文学在西方世界获得认同的彰显。Wuxiaworld曾更新翻译了46部中国网络小说,几乎均是武侠仙侠、玄幻类的作品,其中《盘龙》《我欲封天》等作品广受好评,海外读者在论坛中讨论热烈,并互称“道友”(Daoist)。而在东南亚,“泰国一家书店畅销书专区一半都是中国网络小说,最新出版的《将夜》摆在最显眼的位置”,②《甄嬛传》、《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被热捧,同名电视剧、电影等深受读者喜爱。
因此,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读者在阅读中有所选择,相似或相同的人形成阅读圈,这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海外同胞接触到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步,以网络文学作品为纽带,读者在阅读中对新鲜的文化内容产生好奇并追问,并形成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来看,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的重要一个层面在于“中国元素”。它是网络文学的中国“标示”,并使其区别于日韩的轻小说等,这方面如《莽荒纪》中男主角经历六道轮回,未喝孟婆汤便转生成人;《斗破苍穹》中“丹药”“金丹”等概念;《我欲封天》中平凡书生科考落榜,机缘巧合入靠山宗;《择天记》中“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思想,甚至武侠、门派、修仙等概念都是根植于“中国性”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元素,但是这也给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带来一定的困扰,造成了接受的新奇与陌生两种效果。
首先来看接受的新奇性。Wuxi world的创始人RWX在网站运营过程中,发现了读者们对“中国性”概念的困惑,于是网站专门设立了专题,总结和注释武侠、玄幻小说中常见的中国性概念,涵盖对“道”的理解、中国成语、俚语谚语、武侠仙侠术语等不同层面,如“哭笑不得”“斩钉截铁”“摧枯拉朽”等四字成语,“不知天高地厚”“有眼不识泰山”等多字成语,“打鸡血”“给点面子”“放在眼里”等习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典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谚语。这些内容的解读十分详细、深入,为海外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子,为他们所称赞,“每次读小说时遇到术语都是困惑的,出于忙碌或懒惰的原因我也从未真的去谷歌搜查它们的意思,我只是根据文本和喜好去猜测。现在有一个统一的总结文章去归纳这些术语和含义,我真的很感激”。③
诚然,中国文化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新鲜且神秘的,也是他们读懂文本的最大障碍,但wuxiaworld上的注释是为他们提供了阅读上的方便,使他们更容易把握文本中的话语蕴含。在此础础上,海外读者并非泛泛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些概念,而是深入的体认与把握。比如,网友Exist3nce的与RWX对八卦图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④粉丝们互称道友,互祝“愿道与你同在”,来自哥伦比亚的读者卡洛斯·霍华德(译名)表示“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很难理解,不过后来我明白了,现在很喜欢用泰山来吹嘘自己”,⑤还有读者在wuxiaworld中发帖询问“如何区分同一发音不同的姓氏”,⑥并围绕“路、鹿、陆”这三个英译都写作Lu的中国姓氏进行讨论,这样一些事例体现出海外读者在阅读中的思考,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并由此,不少读者行动起来,如wuxiaworld中一位来自法国的网友发帖表示要去中国一所武术学校体验真正的武侠,“决心用这次旅行去思考和践行我的道”,东南亚一位读者表示,读了中国网络小说中对古代宫殿、风景等的描写,“渴望亲自去中国看看”。⑦从这样的接受来看,读者对小说中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不仅是好奇那个书中的世界,更好奇一个从未真正认识过的泱泱大国的文明。海外读者对网络小说中“中国文化”的接受,是始于新奇,陷于探索,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初解。
再来看接受的陌生性和阻隔性。通过对海外传播作品的梳理,我们注意到,“小白文”占传播作品的95%以上,国内被称之为“文青作家”,如猫腻、烟雨江南、愤怒的香蕉、烽火戏诸侯等,在西方的传播却不尽人意。就目前的传播而言,仅有愤怒的香蕉《隐杀》、猫腻《择天记》、烟雨江南《永夜君王》《罪恶之城》和《狩魔》5部作品,在总数目中仅占4%。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RWX一语道破天机,“猫腻的文笔很好,但就是因为太好了,所以有两个译者翻译了一会儿就放弃了——太难了……翻译,除非你自己有语言天赋,别人写的越好,你会越有压力。”⑧因为文笔太好,因为太富有中国性,从而导致翻译的困难,更导致接受的困难。太过陌生的中国文化对读者而言无疑是繁琐、冗长的,若对小说阅读产生较大障碍,只会为阅读体验减分,这比如作品涉及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环境、风俗习惯、姓氏、服饰等;或者如作品中运用中国的修辞、诗句、典故等;更或者如武侠、仙侠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概念、“道”的哲学等。这些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既是闪光点,但是对海外传播而言又是局限所在。或许这些闪光点足够新奇,但是翻译、阅读的晦涩却会伤害读者的体验,其传播自然会受到影响。
以猫腻的《择天记》为例,该作在gravity tales上曾获得第三的排名,有多名海外读者称《择天记》为“masterpiece”(杰作),认为这会是仙侠小说的上乘之作,但伴随着情节的进行,接受开始出现差异化,不少读者表示宁愿读一本不怎么华美的小说,而不是一本很少打斗的小说。⑨猫腻的《择天记》融玄幻、修真于一体,作者将中国的文学、地理、历史进行充分的想象、加工和创制,演绎出了一部成长的故事,极富中国风格。玄幻、修真符合海外读者“新奇”的需要,“成长”的叙事亦使其容易接受,问题在于过于中国化的表述、中国式的蕴涵使翻译和接受走向困难。与“小白文”相比,越“中国”读者越难解其意,最多停留在华丽的文字表面。而海外读者之所以放弃,究其根本,首先,“中国性”强的作品自身的翻译难度极大,要做到“信达雅”传达出文本神韵绝非易事;其次,翻译精准的同时,要对海外读者解释很多中国特有的概念,包括俚语、成语、诗句等等;最后,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必须考虑在内,如果读者大部分对中国元素没有兴趣、不愿深究,那么中国性越强的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出路越窄。
很显然,新奇是中国网络文学吸引海外读者的重要原因,但新奇极可能造成一种陌生,阻碍他们的进一步接受的可能性,并使传播成为困难。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越是中国的,反而越可能阻碍海外读者的接受,那么如何在确保“中国性”的前提下,提升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力度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文化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海外读者对相对容易、简单的中国文化持接受态度,并愿意了解;对相对晦涩、深刻的文化内容,因其复杂幽深而不愿深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网路文学未来在传播过程中,应有意的避免或缩减“中国性”内容呢?答案是否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文化显然是其关键一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文学要想走得更远,那么就需要认清自己,应孕育于网络,发展于文化,由浅入深,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传播中国文化,形构中国形象。
网络文学虽在海外传播惊喜“圈粉”,但国际影响力仍欠缺甚多。目前,网络文学受到海外学术界等的关注和研究少,而媒体报道多,辐射地区有限,受众较为集中。因此,为谋求长远发展,网络文学应具备清晰的自我定位,把握发展现状,抓准发展时机,不断寻找突破,积极创新;同时稳步提升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确立网络文学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此让网络文学更全面、深入、健康的发展。此外,应在网络文学界建立文化自觉,对我国文化具备一定的认识,对传播文化具备信念感,多尝试挖掘我国文明蕴藏的精髓,体现文化精神。这有助于塑造“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为中国文明发声。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当在不断的拓展与尝试中寻求发展思路,由浅入深,逐步增进,在长远发展下实现文化更深入的交流。目前海外市场上“中国性”作品数量不多,一方面是其文化对海外读者过于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翻译难度过大。无译制本的情况使得作品在传播之初便碰了壁,不能有效证明作品“难走出去”。因此,我们认为国内可以组建专业的翻译团队,专门对“中国性”的作品进行翻译,由易及难,并尝试在海外平台更新,在实践中把握海外读者对网络作品中中国文化的“接受度”,以便于未来的文本选择与传播。其次,可以效仿wuxiaworld中的术语注解模式,在官方平台上更全面、广泛的总结网络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在普及中不断交流和完善,尝试吸引更多对中华文化有好奇心的读者。最后,基于不同地区的阅读圈差异,传播应有所分别,攻其所好而后由浅入深,有助于文化圈的发展扩大。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中,应考虑目标语言国家读者的基本情况、文化观念等,这有助于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保持平衡。基于这样的前提,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应该在充分尊重目标国文化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交流,具体而言:其一,基于网络文学的“白日梦”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共生性主题的作品进行传播,如成长、奋斗、复仇、魔法等作品,提升传播作品的“兴趣度”;其二,转换过强的“中国性”元素为“世界性”元素,以“世界性”的价值、判断等做为传播的底色,提升传播的“效度”。
总之,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尚有长路漫漫有待发展,为促进其传播,建立“文化自信”,我们应不断尝试和推进,注重其文化内涵,在发展中谋求认同,中西融汇,寻求平衡,唯有“网络”和“文学”兼得,方称之为“网络文学”。
从翻译小组到阅读文化圈,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形构起了一种“阅读想象共同体”, 或许相比本土庞大的网文阅读圈,海外读者的“共同体”还比较小,人数还比较有限。但不可否认,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已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影响力的新方法,成为外国人体认中国文化的新途径。面对这样新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需保持一种清醒,既要有一种自信,看到其海外传播的欣欣向荣之势,看到中国网络文学对世界的贡献,又要有一种警醒,估量其走出海外的可能性艰辛,看到当下网络文学作品的诸种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时而动,多方协作,打造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标签,提升其跨文化传播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注释:
①邵燕君、吉云飞、肖映萱:《媒介革命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
②冰川小熊:《〈将夜〉何以火遍东南亚》,网 址:https://mp.weixin.qq.com/s/QSNzHKy0cuOhN-bW-uz4Hw。
③Exist3nce评论,网址:
http://www.wuxiaworld.com/what-daoheck-a-very-basic-primer-to-the-dao。
④Supreme General Soulless Darkness评论,网址:
http://www.wuxiaworld.com/generalglossary-of-terms。
⑤刘悠翔、周晓曼:《18国读者眼里的中国网络小说》,《南方周末》2017年3月16日。
⑥Musou评论,网址:
http://forum.wuxiaworld.com/discussion/6463/how-to-distinguish-differentfamily-names-with-the-same-pronunciation。
⑦JordanFr评论,网址:
http://forum.wuxiaworld.com/discussion/7688/a-trip-to-china-two-monthsa-remote-school-on-a-mountain-my-rebirth-inthe-dao-of-martial-arts。
⑧邵燕君、吉云飞、任我行:《美国网络小说“翻译组”与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专访wuxiaworld创始人任我行》,《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6期。
⑨kraya评论,网址:
http://gravitytales.com/novel/way-ofchoices/ztj-chapter-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