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战争诗的主人公看诗中各阶层对开边政策的态度
——以《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为例

2018-03-07 15:43:33郭超华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从军统治者

郭超华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各主人公所代表的阶层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中的主人公分别代表不同的阶层。笔者从《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对主人公从军经历的描写,分析他们代表的阶层。

(一)《前出塞九首》主人公所代表的阶层

对于《前出塞九首》,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用《杜臆》说明:“《前出塞》则评曰:‘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显两路出兵。考唐之交河,在伊川西七百里,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诗亦当作于此时,非追作也。’”[1]说明《前出塞九首》的主人公是在哥舒翰征讨吐蕃的过程中被招募进军的。《前出塞九首》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2]“戚戚”交代了主人公离家时悲凉忧愁的心理,“悠悠”说明了主人公主观上是拒绝奔赴边疆的。“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平民,担心因耽误赴边日期而遭受相应的祸患。其五写“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3],正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平民,所以进入军队就是奴仆,功劳成就都将会是高级将领的,认为自己身份低微,建立功勋无望。这在其九中得到印证:“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4]“能无分寸功?”诗人用反问的句式说明主人公不可能没有功劳,也说明主人公从军十年没得到什么职位奖励,进一步印证了主人公出身比较贫寒,属于农民阶层。

(二)《后出塞五首》主人公所代表的阶层

《后出塞五首》主人公一出场声势就非常强大,挥金如土的豪气扑面而来。我们从其一中可以看到他的从军思想:“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5]说明主人公是唐玄宗开边政策的忠实践行者,开篇直截了当说明自己想要建功立业;他的从军装备“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6],说明他为征伐边塞不惜破费大量钱财,出塞行装奢侈多金;他的送行场面隆重盛大:“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7]送行的人从头发斑白的蹒跚老者到意气风发的朝气少年,说明主人公家族影响比较大。这些都可以说明《后出塞五首》的主人公家境优越,不是普通的平民家庭。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8]这里说主人公是“良家子”,再加上其一对主人公的描述,可判断主人公应该是中上阶层。其五最后“故里但空村”[9]一句说明了主人公生活在农村,应该是地主阶层。

二、诗人对于诗中各主人公的态度

《前出塞九首》其六:“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0]吴瞻泰云:“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11]诗人在这里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征兵赴边不是为了无休止的杀戮。不论是“射人先射马”,还是“擒贼先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自己的最终目的,作战也应该有所节制,不能无限度滥杀对方士兵,更不应该穷兵黩武,无休止地侵略其他国家,否则最后付出惨重代价甚至失去生命的都是普通的士卒,说明了诗人对于统治者无穷无尽的开边政策持反对态度。诗人作为诗歌的创作者和思想的发出者,定然对与他观点一致的主人公持同情态度,对与他观点相悖的主人公持批判态度。

《前出塞九首》整组诗诗人都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写,使读者能够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诗人从主人公被迫离家参军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主人公十余年的艰苦从军生涯。从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中就能看出主人公被迫参军、远离父母的无奈,而诗人对于主人公的无奈只能采取远观叹息的态度,通过让主人公入诗描写他的悲惨经历来表达自己的同情。

《后出塞五首》其三写道:“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12]这里写主人公为了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边疆积极表现,奋勇杀敌。一个得意忘形且喜战乐祸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他的表现越积极,诗人的讽刺意味越浓烈。诗人在《复愁十二首》中写道:“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13]进一步证明诗人对于这样拥有狂热封侯梦的青年持批判态度。

三、各阶层对于开边政策的态度

(一)农民阶层

《前出塞九首》的主人公出身比较贫寒,属于农民阶层。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得知诗人对于主人公持同情的态度,从侧面说明主人公对于统治者的开边拓荒政策持反对意见,从诗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在前一句中,主人公明确反问统治者已经拥有了广袤的疆土为什么还要一直沉迷于开边。后一句写出了主人公即将出塞远离父母的无奈之情。父母养育自己,等到长大时却无法回报他们的恩情,这对于接受孝道文化熏陶的主人公来说是非常残忍的。这些从正面、侧面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反对。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14]描写了主人公行征路上内心的活动,磨刀发出的呜咽声其实就是主人公的呜咽声。“肠断声”“乱已久”,进一步说明主人公内心痛苦无奈。其四:“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表达了在外行军作战的主人公对于家人深深的思念。[15]仇兆鳌引《杜臆》注解:“初出门则父母难割,在途久则遍想六亲,此人情也。哀哉两语,即书中之意。孤身远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语更惨戚。”[16]不管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主人公对于统治者开边拓荒的政策都是反对的。

唐玄宗时期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募兵制原则上是自愿报名参军,但是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国家强权贯彻于各个方面,兵募亦不例外。中央把招募任务下达到各州县,相关州县必须如数如期完成。招募时如果应募者多就采取自愿手段,倘若应募者少就采用强制手段,因而兵募实际上是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唐玄宗后期由于开边拓土的需要,强制成分越来越多。《前出塞九首》的主人公很明显就是被官府强制征发赴边的,他是这种畸形兵役制度下众多牺牲品之一。且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要赋役对象是农民阶层,唐代并不例外,农民阶层身上背负着各种苛捐杂税的压力。农民阶层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再加上统治者强制征兵,农村大量缺乏劳动力,田地荒芜。《兵车行》中“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17],就是最生动的描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于《前出塞九首》中处于农民阶层的主人公反对统治者开边拓土政策的态度也就能理解了。

(二)地主阶层

《后出塞五首》中意气风发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地主阶层代表,也代表了一大批甘冒风险的游侠型青年。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诗人对于主人公持批判讽刺态度,这可以从侧面说明主人公支持统治者的开边政策。从诗中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其三:“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18]主人公反问质疑者你们哪里知道统治者的目的,直接说明他对开边拓土政策持支持态度。

主人公的支持态度来源于他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的青年,没有什么经济压力方面的烦恼,想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己的封侯之梦。杜甫写后出塞战士参加开边战争,不是作为个人的一时兴起,而是放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下来写的,唐玄宗统治后期好大喜功,长期进行开边战争,对社会影响极深,尤其是有钱人家的青年是急于立功的。

四、结语

各阶层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态度都是基于自身利弊考虑的。农民阶层持反对态度,地主阶层持支持态度,形成这一巨大反差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经济基础问题。农民阶层缺乏良好的经济基础,就会着眼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希望统治者开边拓土,强制征军入伍;地主阶层的青年有着较为优越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军入伍、建立功勋就是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一条捷径,因此他们希望统治者开边拓土,支持统治者的政策。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从军统治者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从军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新教育(2018年9期)2018-07-12 09:14:46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4期)2016-10-15 04:22:46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中亚信息(2016年4期)2016-07-07 09:38:14
论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辩证解释及文化空间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