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铁场景的城市文化符号

2018-03-07 12:56◎戴
文化产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符号意义空间

◎戴 葳

(湖南芒果娱乐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91)

地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出行手段,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地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承担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国内地铁的“泛化式”发展,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缺失城市文化个性,与现代化空间孤立,不利于城市整体文化的建设。

一、地铁被赋予的独特场景优势

地铁先天具有一种独特的场景优势,打破了地上地下的壁垒,是构建城市文化重要的途径,是城市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窗口。

(一)空间稳定,易集中注意力

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间,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空间,人们在乘坐地铁时,不容易被打扰,且容易融入周边环境提高自身的在场感,人与景之间的互动不容易受到其他信息“噪音”影响,注意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乘客对地铁空间所提供的符号进行意义解读,而不是仅停留在知觉的层面,经过加工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回想,同时形成的经验有助于下一次信息接收、加工。

(二)地上地下联动,场景互通

地铁不仅是地下的交通线路,还是城市地上空间的延伸,更是城市文化的延展。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地域若形成一种互动,有利于加强地域的特色和当地城市文化的构建。每一个地铁站就是城市文化大框架的一个节点,交错的地铁线路和地上文化脉络的交织,形成一种文化符号网,在这张网的交织下,使得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地铁也成为城市文化议题中的一部分。而地铁对城市文化也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提供城市文化话题,培养公众的熟悉感,进而利于产生良好的态度,有助于对城市文化符号进行偏好式的解读[1]。

(三)站域设置本身具有意义

地铁空间的每一个地铁站本身是经过调查研究、考察分析后而选择便利性强、人流量大的站点,或是城市特色地标、景点。这些站点的名称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符号,本身就包含意义,而这个站域的意义与公众理解的含义存在于同一个共同的意义空间,为意义沟通提供了场所,公众会主动的在思维层面与站点建立一种“情景空间”,通过作为站点名称的符号与城市文化实体或者城市文化精神进行联想,建立关系。

二、符号学的学理内涵

学者赵毅衡指出:“符号是携带者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来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不管是地铁整体作为一种符号,还是地铁场景中所包含的海报、标志、站名、空间形态等都是城市文化的符号的组成,同时又是城市文化意义的携带者[2]。

(一)地铁场景中城市文化的“所指”与“能指”

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化的结构组成,也就是说一个事物要成为一种意义符号需要具有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意义。“能指”即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被辨识的事物,比如地铁的出入口、地铁的站牌、地铁站内的设施等,这些是公众接触地铁符号的首要层面。“所指”即是一种观念,是蕴藏在符号内的内容意义,是人类思维层面的心理建构产物,比如当报站“橘子洲站”,不仅是站点的本身名字,而会与“橘子洲景点、长沙旅游、烟花”产生意义上的联想,这是意义带来的一种人和场景、空间的互动。除了地铁站点的确定、站名的确定,地铁中每一个空间、每一个“零部件”都是符号系统中重要一环,如通过观察英国地铁每一个车站的设计风格、形态结构、建筑材料可以了解到车站的“年龄”,它没有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变形或特意复古化,在充分展示英国地铁的“长寿”的同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而韩国的仁寺洞地铁站、大学路地铁站则根据不同的地上风格进行地铁场景设计,仁寺洞站因古街有名,因此地铁站内有韩国传统文化的石雕和壁画;大学路地铁站则是年轻文化的氛围,站域内贴满的是话剧、音乐剧的海报,连站域装潢都颇有文青气质[3]。地铁场景内的各种符号成为了城市文化意义的最佳载体,但要注意符号系统的个性与整体的统一,通过多种符号的共同作用,才能使得城市文化更具魅力。

(二)地铁场景与城市文化“神话”创造

城市文化符号理论“神话”的创立者巴特指出:“神话并不是指神话学,而是指一个社会构造出来以维持和证实自身存在的各种意识和信仰的复杂系统,即它的意义系统结构。”意义包含外延与内涵两层序列,外延又蕴含了城市整体形态、历史背景、思维体系等;文化活动是人进行的一种符号的编码、解码、形成意义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文化符号的意义也逐渐丰富并产生新的意义加入原来的符号系统之中。人们通过乘坐地铁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思想价值等,可以说地铁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缩影[4]。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难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而地铁为城市文化宣传和推广打开了新的一扇门,1900年法国巴黎建立的地铁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渠道,通过乘坐巴黎地铁可以了解巴黎的城市百态和文化,巴黎有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在地铁上可以看到巴黎市民大多在研读小说诗集,与韩国的明星文化不同,韩国地铁里可以随处看到韩流明星海报,而巴黎的地铁站里则是以艺术壁画、时装时尚为主;而北京为了展示独特的“胡同文化”,以“奔跑的胡同”为主题,整车打造成老胡同的效果,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再现老北京文化,使人进入地铁的一瞬间就能有“这就是北京”的体验感。地铁提供的场景使人与人、人与景在互动中宣传了文化、延伸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使城市文化在地铁场景中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近,让地铁场景更贴近真实场景,让城市文化符号更深入人心,独具匠心地创造着一所城市不褪色的“神话”。

三、构建地铁场景城市文化符号的策略

(一)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地铁标志系统

地铁标志作为一种符号,不能仅停留在空间引导的层面,还需具备以下几种意义:

1.展现城市智慧

地铁标识的可识别、可解读性影响着公众的出行,影响着公众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的标识为公众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形象。韩国首尔每条线路用不同且区别明显的颜色进行标记,并且换乘站和普通站域的提示音乐的区别性播放让第一次前往韩国的人们产生安全感,从而对这座城市产生良好的印象,展现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智慧,树立了城市的形象,利于文化的传播。

2.体现城市特色

在地铁标识的众多指示标中都可以进行特色设计,使其担当起象征物的角色,国内具有明显城市文化特色的西安地铁的Logo标志,并不是简单划一的“M”外在形式,而是设计成为了两座拱形的城门的形状,体现了西安的历史古城的特色;广东地铁标志则是两条并行的轨道排列一段距离后分开的“Y”形,象征着“羊城”,这样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被认知、解读,便于人通过地铁标识与城市形成连接与互动。

3.承载城市内涵

各地地铁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浓缩和提炼,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空间,而地铁各种标志正是城市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韩国以韩流文化而受到世界瞩目,在韩流有关的宣传期通过在地铁站设立韩流明星人形指示牌、韩流明星动态指引电子牌,美化座椅爱心标识、公益指引贴等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粉丝,充分挖掘了城市的个性,显示了韩流文化的强大,并且在特色站域设置互动区域,使得地铁场景与韩流文化相得益彰[5]。

(二)利用多媒体,打造立体城市文化符号

地铁提供的媒体手段非常丰富,如车内和站域的广播、视频、海报等。地铁本身就是一种实体的文化场景,是文化符号的一种外在形式,符号的多种方式结合使用可以放大符号的意义。例如,在重庆,每一条地铁线路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主题,根据特定的主题调动多种媒体配合,使地铁不是独立的一种交通线路而是融入了整体的城市文化,从而连接了整个城市。西安对地铁的定位则是“承载人文,畅通古城”,不仅进入车站就有图片指引,在站内还设置了一站一幅百变文化墙的浮雕,仿佛地铁变成时光机,在西安这座古城进行文化穿越,让城市文化立体丰满,增加文化的沉浸感,实现“共鸣式”的体验,构建了一个整体的文化意义框架,实现地铁地下的空间与地上的空间无缝对接。

因此,要充分利用地铁内的多媒体方式,如3D海报、全景车厢海报、车厢视频、站域电子背景墙、全息投影视频等,把城市特色文化融入地铁场景,赋予符号感性的色彩,在视知觉的刺激之外,调动人与城市文化的情感互动,寓情于景,充分发挥地铁独具的场景优势、人流优势,让地铁成为构建城市文化的新阵地。

(三)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场景共振

地铁场景是固定与移动的不停切换,这就少不了虚拟场景的构建。随着定位技术、传感器、大数据技术的日渐完善,可以在地铁内实现实时支持,精准地为乘客提供路线、定位信息,甚至基于定位还能为乘客推送相关站点的服务、旅游信息。韩国地铁的换乘站点会在站内和车厢贴置韩国特色旅游、季节旅游的海报,通过扫海报上的二维码可以实时获取车站信息并为乘客提供出行信息、相关景点的介绍,借助实体的文化宣传载体与线上虚拟路线的结合,满足了实体与虚拟需求的双重互通。随着AR、VR技术的成熟,未来可以把地铁打造成虚拟的体验空间,随地理位置的移动自动推荐文化体验主题,坐在地铁上就可以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

四、结语

地铁场景是集“内容+服务+互动”于一体的综合场景,为人与城市的互动和沟通提供了连接,是城市文化相互交流的纽带。地铁承载城市文化精神、提供城市文化服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为人类感知和理解城市文化符号创造了意义空间;为人类创新和创造城市文化符号提供了温床,地铁见证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助推着城市文化不断向前……未来基于地铁场景的文化符号构建还值得更加深刻的讨论和探索。

猜你喜欢
符号意义空间
一件有意义的事
学符号,比多少
空间是什么?
有意义的一天
创享空间
生之意义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