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义,余忠淑
(四川民族学院 1.经济与管理学院 2.文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创业概念,他认为:“执行一些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是创业者。”[1]创业者要有创业能力才能创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的创业教育。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 “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将比尔·盖茨式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等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让其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从而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2]。由此可见,创业就是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将一些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创造出财富的活动,这种组合能力就是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人们这种组合能力的教育。首先,创业能力的培养利于经济发展。据调查,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与毕业学生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该国家的经济实力将位居世界第24位。该校毕业生创办了4000多家公司,雇用了110多万员工,创造了2.3万亿的销售额[3]。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创业不仅为自己,还会在不同程度上为其他人解决就业问题。创业者最初创办的常常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吸纳较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美国中小企业对就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富500强企业已经减少了500万个工作岗位,而中小企业却贡献了34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3]。
我国地方民族院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高校扩招以来,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也面临就业难问题。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将促进更多民族院校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进而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和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需要这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基于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要求和特点,充分组合资源,积极进行创业,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优势,大部分人会选择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但民族地区就业岗位仍然存在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当下要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推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较多活跃的市场主体,而民族地区本地的居民因为教育程度较低和市场意识不足,很难自发形成新兴创业主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在大学里获得了一定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将成为民族地区新兴创业主体的中流砥柱,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地方民族院校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励他们回到家乡创业,这也是地方民族院校教育发展地方性、民族性、应用性特征的彰显,对促进地方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民族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滞后。如四川民族学院近年来才开设创新教育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分别为2个学分。四川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四川西部甘孜藏区的藏民族学生,目前也为他们开设了创新和创业理论课程,少数学生还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大学生SYB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水平,培养了一定的创业意识,但创业能力培养明显不够,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创业实践环节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很好构建起与创新创业配套的创业实践环节,因而很难培养学生实际的创业能力。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多为文科,很多知识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应用程度不高,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够。
地方民族学院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薄弱,能够胜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较少,如四川民族学院就存在该问题。创新创业涉及较多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于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就由本专业教师兼任,这样的安排尚且可行。但其他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能由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刚走出大学校门,也许在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但要具体去指导实践难度很大。因为他们从事创业教育工作,自身却没有从事过具体的实践工作,也没有创业实践机会,很难向学生传授创业技能。同时,地方民族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非本地区本民族的教师构成,他们的教学趋同于非民族院校的教学模式,他们自身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了解不够深入;对民族语言、文化了解不多;对符合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规格认识模糊,教学中很难立足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熟悉民族文化和学生具体学习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由于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匮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够,创业能力不足。
地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民族学生相比,他们的视野相对狭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不佳,影响了创业教育培养的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等靠要”的思想在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学生大学毕业后主要选择报考教师或公务员,自我创业意愿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对创业能力培养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不多,成功率不高。近5年来国内大学生创业人数尽管翻了一番,达到了毕业生总数的3%,但与西方发达国家30%左右的占比相比差距还很大。据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水平为20%[4]。由于创业人才缺乏,也影响了我国科技转化率。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6%~8%,而发达国家却高达50%左右[5]。相比较而言,地方民族院校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发展更滞后,现实中少数民族学生实现自我创业的极少,从而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成效还不明显。
首先,要明确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明确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知识技能的“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了、靠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如处于藏区的四川民族学院培养的少数民族创业人才就应体现该目标。“下得去”就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有能力、有意愿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创业,去发展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干得好”则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实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得了”则是创业者创业成功后继续扎根民族地区,不断将事业做大做强,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靠得住”则是创业人才能力和素质过硬,尤其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安全愿意并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完善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学校应强化创业基础和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认真纳入学分制管理,严格制订教学大纲,尤其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结合其具体民族特色,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加强SYB创业培训课程建设,对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由理论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基础性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学、创业心理学、创业社会学等知识,尤其要开设创业经济、企业管理等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为学生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与创业意识。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训相结合,培养基本的创业技能。民族地区创业教育还应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本地区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史、经济地理、经济发展政策等课程或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要求,更好实现专业知识、创业技能与本地区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有效的创业教育。
首先,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加强培养,对现有的教师,根据其专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再培训。可选派教师到创业教育发展好的高校进修学习,掌握创业教育知识,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技能;可让一些教师到民族地区的企业、农村、牧区去考察、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联合办学的机制,面向社会敞开大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创业教学能力的人员,尤其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创业指导,避免创业教育纸上谈兵。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自信心。担任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应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创业技能、金融常识与管理才能,还应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要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特点、民族文化、民族学生性格特性等。要培养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善于实践的职业精神。要让教师们常常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实际调查,获得真实的创业案例,在教学中把理论与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出能够真正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创业应用型人才。
其次,创业能力培养要实施“方法灵活、重在实践”的教学方式或手段。教学中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示、角色扮演、项目驱动等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形成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一些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通过EPR沙盘模拟实训来进行创业设计、管理、规划等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强化实践教学法,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内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创业模拟实训室;校外要建立高水准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去调查、研究、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常举办与创新创业配套的校级、地区级创业大赛,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向学生提供创业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形成多样化的创业发展通道,让学生成功实现创业。
首先,地方民族院校应树立创业教育发展理念,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制订相对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地方民族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地方民族院校要有领导专门负责创业教育工作,并建立创业教育发展中心。制订创业教育发展相关制度,构建和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对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方面的帮助;全面协调、监督创业教育中心的运行,合理评估创业教育成效,有效促进地方民族院校创业教育发展。
其次,要保障创业教育资源。地方民族院校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引进创业专家、配置创业教育校内实训设备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需要很多资金。为此,地方民族院校应该通过社会捐赠、政府资助、校企合作等渠道积极争取资金,并在校内配置专门的创业教育运行资金,建立资金运行监督、效应评估机制,力争实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资金有了保障,创业实训设备添置和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院要为相关专业配置较完善的校内实训设备,包括一些软件、仪器等,建立一些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要多方联系企业、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经营组织等,选择合适的对象,建立层次多样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有资金保障的同时,地方民族院校还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合作建立科研项目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将创业教育向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化。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北航孵化器,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务实、系统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此外,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工厂、旅游区等都可作为学生实训的基地,应鼓励学生多深入这些地区进行考察、体验,领略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指导自己的理论学习,提高创业应用能力,为以后在本地区本民族创业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第三,要加强服务地方民族的创业教育研究。地方民族院校应依托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中心和相关科研部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科研,研究当前创业教育的前沿理论,探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特点和创业实施机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地方民族院校创业人才培养中,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在科研中,要做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促教学。要大力鼓励教师申报或参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科研项目,也要让广大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使创业教育科研更有成效。同时,要联合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单位、厂矿、农牧区作为教学和科研合作伙伴,获取资料,听取意见;让一些创业实践第一线的专家到学院做讲座,兼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将一些创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完善创业法律政策,全面提供创业制度保障。我国为了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各省市也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但到具体落实层面仍然出现一系列问题[6]。国家应完善《劳动就业法》《教育法》等法律,或单独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法律,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必需的教育方式,要求高校,包括地方民族院校建立创业教育发展中心,根据各地和不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本校具体特点,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国家要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专项保障资金,尤其要对地方民族院校提供更多的发展专项资金,各地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创业发展指导机构,全力推进创业教育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国家要为创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如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简化创业企业审批程序;增加快捷、多样、有保障的融资渠道;减免各种税费;严格保护创业者的专利技术。国外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法制环境越完善,创业教育就越成功,经济发展就越活跃。为此,民族地区应该制订更具有针对性的、更优惠的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意愿,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效。
其次,扶持创业中介组织,发展创业服务市场。要推进创业教育发展,民族地区政府要尽快扶持发展能为创业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创业中介组织可协助地方民族院校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中介组织可以进行项目推介,为学生提供创业渠道;有些中介组织可协助地方民族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评价,对大学生申请的创业项目实施评估,帮助创业项目的完善和改进;有些中介机构可提供大学生的创业融资,也可协助办理政府小额创业贷款,承担创业贷款担保等。此外,有些中介组织还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技术、法律咨询和市场指导服务,为民族学院创业教育提供非政府支持,分担地方民族院校创业教育工作压力,扩大创业教育途径,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第三,重视全程培养,有效提高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可以细分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特质、创业知识与技能等,这些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目前,西方国家已形成了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如美国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及其研究生阶段,大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美国很早就实施金融扫盲计划,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法国一些地区开展了“在中学里办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和能力;日本从1998年起,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因此,我国的创业素质培养也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要像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一样,从小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贯穿于教育各个阶段。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素质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校教育来看,要格外重视各阶段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小学阶段可培养学生创业应具备的一些品质,如勤奋、坚韧、独立、团结、合作等,较早树立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初高中阶段可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一些基本的创业技能,产生创业意识;在大学期间重点学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形成创业意愿,并尝试创业实践。通过不同阶段的系统培养,有效提高创业综合素质,最终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3-74.
[2]张婷.蒂蒙斯创业教育思想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6):51-53.
[3]Donald F K.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velopment,trends and Challeng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9):577-597.
[4]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升至3%成功率不足5%[EB/OL].(2017-10-10)[2017-12-10].http://news.163.com/shuang chuang/17/1010/09/D0CK67S5000197V6.html
[5]刘铸.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95-98.
[6]高成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