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中国茶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传播

2018-03-07 11:46雷郑延陈清微曾文治高水练杨江帆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符码语意解码

雷郑延, 陈清微,周 欢,曾文治,高水练,杨江帆

(1.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安溪茶学院,福建 安溪 352400)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商品之一,茶曾丰富了沿线区域人们的饮食、风俗、礼仪等文化[1],为当代中国茶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和历史基础。茶文化能够促进茶叶品牌经济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可作为休闲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因此茶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传播有助于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出口贸易。中国茶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传播是跨文化传播,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可能使茶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遭遇诸如文化误读、文化交流冲突等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中,诸如语言、科学、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世界的集中体现,为此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符号化的东西才能被人们把握,得到媒介的传播,进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有必要对茶文化进行符号解析以促进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更好地传播。

一、中国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系

文化是符号的母体,符号是文化表现的手段——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是通过不同的符号呈现出来。人们通过符号来识别文化,文化也通过符号形成和发展,因此符号也成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3]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依赖于符号——中国茶文化是一个与中国茶相关的符号体系。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先产生了茶文化的“语意”,掌握文化符号知识的人将茶与文化符号结合,并将要传达的茶文化“语意”通过符号组建符号系统,从而为茶文化的“语意”找到表达中介,也为茶文化的沟通与传承找到了载体。如茶在我国也指多情专一,因此茶在我国的彩礼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言:“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茶在明代被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一”意义,故被纳入结婚彩礼中。在该茶文化符号体系中,茶由于种下不可移植,因此被赋予了“从一”和对爱情忠贞的语意,并通过结婚彩礼的符号形式表达该语意。

与中国类似,茶也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符号体系。茶在古代通过“一带一路”传入其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茶物质的特点并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茶文化符号体系或者将茶融入本民族文化并被赋予特殊内涵。如中国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伊斯兰世界。穆斯林将茶融入了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发展出多种诸如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关于茶的风俗礼仪和习惯。在中亚的阿富汗,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只要宾客来到,主人总是热情地奉茶,且有的敬“三杯茶”:第一杯止渴,第二杯表示友谊,第三杯表示礼敬;在回族穆斯林中,男女婚嫁、邻里串门、乔迁新居、添丁加薪等都离不开茶,甚至也可以通过以茶为礼上门赔礼道歉,冤家释前嫌。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穆斯林形成了本民族茶文化符号体系,其背后的语意是和谐、宁静、温馨等伊斯兰文明风尚。[4]

二、中国茶文化符号“语意”传播的关键环节——编码与解码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与茶相关的文化符号操作。茶文化符号是茶文化深层“语意”信息的存在方式,也是“语意”信息的载体和中间纽带。人们只有通过茶文化符号才能表达与理解其“语意”,从而更好地相互沟通与交流。根据传播一般信息传递回路并结合中国茶文化符号特点,可以分析归纳出中国茶文化符号“语意”传播的基本要素:信源、编码(符号化)、信息、传播渠道、受众、解码(符号解读)、反馈、噪音。[5]传播活动取得成功的表现为编码者的编码和受众的解码意图相吻合,故茶文化传播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传受双方对传播中的茶文化符号及其所指涉的意义有共同的认知和理解。[6]因此,中国茶文化符号“语意”传播的关键就在于符号的编码和解码。

编码: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认为:编码指的是将讯息转化为一种适宜于传递工具和预期的接收者的语言或代码。与之相对应,“茶文化编码”指将所要传达的与茶相关的“语意”变为茶文化符号和符号系统,使其能够方便表达、交流与沟通。“语意”本身不是物质,其只有通过一定载体才具有传递性和共享性,即首先要通过合适的符号及规则进行合理组合,完成“语形编码”;“语意编码”即编码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创造精神,结合茶文化“语形编码”以此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审美编码”则是在“语形编码”和“语意编码”的过程中,根据编码者个人审美观点,进行个性化处理,赋予其美感,具有审美性。[5]

解码:受众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将通过传播渠道传达到受众的茶文化符号还原,以获知其背后“语意”的过程。与编码相对应,可以分为语法解读、语意解读和审美解读。[5]可以把 对茶文化的解码过程分成两个步骤:一度解码,即理解,着重获得的是茶文化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受众的“意义结构”影响其对茶文化符号的理解方式,其正确与否影响着下一步的解读;二度解码,即解读,着重于茶文化符号与意义或规范框架的联系方式,从而可以在茶文化符号与受众之间建立文化共鸣及其内在的意识形态意义。解码包含了理解和解读,在这过程中还运用到理解力、情感关照、社会知识等茶文化符号之外的资源。如对中国茶名毛尖、毛峰和银针等以茶外形特征为命名依据的语言符号的理解,首先通过一度解码理解毛尖、毛峰和银针等传达的关于茶外形的基本特征信息,再通过二度解码感受茶名符号所传达的命名者对茶独特外形的赞叹、欣赏之情。[7]

三、中国茶文化符号在“一带一路”中的跨文化传播阻碍

符号的解码是在特定的符码中完成的,其为符号的解码提供了解释规则,即符号只有在符码中才能产生意义。符号“语意”的有效传播和沟通则要求编码者和受众能一定程度上共享同一符码,能够互相理解符号所传达的语意。[8]而在社会符码与美学符码的层次则更加强调社会的约定俗成与文化的作用,即文化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符码被解读的意义[9-10]。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及其符码的认知与理解是中国茶文化符号“语意”有效传播的基础。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各参与国的国情十分复杂,如在语言方面不仅语种众多,而且部分国家官方语言与通用语言并不统一,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各样的符码系统;方慧等使用 Hofstede指数测度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存在较大文化差异,且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从最小值0.41到最大值6.27,反映出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非常显著。中国与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小,与匈牙利、拉脱维亚等中东欧国家文化差异较大。[11]“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在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地区关系上复杂多样[12],各区域文化背景不同,“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存在相似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文化差异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文化禀赋优势,为促进文化交流与借鉴、实现文化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阻碍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甚至存在文化壁垒和文化冲突。[13]

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茶文化符号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不同的理解。[5]在中国茶文化编码过程中,编码者是在其自身所存在的符码系统内进行茶文化编码,编码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而解码的过程同样受受众文化符码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影响,因此,中国茶文化符号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文化符码和背景的不同将导致对中国茶文化符号的解码结果与编码本意不一,最终结果为茶文化符号“语意”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无法有效、准确地传播。

四、有效传播中国茶文化符号“语意”的对策

(一)互鉴基础上重构中国茶文化符号

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形态均有其精华和可取之处。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将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应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所欲传播文化。与编码者文化背景不同的受众在解码同一茶文化符号时会产生与编码者不同的“语意”,因此编码者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所受文化特点、思维方式,在参考受众接受心理的基础上进行茶文化符号编码。同时,文化认同越强,跨文化交际就越容易发展[9],编码者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找到文化意识层面的可“通约的公分母”,并以此为中国茶文化重构的重要立足点将有效缓解符号系统之间缺乏相宜性的矛盾,利于茶文化符号“语意”的传播。

鉴于中国茶文化长期受以儒、释、道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熏陶,借鉴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小的东南亚国家文化补充中国茶文化相比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中东欧较为简便,且易于被该区域国家接受。在传播的表现形式上,可以通过茶文化产品旅游等形式开展茶文化传播活动。如杭州已与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重要城市、港口结成姐妹城市,并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定期开展茶文化宣传和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开发汲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文化元素,同时重视传统文化性、时代性、世界性相结合的茶周边商品,产品所体现的是各文化间求同存异,优势互补。[14]

(二)发挥先天性符码在茶文化符号重构和传播中的作用

符码分为先天性符号和后天性符码。先天性符码指人与生俱来、不受后天文化背景影响的符号系统,如格式塔心理学的相近律、相似率、连续律、封闭律、协变律、背景分割等,体现了人类的共性;后天性符码是指需要经过人后天的学习、受到一定教育和文化背景熏陶才能掌握的符号系统。由于跨文化传播中受阻因素主要为后天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后天性符码理解不同,因此在茶文化重构和传播中应充分利用先天性符码是本能的心理反应,不受后天文化背景因素影响而就能产生的特点,使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受众不通过文化背景知识也能理解茶文化符号“语意”。

对于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在茶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上应注重发挥先天性符码在其中的作用。如在茶席、茶具、茶服等设计上,应充分遵循黄金分割率,使人产生普遍的美感,同时利用人们类似与近似、完形趋向、残缺闭合和共同命运四个方面的心理,使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茶席、茶具、茶服等欣赏及使用中力求完好的冲动得到满足。

(三)在孔子学院平台上传播中国茶文化

截至2017年9月,“一带一路”沿线已有51个国家设立了135所孔子学院和129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海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力量[15],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孔子学院对汉语的推广使“一带一路”沿线能够认知中国文化及符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解码过程中的障碍,为中国茶文化在“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搭好汉语国际推广的快车的过程中,应根据受众年龄层次、语言水平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整茶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16]同时,应注重对外传播的茶文化教材的编著,形成较为完善的茶文化教材体系。其内容不仅体现中国茶文化,还应积极探索中国与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等方面的共通性,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茶相关历史、遗迹,增强文化认同感。[14]

参考文献:

[1]勉卫忠.茶的西传及对伊斯兰文化的影响[J].中国茶叶,2011(5):42-45.

[2]谢芬,杨江帆.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的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5(1):12-13.

[3]徐江华,张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重构[J].包装工程,2007(1):166-167,171.

[4]勉卫忠.茶的西传及对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J].中国茶叶,2011,33(5):42-45.

[5]何志丹.茶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15-18.

[6]王国庆.从东闾圣母像的变迁看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编码策略[J].新闻世界,2014(5):250-251.

[7]陈一愚.试析民族文化符号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二度编解码[D].苏州:苏州大学,2009:18-25.

[8]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31.

[9]杨富裕.文化产品设计程序[J].文化创意特刊,2013,16(4):166:167.

[10]段晓赛,赵锋,张倩,等.旅游文化纪念品意象传达与符码转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22):153-157.

[11]方慧,赵甜.文化差异与商品贸易: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察[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19(3):56-67.

[12]雷郑延,高水练.以茶文化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际传播[J].茶叶,2016(1):52-55.

[13]陈登源.“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4):16-19.

[14]方彩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J].农业考古,2015(5):284-287.

[15]何国华,安然.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基于阴阳视角的解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8.

[16]叶佳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国际推广受众分析:以塞尔维亚为例[J].茶叶,2016,42(4):209-211.

猜你喜欢
符码语意解码
《解码万吨站》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文化符码呈现
——以2018、2019年批评奖作品为例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卢曼理论中“Semantik”一词的翻译问题:语意/语义还是语义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探讨
解码eUCP2.0
符码的游戏艺术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