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林业专业终生学习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2018-04-10 07:03邹夏梦黄翠琴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林业职业

邹夏梦,黄翠琴

(1.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胜任当下岗位需求,还应该为受教育者日后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将职业教育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成长全过程。注重学生终身教育的职业课程体系是一种适应当今知识爆炸时代的新型教育课程体系。林业是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特殊行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适应林业产业化需求的、能够熟练运用林业生产和经营技能、具备创新能力、拥有一定经营水平,面向林业生产经营技术能手的人才需求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终生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大胆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应于林业行业教学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构建终生学习课程体系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职业和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职后互动交流学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高职林业专业终生学习课程体系新模式。

(一)职业和专业认知教育

职业认知是指人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职业的过程或活动。林业属于艰苦行业同时工作地点多地处偏僻。刚入学的林业专业学生,一方面,由于入学考试成绩等原因表现出被动和无奈;另一方面,对即将学习的专业存在着茫然与困惑、对未知行业存在恐惧,使得林业专业职业认知教育与职业准备更加重要。通过连续三年新生对“林业专业”的认知调研表明:有83.24%的学生对林业专业完全不知道;10.12%学生对“林业专业”很少了解;6.54%学生对林业专业有所了解,这部分学生全部来自林业部门,林业子弟对专业的学习有兴趣的达到76%,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的1.2%。由此可见,大部分新生对职业的认知是缺乏的。

职业认知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和对未来职业和专业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向和专业的选择。所以,在第一学期设置10天的“职业和专业认知教育”环节,由相关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林场、林业站等涉林企事业单位,认知未来职业、职业岗位和相关专业。在多套认知方案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总结,筛选出“专业和职业介绍-参观体验-实践-讨论和总结”的职业和专业认知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环节使用的教材为专家讲座、企业图例等汇编形成。

1.行业、职业和专业介绍

通过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诸如“顺昌县林业部门筛选出的质量20 g的1 737粒杉木二代半种子和122粒翅荚木种子,跟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进行太空诱变”和“构建了杉木、桉树的遗传图谱,并对控制性别和木材密度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等林业专业领域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巨大贡献的实例,对学生产生专业震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不带偏见的专业认知,从而确立专业兴趣,形成终生持之以恒的终极学习动力。同时,通过专业教师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作由图片、视频等素材组成的“专业”微课解说,让新生对将要从事的林业行业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岗位、职责、职业和专业等有个生动形象的认知。

2.职业岗位参观体验

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自然保护区宣教、科研中心的成果展览,体验森林监测和瞭望中心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监测设备全天候无死角监控森林动向,切身体会林业的博大和奥妙;通过参观森林人家、林业立体种养殖,探索林下经济等森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多重效益,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林业专业在社会的地位和重要性。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政府引领、行业牵头、院校为主、企业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模式[1],拥有38家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为带领学生参观与体验涉林单位的深层次美丽提供机会和保证。同时,由专业教师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林业行业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岗位、职责的介绍,将学生分组到不同职业岗位跟进实践,配备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践,由学生和教指导师共同制作实习过程PPT及微课相互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可。

3.讨论总结和提升

通过专家专业引领,树立学生专业自豪感,在魅力森林项目体验和岗位认知的基础上,专业教师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进,与学生形成共同体,引导学生将既得的专业认知和热爱制作成为微课程开展师生互动和大讨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和敬重即将开始学习的专业,将正确的认知化为学习兴趣和终生学习的动力。

(二)职业素养教育

在初步认知专业、职业、职业岗位和行业概况后,学生逐步形成职业素养,此时,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为此,在第一学期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和认识,熟悉职业和社会环境,提升学习和思维能力,进而对职业做出初步规划。人文素养是指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涵养,人文素养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2]。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一方面可以将多门素质教育课程融合为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用实例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自身稳定的内在品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实际能力;通过学院心理咨询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了解和认知自我,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性格、动机需要以及兴趣技能进行评估与测定,从而帮助学生自主正确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人文素养”的提高还需要基础性的应用课程加以完善,基础性的应用课程是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必备的基础,根据林业行业职业需求,设置重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大学语文”;旨在提高学生阅读林业专业文献能力的“大学英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的“高等数学”和办公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全方位帮助学生准确规划职业生涯。

(三)职业和专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深入了解能够满足就业又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林业专业的高职教育最需要哪些课程体系的支撑,我们进行了大量林业生产一线单位对林业专业高职人才需求调研和对大学生创业人才的调查和访谈,从我国现阶段林业建设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入手,抓住高职林业专业人才就业和创业契机,构建专业理论和实训课程体系。

在对林业等相关行业开展系列调查和对相关创业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强省建设发展战略,以及“十二五”林业发展的“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和“建设十大资源基地”等主要任务,以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借鉴国内外林业技术专业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参照林业职业资格标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整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根据林业职业岗位和创业项目的具体要求,分析确定了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围绕专业需求的关键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确定了“森林资源管理、种苗生产、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等4大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主要技能,校企共同设计基于林业生产经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教学形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与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程,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知识要求,配置相应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职业认知教育,带领学生跟进季节生产实践,了解未来职业技能必备的专业知识,寻求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在实践中提升、总结,进而构建一个有效岗位模拟学习模式、组建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业已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为林业基层业务员培训、林业继续教育的教学实践,创新构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和有利于后续学习的终生课程教学体系。

(四)职后互动交流学习

职后培训多指教师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制不间断不定时的进行职后培训及考核制度[3]。随着林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林业技术人员同样面临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问题,只有不间断的交流培训,才能够让毕业生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顺利完成从职业“新手-熟手-高手”的职业成长过程,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技术能手。为此,制作了系列专业技术的网络课程,让在校生和毕业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和互动,教师定期上网答疑解惑,一方面及时解答了毕业生在生产遇到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掌握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各个地区各个季节在植物栽培中,引进新品种时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问题、栽培技术等),提升教师产学研深度融合贯通的能力。

二、创新导入终生学习手段打通职后培训渠道

(一)养成收集图片和案例、制作“微课程”习惯

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微课程”参与课堂乃至行业讨论,通过与行业人士的技术探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参与林业专业“慕课”建设,在行业内形成影响,利于企业认知,能够有机会成为企业技术顾问,及时参与解决生产一线疑难杂症,可以在信息化教学中及时更新案例,及时引导学生参与慕课学习,能够让学生实时了解行业动态,帮助学生养成职后学习习惯。启发学生共同探讨生产案例的“微课程”,帮助学生走进职业场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为期一年对2016届及往届林业相关专业毕业生460人的“微课程”制作互动教学的调研,2013届以前的毕业生仅35.8%能够在生产中收集图片和案例,没有人会将素材制作成为微课互动,到2016届有97.25%的毕业生都能够实时将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以图片和案例形式与专业教师互动,有83.18%能够制作微课和同行分享(表1),逐步形成了“毕业生-教师-在校生”共同参与微课探讨的习惯。

(二)全程跟进“慕课”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相同课程的优质“慕课”、浏览行业网站,帮助学生打开专业视野,逐步融入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相关专业学习,探求一系列能够唤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潜能的兴趣点,帮助学生提高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毕业后主动浏览行业网站的人数由原来的45.45提高到100.00%,学习专业优质“慕课”的毕业生由无上升到92.52%(表2),表明学生在接受导入终生学习手段培养后,在职后大多数能够熟练参加相关课程的“慕课”学习、及时浏览行业动向,打通了毕业生职业生涯中持续接受专业熏陶,参与专业研发,成为高素质的林业技术能人的通道。

表1 林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养成“微课程”制作习惯调查统计表Table 1 A questionnaire of forestrymajor graduates developing the habits ofmakingmicro-lectures

表2 林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学习“慕课”情况调查统计表Table 2 A questionnaire of forestrymajor graduates taking courses in MOOC

(三)搭建现代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互动

大数据环境下的终身教育模式具有连续性和实时性[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业已建立大量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拓展了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的功能,而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吸引基层技术人员参与实时互动是保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的基础,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我们通过“集团化办学的模式”,与中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南平市各国有林场等省内外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设了16个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构筑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建立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共同完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企业技术研发、实习学生管理和企业员工培训等项目;2011年以来,校区共同开发林业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21部;通过行业专家、基层技术人员、院校师生在交互讨论,不断完善12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搭建起行业、职业和社会“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完善学生职前和职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和高素质劳动者能够实时介入行业技术交流学习,确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5],为林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翠琴,邹夏梦.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6):57-58.

[2]丁建洪,徐洁.高职院校推进终身化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84-86.

[3]陈齐苗.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69-70.

[4]赵丽君.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4(13):102-103.

[5]郑乳艺.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106-10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林业职业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land produces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