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朱晓宇
(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国际医学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其中首要方面就是临床技能的培养。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临床应用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1]。
医学检验专业是我校的优势专业,举办检验技能大赛并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业与综合素质,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能力的平台。
在充分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方案初稿,技能竞赛项目从医学检验的所有专业课程中遴选,同时每个竞赛子项目有明确且易于标准化的评分标准。在通过专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及实验技术人员的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设计。随后,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竞赛,并对结果进行反馈,同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推荐到各个科研团队。
在充分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方案初稿,技能竞赛项目从医学检验的所有专业课程中遴选,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导论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医学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
竞赛考核的范围: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部分,初赛以考核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考核形式为笔试(或机考);决赛考核医学检验技能,考核形式为实验操作考试和形态学图片识别。力求竞赛内容丰富、每个竞赛子项目在该科目中具有代表性、每个子项目的实验时长较短且可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可以在技能竞赛中同时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每个竞赛子项目有明确且易于标准化的评分标准。考核内容包括:细菌革兰染色与镜检、平板划线接种及分离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血液学考核形态图片识别、血清总蛋白测定、血清葡萄糖测定、血清总钙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及真菌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等。
在完成技能竞赛方案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完善评分标准,尽可能去除人为因素,使得参赛选手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1)组织宣传:通过书面通知和网络宣传包括微信平台和学院网站等,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知情度,以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2)参赛对象: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全日制医学检验专业 (5年制)、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和医学检验专升本学生。5年制限大四学生,4年制限大三学生,专升本限大二学生参赛。(3)参赛名额:所有在校的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全部参加初赛,成绩排名前60名的学生参加决赛。第二届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在第一届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初赛为考核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的笔试,决赛分为临床血液学检验1个形态学图片识别考察站点以及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4个技能操作考察站点。相较于第一届的团体赛一人一站点的制度,第二届竞赛设置了个人赛和班级赛两种赛制,要求每位选手必须根据一定顺序完成5个站点的考核。全方位和高强度的考核对选手们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每个参赛队5名队员,不得跨行政班级组队,每班组织2个队参赛。(4)指导老师。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中心、附属第二医院医学检验中心、附属眼视光医院医学检验科、附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指导老师的配备,每队指导老师1~2名,负责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1)初赛:初赛为笔试,全体学生参加考试,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每门课40题共200题,卷面成绩100分,考试时间100min。
(2)决赛:根据初赛成绩取排名前60名进入决赛,决赛分5个站点,其中4个站点分别考1项技能操作,1个站点考形态学图片识别。个人赛以个人所获成绩算,团队赛成绩以同个班级5名队员取平均分(进入决赛不满5人的班级理论上不参加班级赛评比),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
(1)组织:竞赛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初赛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初赛进入前60名的同学参加决赛,班级赛在初赛后根据各班级成员成绩组队报名,并报至年级辅导员,年级辅导员汇总后报学院。
(2)竞赛培训:从报名之日一个月内为竞赛培训阶段。各指导单位(附一医学检验中心、附二医学检验中心、附属眼视光医院检验科、附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相应学生的培训工作。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可聘请1~2位指导老师。
(3)竞赛初赛和决赛:竞赛时间定于培训结束后的一周的周末举行,上午为初赛,下午为决赛。在活动前期做好相关的仪器,场地和人员的准备工作。考虑学生的年级,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类型的比赛方式。
(4)点评与示范:为使每位同学通过竞赛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技能大赛完成以后,由相关专业教师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必要时给予正确示范。
竞赛成绩=初赛成绩×30%+决赛成绩×70%,按竞赛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产生奖项,个人赛按照参赛总人数的百分比设置,一等奖占10%,二等奖占15%,三等奖20%,按个人成绩排名先后取(个人竞赛总成绩=个人初赛成绩×30%+个人决赛成绩×70%);班级赛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排名办法为:取每个班级的前5名成绩平均分依次排序。
对第二届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得到结论如下:理论成绩部分,对于血液、生化、免疫学三门学科,参赛选手之间得分差距小,说明学生对这三者的掌握程度较平均。而选手在微生物学获得的分数要显著高于血液、生化和免疫学(P<0.05),临床基础检验的得分却明显低于上述三门课程 (P<0.05),可见学生对于微生物学掌握较好而对于临床基础检验这门学科则相对较差。实践操作部分,生化、免疫学和临床基础检验这三门学科无明显差异或差异较小,可以认为选手对这三门学科实践操作水平较一致。分析数据得到,血液学和微生物学这两门学科实践操作得分显著显低于其余三门学科 (P<0.05,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微生物学操作要求高,而血液学识别细胞形态难度较大所致。因此,学生需进一步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操作水平。对进入决赛选手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得到,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呈现相关性,更能说明得分高,优秀的同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同时具备的。
此外,对第一届医学检验技能竞赛进行回顾性分析:第一届竞赛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赛的120名学生中有6人获得个人奖,11个团队的55名成员分别获得团队一、二、三等奖。61名获奖的学生中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28人,占获奖人数的45.90%;未获奖的同学59人,考上研究生0人。对第一届医学检验技能竞赛结果与考研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得:医学检验技能竞赛的开展有利于为检验专业的同学巩固专业知识,竞赛结果与考研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
医学检验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的临床综合学科,需要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通过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项目在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开展,极大调动了学生专业积极性,同时,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2],构建以赛选优的新模式,广受师生好评。
以检验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崇尚学术优良学风的形成,为学生能力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行发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提高和改进实践教学水平方面,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实践教学工作与教学效能,提升教学质量,并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整体、客观和准确评价,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及其成效研究,为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选优的新体系,为促进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1]谭静,王凡平,王明永,等 医学检验系实践教学体制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0(12):73-74.
[2]唐双阳,李乐,余敏君,等.分层次开放实验室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3):77-78.
[3]李宝栋.关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