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宜干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贯彻学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解剖分析经济与金融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增强特色意识,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在抓好均衡发展的同时,注重重点优先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办学道路。
应对珠三角区域乃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引导经济与金融专业教师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确实提高专业教师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层次。
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经济与金融专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破解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使本专业的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在制订专业未来发展规划时,要重点分析研究东莞地方经济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济与金融专业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学历证书与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积极探索辅修和双学位,为基础好而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个性成长的平台。实施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实施“赛课结合”计划,将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化、系列化,使大学生科技竞赛与课程教学,特别是与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一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新进教师以金融和投资学的博士研究生为主。要加强柔性引进工作,面向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招聘优秀专业人才担任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二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大胆地推上第一线,主讲核心课程。三是加强团队建设。要根据东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步伐,探索教学科研力量和学术梯队的新的组织方式,促进高水平师资团队的形成。
引导专业教师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校兴我荣的意识。在评优评先、访学进修及参加学术活动等政策导向方面,向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主动融入团队建设的教师倾斜。可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通过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教育引导。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增强以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可行的学术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培育建设学术团队、增强专业科研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并在职称晋升、业绩考评等方面优化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积极追求科学的研究学术与应用价值,逐步消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
加大经济与金融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经费的投入;改进和完善已有实训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专业权威性期刊、图书的采购量;拓展实习基地的专业延伸能力。
积极开展优质特色课程建设,努力增加课程建设总量;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把精品课程用于实际教学;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高质量教材;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教改,多出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充分利用已有的实习基地。
加大宣传和奖励力度,吸引优秀生源;完善专业转进和转出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鼓励班主任多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以指导;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和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早规划、早安排,实施精准指导。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允许替代相关课程的学习。加强指导与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实施辅修制度,重视技能考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深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吸收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效性。创造条件编写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教材,不断汲取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案例为主的启发式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深入调研,广泛搭建合作平台。可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学生指导,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顶岗锻炼。
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重视学生投诉意见,保障意见反馈系统的畅通。加强对学生满意度建设的监控与评估。不断研究学生发展的需要,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建立创新思维能力,开展专业教育活动,消除学生对专业的偏见和消极看法,从而让所学的专业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Z].粤教高函〔2017〕190 号.
[2]张茹琪,王樱潮.关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观点与建议[J].经贸实践,2017(21):336-337.
[3]周德慧.“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融理财课程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5(11):36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