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000)
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440所(其中技工学校144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1.6万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为39:61。已立项建设的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学校54所 (其中39所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5所,省级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52所。全省共有高等职业院校8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51所。高职教育年招生9.9万人,现有在校生29.3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26.9%。已立项建设的省级高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学校14所(其中7所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学校)。
“十二五”以来我省职业院校累计输送了近128.6万名毕业生,占我省新增就业人口40%以上,成为我省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全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均成立了专门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法规、企业规章、就业指导等培训,学生就业质量和企业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省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适龄人口持续下降,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承担起职业培训和农民转化为市民所需接受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扩大升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但目前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力度不够,个别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公示尚未达成,发展合力不足,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设计。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难以支撑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地职业学校存在着程度不等的重项目,轻运行,重规模,轻质量,重文本,轻落实等现象,各级政府还未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点,对所在地区教育的统筹规划、投入保障、基础建设、布局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性不足。
职业教育结构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纵向维度反映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如中职、高职和研究生层次。横向结构包括:区域布局结构、专业布局结构和职业培训结构。我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稳步发展。但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评价方法等制约改革创新 ,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距国家关于省、市两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进度缓慢,部分市、县规划欠缺,调控乏力,统筹能力较弱;一县一所职教中心的格局已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散、小、低、差”现象还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联系不紧密,重复设置情况仍然很严重,专业布局尚未形成与区域发展联动机制;中高职衔接不够紧密,课程衔接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但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新政策、新措施和新突破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力不高。虽然职业教育各级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重文凭”社会观念依然严重,崇尚劳动尊重技术的社会氛围不浓,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提升较慢。由于生源的不断减少,更高比例学生不愿意到职业院校学习,生源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晋升空间小,要想真正使职业教育成为在提高我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让人们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获得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板块构成,但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主,对于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承接企业培训等各种培训较弱。而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应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但是在立法上尚未形成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缺乏刚性的规范和要求,对职业学校和企业的约束力不强。虽然政府一直倡导和鼓励校企合作,但所采取的措施未能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利益的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机制,在具体的合作过程当中,对于双方责、权、利的规定模糊,尚未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而已经建成的职教集团,仍以职业学校为主,集团内联系松散,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尚未显露。企业等用人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够,职业教育的技能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不强,就业困难。
[1]金双华,闫灵芝.地方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横向比较研究——以辽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15(7):75-81.
[2]刁晓丹.辽宁省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3):77-79.
[3]张雪松,赵群.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辽宁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为例[J].考试周刊,2015(29):162-164.
[4]关山巍.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资金监管模式研究[J].电大理工,2014(2):60-62.
[5]杨俐.关于深化辽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3):1-3.
[6]张玉杰.谈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111.
[7]宋海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