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8-03-07 09:50:51张少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院校

张少兵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步深入各个领域,形成了“互联网+”的新型模式。比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学生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后果非常严重。互联网基本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职生等年轻群体更甚,尽管互联网有诸多优势,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影响到教育质量。就目前而言,国内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面临着很大挑战,应顺应网络时代趋势,大胆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 转变教育理念,健全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偏重于技术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往往把重点工作放在专业教学和学校管理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至于学生很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近些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关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也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整体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认知较浅,而且执行落实不足。这就不仅要求敢于创新,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还应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将新理念落实。

互联网、多媒体的应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便以及一些新思路。然而,同时也要清楚互联网是把双刃剑,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来自于互联网。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高职生能够畅所欲言,但如果过度沉迷,极易被一些负面新闻、不良信息迫害。比如长期沉溺网络,会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开始变得孤僻怪异、情绪暴躁,而若是被色情暴力等信息影响到,极易引起心理畸形,后果不堪设想,现实中的失恋跳楼、毒杀室友等案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所以,学校高层和心理教师都应客观看待互联网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宣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互联网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不能太过依赖,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引起情感共鸣,而并非总是对着电脑手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遵循学生为本、自主多元等原则,建议采取“线上+线下”的双重管理模式。

2 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心理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受年龄、环境等因素影响,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在不断改变,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和教学方式必须呈现出灵活化、多元化的特点。课堂是主阵地,为避免出现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教师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目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会结合时事新闻、网络案例等开展教学活动,令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后产生疑问,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继而在教学中寻找答案。实际教学时会发现,如果学生有某些心理问题,基本不愿主动说出来,更不愿与教师交流。所以教师应创设愉悦和洽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说出心声和心中的郁结。同时,还可以采取生生互助模式,安排几名教师助手,学生之间交流可能更为亲切,比如寝室长,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及时发现室友是否存在心理疾病。

合理设置课程,精心选择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传播到各个专业,并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科学制定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朝夕之事,在校园时期可划分为三个目标,首先是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坚信问题可以解决。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具体内容应尽可能地全面,突出重点,比如抗挫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须注意的是,课堂虽是主阵地,但毕竟时间有限,难以囊括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宣传,互联网的宣传渠道众多,在此方面极具优势,可加以利用。

3 建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模式在当前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应当和互联网相融合,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立权威规范的平台,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网民。比如在校园官网主页增设新的模块,学生可随时咨询,或者阅读内部材料,或者相互交流分享心得。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都会包括心理健康测试、趣味游戏、解疑答惑、交流区等内容,为防止流于形式,该板块需及时更新,内容新颖,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吸引学生。比如有些校园网中的“爱心邮箱”、“心灵驿站”等小版块,学生可以匿名提问,或者和老师进行一对一地在线交流。微博、微信是当下应用较多的交流和信息软件,如果说校园官网太过笼统,则可利用官微、公众号等细化内容,每天推荐有阅读价值的材料,宣传知识点,令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机构,主要职责是帮助高职生解决心理问题,并宣传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但事实并不理想,很多心理咨询室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这就要求提高心理咨询室的信息化水平,和校园网心理健康版块双管齐下,发放网络问卷,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与校园网心理健康版块相比,心理咨询室网络平台更加专业,服务更为全面,更能令学生信服。

此外,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有必要对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加以整理,除了作为授课准备的素材,还可把这些资源用到班会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4 培养优秀师资,提升信息素养

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很多,除了网络、自身因素、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等因素,即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因为高职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并输出实用型人才,导致大多老师误以为实用指的就是专业技能的高低。其实,按照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来讲,知识技能只是一部分,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再者,部分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虽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教学效果一直没有提升。因此,加强专业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教师应认清形势,转变教育理念,对“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正确地解读,这并非偶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培养其“互联网+”思维,能够客观地认识互联网,并将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学。

其次,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当前的教育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辅助者。这并没有削减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相反,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对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学校应该提高门槛标准,聘用专业且富有经验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必须经过层层培训、考核,并确保全部持证上岗。入职后也要定期考评,以免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懈怠。多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积攒经验,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学生,进而调整策略。

此外,除了专业技能,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如PPT、微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促进互联网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合。

5 学校联合家长,发动社会力量

解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不够,还应联合家庭和社会,集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密切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实现统一。但现阶段高职教育往往出现学校和家庭教育分离的局面,很多家长对于生活在学校中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基本上无从知晓,家庭教育出现空白,这无疑不利于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增加此方面资金、人才的投入。政府发挥带头作用,联合公安部、工信部等,设置专员负责高职教育网络区域的监督。

6 结语

高职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心理是否健康,对其眼前的生活学习及日后成长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当前大背景下,很多高职生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心理问题,若不及时控制消除,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强烈,直至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应顺应网络时代特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其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张青.“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126.

[2]黄成程.基于网络环境构建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讨[J].教育,2016,26(12):303.

[3]郭秋艳.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6,39(20):32.

[4]吴建强.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22):67-70.

[5]陈娜.“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6):109.

[6]刘小贞.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趋势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22(5):179-180.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