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贝丽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印象派——西方绘画史上的一个艺术流派。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也有称其为“印象主义”“外光派”的。1874年莫奈构思、创作的《印象-日出》的主题油画被官方“学院派”攻击。当时的评论家蔑称这些采用诸如此类的手法绘画的艺术作品为“印象派”。“印象派”的称谓据此而来。
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计算,一直到“印象派”绘画诞生之前,美术界统称这个时间段的作品为传统绘画。
丹纳(法,著名文艺理论家、史学家,被誉为“批评家心中的拿破仑”)在《艺术品的本质》中说:“要想了解一群艺术家、一件艺术品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状况,对艺术品的彻底了解,也是如此。”
19世纪的欧洲风起云涌,随着普法战争的结束,法国在战败赔款的过程中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自然科学领域:牛顿在“光学”研究上取得突破,“照相技术”发明;人文科学领域:来自东方(主要是日本)的“浮世绘”在伦敦国际展览会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浮世绘”在巴黎也成为了时尚的贵族。可以想象,那么多纠结于“创新”,但是又乏于灵感的艺术家是多么尴尬。
印象派之前的“巴比松画派”就主张“走出去”。这个画派强调真实地描绘自然,到自然环境中捕捉光照下的怡人景色。他们的创作理念是“相信世界,相信自己的眼睛”,从而达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描绘世界、赞美世界的目的。“巴比松画派”开启了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为之后诞生的“印象派”铺平了道路。
19世纪60年代,一群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年轻画家坚持到户外,到大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这就是“印象派”的雏形。他们将光色变化原理和绘画技巧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吸收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特点,研究光照在物体上的色彩效果和视觉变化,在色彩的运用上追求个性突出、自由丰富,加强了绘画的装饰效果。印象派绘画构图大胆、笔触丰富、色彩鲜艳的独特绘画技巧诠释着印象派大师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其艺术作品更富有韵味。
从感知方式看,印象派属于下里巴人艺术,传统绘画属于阳春白雪的艺术,虽然同属于视觉艺术,但二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印象派强调光和色的运用,著名画家,作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法),就权威地表达了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运用的参考:“光的明暗、线的虚实都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看色彩之间的对比差距。色调基础是从物象体积表现出来,图像和色彩是两个不可分开的事实存在。一边着色,一边绘画。色彩精确,图像也随之和谐;色彩栩栩如生,图像也饱满完美。”在“印象派”大师们看来,世间万物在阳光普照之下都是平等的,没有“富贵”和“贫贱”的区别。在阳光下破败的茅屋和华丽的宫殿,高贵的帝胄和潦倒的乞丐没有本质区别。
印象派的艺术大师们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中生活的人群以及令人美到窒息的瞬间,注重表现外光在绘画中的存在和研究。他们发挥个性化和自由化,反对思想陈腐的古典画派和表现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这是陷入骑士文学难以自拔的表现。印象派创作无论是在理念树立上、题材选取上还是形式表现上,乃至作品风格上都相似、相通,这就反映了他们明显的艺术特征。他们对“光”和“色”的强调重于形式而非内容,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感觉阶段且将第一感受强烈地写实出来。艺术风格上,印象派绘画给人以朦胧、轮廓模糊的直观感受。
丹纳曾经说过:“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取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和地域风俗”。艺术的发展和成功既有“自律性”,也具有“他律性”。“自律性”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他律性”是艺术家所处的诸如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人文环境中,对艺术创作所起到的或推动或制约的作用。鉴于此,经过挖掘和研究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艺术家所承载的人文环境、文艺思潮和时代风貌。
传统绘画主要是模仿自然,还原自然的真实面貌。印象派绘画在这方面创作目的并没有改变,虽然在创作时将侧重点放在了“光”和“色”的捕捉与表现上,但在创作时仍然是以观察自然物的变化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比对后不难发现,好比“天下武学出少林”一样,印象派绘画和传统绘画实际上是同祖同源,同一血脉,相承相继的绘画流派。
我们必须重视印象派画家对“光”和“色”的认知和捕捉。这是他们对新视觉语言的内心表达。这种表达特征反映了他们对个人(物体)在自然中由于光线变化对视觉瞬间产生的色彩影响。并能够快速、真实还原,将其誊录下来。也这是这种显著的特征,使印象派绘画和传统绘画有了门派隔阂。有人狭隘地将印象派剥离出来,将其称之为“现代主义绘画”。虽说印象派创作了新的视觉盛宴,革新了人们(特别是官方的“学院派”)艺术观念,在绘画形式上有了“质”的突破,在西方乃至人类美术发展史上向前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但印象派仍是美术长廊里继承与发扬传统绘画的鲜艳夺目的璀璨明珠,并没有与传统绘画产生任何碎裂与对立。
众所周知,传统绘画在西方尽力了三次发展高峰,第一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第二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次是17~19世纪。第一次代表了人类客观、严谨、虔诚地对待事物和景物淳朴地认识,也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创造观念;第二次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潮,并为日后的绘画创作订立了标准,树立了标杆;第三次高峰就涌现出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画作流派,他们都是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把写实手段的绘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这三次发展高峰中,都是以客观模仿为主、独立创作为辅的艺术加工。并没有脱离主体环境进行艺术创作和创新。这正是印象派绘画从来没有背离传统绘画的佐证。
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整个艺术传承和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继承是一个链条式认知。无法通过一斑而窥全豹。无论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在研讨过程中涉及印象派绘画的话题时,都突出的表达了印象派外在形式特征,要么着重指出印象派在“光”和“色”运用上引导了视觉革命的;要么将绘画与光学原理关系进行研究的;要么将印象派取得的历史成就看成与传统绘画的差别和区分;要么就是将某一位印象派画家作为代表印象派整体进行研究和探讨,如此“盲人摸象”般得出的结论都以偏概全,仅仅说明某位画家在革新的基础上、创新的框架内,如何打破传统、破除陋规的。他们没有整体地、辩证地把印象派视作传统绘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印象派没有脱离或对立于传统绘画,而是通过整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绘画的绝大部分优点,其表现形式也没有与传统绘画背道而驰。
[1]耿湘湘.油画风景的色彩空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周昊.浅析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区别[J].美术教育研究,2016(6):29-30.
[3]康凯.印象派对传统绘画的继承而非对立[J].北方文学,2017(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