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家 冰冷的心
——浅析小说《河的第三条岸》

2018-03-07 09:50:51黄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世俗姐姐温暖

黄旭

(江苏省淮阴中学语文组,江苏淮安 223001)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尽职本分的父亲忽然异想天开,他为自己订购了一条含羞草特制的小船,告别家人,走向离家不远一条大河。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只需儿子送来食物。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地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1 温暖的家庭

其实,从表面上看,小说中父亲所待的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充满着爱的家。

母亲能干持家,整个家庭都是母亲掌管的,虽然每天会责备我们,但是对于一个持家的主妇而言,家庭琐事、孩子幼小,自然会有些麻烦事情,批评责备无可厚非;母亲平凡务实,她对于父亲准备离开家的行为没有大吵大闹,要知道,父亲虽然不管家,但是他是一个“尽职”的父亲,他存在,他履行丈夫的职责,他承担父亲的责任,他的存在保证了家庭的完整,使得整个家庭在世人的眼中是一个完整平凡的家。母亲的愿望并不难以揣测,即使父亲不管家,只要他待在家里,母亲就安心,这样的父亲给予母亲和孩子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但是现在,这样一个“尽职”的父亲要永远离开,因为那只特制的小船只能够一个人乘坐,而且坚固得可以在水上漂几十年,可见,父亲压根就没准备回来,父亲的计划是永远离开。对于母亲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没有了依靠,没有了支撑,她让父亲“永远不要回来”只不过是生气的话语,希望这种激将法能转变父亲的想法,母亲只不过想过一个普通平凡的生活罢了,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我们都生活在世俗中,追求平凡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对母亲的举动,我们没有权利指摘。

父亲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即便如此,母亲似乎并没有太过激烈的行为,即使周围邻居有闲言碎语,即使母亲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她还是保持着镇静。同时,任何外在因素都依然阻挡不了母亲暗中给父亲提供食物的举动,这是一个怎样的妻子,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如此的坚强宽容、深情体贴。母亲爱的光环笼罩着整个家庭。

我与父亲关系最为亲近,父亲临行前特地带着我到河边,让我对父亲的行为极度好奇,认为父亲可能会带上我,我被父亲拒绝后,没有怪罪他,反而偷偷地在父亲乘船游荡时给父亲送食物、担心父亲的安危。我是坚持每天偷食物带给他。我尽力想为父亲多做点什么。小说中细腻的描写了我所带的东西,如:一块玉米饼、一串香蕉和一些红糖,我焦躁不安地在河边等待父亲,等了很久,很久。终于,我看见了那条小船,因为父亲不靠岸,我就将食物放在堤岸的一个小石穴里,是“动物找不到,雨水和露水也湿不了”的地方,多么细心,多么懂事的儿子啊!而且从此以后,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我从不会因为别人对父亲的闲言碎语而责怪父亲。我对父亲的感情显而易见,儿子的爱足以撑起父亲流浪的心。

家中的其他人同样如此,父亲“离开家的头一夜,全家人在河滩上燃起黄火,对天祈祷,朝他呼喊”,希望他能回来。姐姐结婚我们没有举办结婚宴会,因为每吃到精美可口的东西,就会想起父亲来。想起父亲还在河上,孤零零的,没有庇护。姐姐生了孩子,希望父亲能看看他的外孙,特意穿起婚纱,举起孩子呼喊等待父亲的一次回眸。这是怎样的等待,这是怎样的期待,他们全家彼此携扶着生活的。

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为什么父亲却决然离开呢?因为温暖的家中有冰冷的心。

2 几颗冰冷的心灵

在温暖的情感也经受不住隔阂的打击,再温暖的家庭也承受不住多年的等待无果,所以,在这看似温暖的家庭里,住着几颗冰冷的心。

2.1 父亲的心是冰冷的

在这个家里他得不到温暖,因为没有人理解他,小说中对父亲的描写并不多,但句句深入,开篇一句:“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许多内容,三个“更”字道破父亲日常生活的无奇,他只是这样地生活着,在世界上,没有令他或愉快或烦恼的事情,他似乎隔离于这个世界很久了,他之所以“更沉默寡言”,其实是没有交流沟通的对象吧。

和母亲吗?母亲整日管理着这个家,忙里忙外,即使沟通,怕也是不明白父亲的内心想法,就像她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买船离开,为什么绝不回头一样;就像她在父亲漂泊时请求一个牧师穿上法衣来到河滩想驱走附在父亲身上的魔鬼一样;就像她他对父亲大喊大叫,说他有责任停止这种不敬神的顽固行为一样,她是不了解父亲的。

和孩子交流吗?我,哥哥,姐姐,都还小,不能理解他,其实就是长大了又怎么样,心灵的交流不是年龄的问题。正如在外漂泊了那么久,家人依旧不了解他一样。所以说,在这个看似温暖的家庭里,父亲的心是冰冷的,他得不到理解的温暖,他的灵魂早已去流浪了,这一次的出走只不过是带上了自己的身躯。他的追求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知道,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河的第三条岸”,那是超越现实、超越世俗的追求!

2.2 儿子的心是冰冷的

小说中的“我”幼时活泼可爱,与父亲关系最为亲近,起初“我”以为父亲会戴上“我”一起离开,但是没有。后来我为漂泊的父亲偷偷送食物,在母亲、姐姐都离开后依然坚持等待父亲的归来,那时的“我”,内心是火热的,我对父亲的归来充满希望,认为:只要自己坚持就会有奇迹出现。所以,“我”没有像世俗的一般人那样去结婚,“我”把等待父亲归来看作是毕生追求的事业。所以,在我的呼唤下,父亲认为儿子理解了他,似乎想要让“我”继承的理想。但是,是在“我”满头华发、心瘁力竭、疾病缠身时,是在“我”的热情冷却时,“我”才向父亲发出“回来,我继承”的呼唤的。那时“我”的心染上了冰霜,变得寒冷,或者说我对父亲“理解”的那颗心由始至终都是冰冷的。“我”开始自问:我到底有什么罪过要承受这些。小说中的“我”把等待“父亲”看作是对自己的惩罚,最直接说明了我从来就没有理解过父亲,我的心一直与父亲有着巨大的隔膜,起初的亲近只不过是亲情的纽带罢了,一旦涉及到病痛,涉及到生死,这纽带便悄然断裂,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我看到父亲“归来”的身影后的恐惧行为了。

等待冰冷了母亲和姐姐的心,等待也冰冷了“我”的心;其实与其说是等待冰冷了“我”的心,不如说世俗的道理、世俗的生活冰冷了“我”的心,我和父亲始终不在一条船上。我看似不同于母亲、姐姐,内心却和她们如出一辙,这份“冰冷”让父亲永远都没有出现。

读罢小说,思绪连绵,我们都是世俗的人,我们都有温暖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似乎也有冰冷的一角,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写的不是一个“家庭”,一个“父亲”,一个“我”,而是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呈现了一个“社会”的心灵。

[1]惠婧蕊.《河的第三条岸》的互文性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8):63-65.

[2]杨虹,占升平.河流·父亲·儿子——《河岸》与《河的第三条岸》之比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7-160.

[3]韩瑶.寓言体小说体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世俗姐姐温暖
温暖冬夜
环球时报(2022-01-24)2022-01-24 18:11:53
Cлово месяца
中国(俄文)(2020年9期)2020-11-23 06:24:08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4
温温暖暖
爱·温暖
不愿向世俗投降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38
认识“黑”字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十声姐姐等
世俗的力量
小说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