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中地区传统丧葬习俗探析
——以靖远县村落调查为例

2018-03-07 09:36武小芸冯建新
文化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死者村落礼仪

武小芸 冯建新

(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丧葬作为一种仪式活动,它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基于时间、地域及民族多样性的缘故,人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丧葬礼俗也在不断地变迁和演进。[1]丧葬礼仪作为人生的终极礼仪,其侧面反映了本地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通过丧葬礼仪可以管窥人们对于自己乃至生命的态度,以及村落的社会关系。同时,探究丧葬礼仪对于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变革影响了丧葬礼仪的变迁,甘肃陇中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在这里保留着丰富的传统丧葬礼仪。在金峡村,隆重的丧葬礼仪只有为正常死亡的老人举行,因此,本文所指的丧葬礼仪即为正常死亡的老人所举行的丧葬仪式。

一、金峡村的概况

金峡村,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平堡镇,背靠堡子山,紧邻黄河岸边,目前有4 000多人,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村落祖先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充军,其为山西洪洞县人,被发配到现在的金峡村,充军人数当时为四十八名,这些充军在此安营扎寨,从而形成了金峡村的雏形。金峡村的丧葬风俗至今流传了四百多年,当地丧葬风俗结合山西、陕西、四川及河南等地的风俗而形式。由于当时有流落到金峡村的各地人,因此村落姓氏较多,目前除有吴姓、李姓、温姓以外,还有强姓、刘姓、王姓和武姓等姓氏。

二、金峡村传统丧葬习俗

盖娜普将丧葬礼仪分为分离阶段、过渡阶段和整合阶段。[3]丧葬礼仪反映在丧葬的整个过程中,笔者通过参与金峡村的丧葬仪式,并访谈了当地的年长者,通过对丧葬过程的深描,旨在反映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

第一,咽气、穿寿衣。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就要给他(她)沐浴,可以由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等人给老人沐浴。紧接着就是穿寿衣,每个家庭根据实际情况,一般穿七件套、九件套或十一件套,村落习俗只能穿单数。在此过程中需将老人身子捋直,鞋子上面绑上红布带,不绑的话脚趾头就倒向地面。头要放正,眼皮用手捋下来,下巴撑起,嘴里放入少量金银,然后合上嘴,不让嘴大张着。随后,儿孙们开始守灵。

第二,冷冻。从租冰柜的地方运来水晶棺材,将死者放进去,水晶棺材一般置于堂屋,蕴含着寿终正寝之意。水晶棺材前面放着供桌,上面献着水果、糕点等,还要撑着一只鸡,点上蜡烛,放上纸钱,桌子下面放着窖盆和垫子(专门烧纸钱的地方),烧纸钱以供死者在冥界使用,反映生死并重的丧葬习俗。堂屋里有专人调温度、管理水晶棺材。

第三,成立丧委会、设灵堂、请人、过事情。找大总理(村落中每个队有专门指挥婚丧的人)以及阴阳、吹鼓手和大师傅(专门做宴席的人),成立丧葬委员会。按照村落人口和亲戚的人数,掌握杀猪宰羊的数量以及蔬菜、调料的多少。阴阳开殃榜,蕴意是死者在主家放几天,哪一天入葬,然后请大师傅、吹鼓手,并租赁相关设备。接着搭灵堂、栽铁架子、写条幅,条幅内容有驾鹤西去(人走了,走到西方极乐世界转世)、千古流芳、功德无量、任劳任怨及劳苦功高等。灵前要点长明灯,孝子轮流守夜,之后准备过事情。

第四,“换三鲜”。一般在第三天,主要是别人带瓜果、新鲜食品来到灵堂前面祭奠,娘家人来给儿孙破孝(让儿孙子女穿白衣服、白鞋,戴白帽子),出纸放告。第四天,照常吃喝、吹唱,热热闹闹过事情。

第五,家祭。通常是第五天,亲戚朋友来到主家祭奠过事情。从十字路口接娘家人(姑舅),到堂屋里,先吃喝招呼,然后姑舅训话(娘家人讲话,表扬儿孙照顾老人),之后给孝顺的儿媳、孙子发奖品,奖品一般是红毯子、红被面,这一程序具有传承尊宗敬老的优良传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弘扬优良家风相契合。之后就是挖墓坑,虽然20世纪80年代靖远县建起火葬场,提倡火葬,但金峡村还是沿袭土葬。阴阳提前看风水,选好墓坑,村落里的三到四人帮忙,主家与挖墓坑的人没有血缘关系,就是村落里帮忙的人。墓坑标准两米深、两米长、一米宽。

第六,领羊。女儿、侄女和孙子女拉来的羊,一般在堂前进行领羊仪式,儿子、女儿、孙子女猜着说老人的话(过世的老人有什么遗言或者心里话),领羊经常会影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猜话不好猜,经常在领羊时死者亲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大总理就只能喊话,把羊拉上来,一次性领了。

第七,“荐灵”。领羊完毕,晚上七点到十一点之间荐灵。吹鼓手奏乐,儿女亲朋邻居依次向死者献馔巡灵床一周。晚上十一点以后收拾盛棺,儿女和亲朋将死者装到棺材里。

第八,下葬,即“发引”。这一仪式一般在第六天,阴阳启灵,抓活公鸡用来启灵,接着把一碗水摔破,然后把棺材抬到车上去墓地(在村里,自建国以来,墓地远或者经济条件好的一般用汽车送灵)。吹鼓手在前面引领,接着是纸扎队伍,随后是棺材,最后才是送葬的队伍。花圈、纸火、金斗、银斗、童男童女等都要拉到墓地,人跟着车去墓地。到了墓地,帮忙的人下到墓坑,儿孙看垠(儿孙往墓坑里面扔钱,不论多少,感谢帮忙挖墓坑的人,辛苦挖墓坑,这些钱给挖墓坑的人,表示感谢之意)。随后,用大绳将棺材吊到墓坑,儿子下到墓坑把棺盖揭开,阴阳吊线,目的是将棺材摆正,也就是摆正死者方位,棺盖合住,举行土葬仪式。埋葬完毕后,烧纸火,吹大乐,儿女哭丧以表孝思。随后,请所有送葬者再到主家,款以肉菜,以表酬谢。

第九,“攒三”。死者埋葬后的第三天,由长子带领子孙到墓地祭奠,烧香磕头放鞭炮,还需在坟冢上面填新土。

第十,祭礼。主要在死者去世之后的五七、百日、一周年和三周年祭,均由长子带领子孙进行祭奠。守孝期为三年,戴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能去别人家串门,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需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过了百天才能换孝,换孝的仪式是去墓地献花圈祭奠,表示慎终追远。祭礼中还有扫墓,每年清明回村扫墓。

以上即为传统丧葬礼仪的整个过程,年三十将死者请回家过团圆年,正月十五晚上再送回。

三、传统丧葬礼仪反映的村落文化

(一)尊老敬孝

丧葬的过程虽然是为死者举行的一种活动,但它对生者仍具有示范作用,在上述丧葬仪式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孝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重在丧葬仪式中培养弟子对长辈的孝敬之心,丧葬礼仪中的尊老尽孝观念也在中国人中代代相传。[4]古人云:“孝莫重乎丧,送死为之大事。”在信息化时代,强化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能够为传承孝道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倡导乐于奉献的精神

社会规范中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奉献精神,丧葬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了乐于奉献的精神,其中透射出金峡村的优良民风。比如,死者生前对于社会、家庭及其个人的奉献,生者对于这一奉献精神的传承,在丧葬仪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村落关系的亲密

丧礼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之一,死亡是村里的集体事件,村落里有死者,那么整个村落的人都会去帮助主家处理丧葬之事,在这种大事方面可以反映出村落中的社会关系。通过人情交流,丧葬仪式有助于抚慰死者亲属,并使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5]整个丧葬过程中人们在一起共事,这就拉近了村落内人们的心理距离,拓宽了家族的人际关系,使人们更加具有凝聚力。

(四)家族观念强烈

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表现出强烈的家族观念,特别是同姓式的人们齐聚主家,帮忙主家操持丧葬事宜。国外心理人类学家提出的“宗教模式理论”阐述了集体仪式产生群体凝聚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6],这不仅能减轻主家失去亲人的悲痛,而且能加强家族的凝聚力。

(五)对死者的敬仰

主家灵堂前面的横幅是对死者生前的评价,在这些言语中蕴含着对死者的敬仰。每一次的祭奠活动中生者对死者都表达着自身的尊敬,这种敬仰表现出生者对生命的态度,传承着整个村落的丧葬意识与丧葬文化。

(六)传承历史信息

我国传统丧葬礼仪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金峡村的丧葬礼仪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丧葬礼仪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地、渐进式地过程,村落的人们通过丧葬礼仪了解丧葬的演变过程以及村落的相关习俗。例如,丧葬礼仪中所传承的衣、食、住、行等;依据亲属关系,丧服的分类情况;丧葬礼仪中所包含的巫术、灵魂等,这些都深深地印上村落文化的烙印。[7]因此,丧葬礼仪的过程既传承了自身的信息,同时折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四、传统丧葬礼仪的变迁

(一)丧葬攀比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社会的变迁,主家举办丧葬仪式的内涵逐渐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为了面子相互攀比、铺张浪费,有的家庭倾全家之力举办不切实际的丧葬仪式,只是为了在村里有面子,而且街坊邻居会比较丧葬仪式中的排场和花费,如纸扎的丰富程度、宴请档次等。[8]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死者家族更大的经济压力,错解了丧葬仪式的目的,对传统丧葬礼仪的传承带来消极影响。

(二)丧葬礼仪的教育功能减弱

繁复的丧葬仪式,旨在让后代理解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由于生计方式的多元化,金峡村年轻人大都去外地打工或者上学,村里留下来的人一般是年长者,如果村里老人去世,参与丧葬仪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一代则很少参与真实的丧葬仪式。此种情况下,丧葬的仪式没能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不利于尊老尽孝等村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弱化了丧葬礼仪的教育功能。

(三)变相收礼有所助长

丧礼过程中,变相收礼的现象时有发生,村落里有的人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盈利手段,严重助长了不正之风。在社会转型时期,应教育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型葬礼,提倡丧葬的节约性,反对不合理的丧葬仪式。当然,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文明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五、反思

丧葬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多元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传统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迁,村民的“面子竞争”中体现出丧葬攀比现象日益严重,且村落里的部分人变相收礼,严重影响了丧葬文化的传承。为推动丧葬文化的传承,应引导年青一代积极参与丧葬仪式,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继承发扬丧葬中合理的部分,剔除落后腐朽的成分,进而形成新时代的丧葬习俗。

猜你喜欢
死者村落礼仪
ORGANIZED GIVING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自杀还是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