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永健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引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因我国现今乡村面临凋敝和衰落的事实,党和国家针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并提出振兴乡村,改变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建立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占据我国重要地位,农业更加是保障民生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让城市与乡村并行的发展,是当今时代所必须,通过对于城市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城乡关系是如何转化的,从中发现问题并作为参考,进而更好的推进城乡关系改革。
城市史中记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年新中国建立,而后制定了工业化的战略[1]。在当时,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初步实现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后,国家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加速了工业体系的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由于经济的限制,工业化的建设以农业养育为主,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积累原始资本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条道路极快的为中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体系,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1、农业被大量压榨,采取的措施较为极端,被牺牲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后继无力;2、忽视了资源和生态,一位的追求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产生;3、对于城市的过分重视,导致农村经济极速减退,城乡差异加剧,农村像非洲,城市像欧洲,是当时对于中国城乡发展的真实写照。利用农村先带动工业发展,以工业再带动轻工业发展,最后轻工业又为农业发展奠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如何实现却困难重重。
2004年开始,我国及时转变战略,城乡关系的政策也顺应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论断。工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争,其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所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农业的牺牲为工业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经济支持,在工业化到达一定程度时,应当及时弥补农业的欠缺,利用工业反哺农村,实现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是普遍性的趋向。在2004年,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初步发展成国际化规模,计划经济体系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体系,所以缩减城乡差异,以城市支持农村势在必行。1、改革地方行政体系,通过建设乡村试点,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行政壁垒,以城市为主导,打破城乡界限,统一筹划经济建设与交通建设;2、过大企业自主权,减税、让利、扩权,扩大城市企业自主权,农村可以为企业提供物资和人资,不仅可以让企业焕发生机,还可以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提供出路;3、重视中心城市发展,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周边乡村,“以点带面”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2002年至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仅加剧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进度,还为“三农”问题制定新政策。1、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比如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农民直接补贴的意见的实施,以及减免农业税的计划,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税收,在现代被我国共产党所实现,代表着农业即将进入新起点,农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2、国家对于农村财政的增加,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完善了农村的保障制度,教育使得农民成为城市市民的渠道增加,医疗和保障制度使得农民的生活迈入新阶段,温饱可以无忧,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城乡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所在[2]。从政策来讲,首先应该改变一贯的重城轻乡思想,在制定政策多为乡村考虑,引导乡村经济发展,拓宽乡村致富渠道;从农村自身来看,积极改革,与时代的步伐统一,利用当下的“互联网+”等手段,大力融入农业当中,开发现代化、信息化农业,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乡村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和产业链。所谓城乡经济融合并不是要将城市的经济转移到农村,拆东墙补西墙,而是要通过各个方面为农村自身提高发展动力。
要建设美好城市,也要建设美好乡村。围绕美好乡村的理念,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为农村培养人才做好基础保障,高素质人才能够为彻底改善农村提供有力支持;健康养老,农村养老普遍为自给自足,或是儿女养老,但因素质不高和经济水平有限,养老一直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矛盾,甚至很多地区多次出现恶性事件,国家为农村养老提供便利,可以增强社会稳定性;就业服务,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农村现代已经涌现了大量的高水平创业人才,在农村开办手工工厂、农家乐等项目,既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资源,为农村经济建设带来动力,还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工作,解决当地就业问题。要彻底改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农村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的建设长久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十分不便利,并且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所以要加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城市化建设,以城市公共服务布局体系为借鉴,在农村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最终形成城乡质量相近、和谐统一的现代文明社会。
城乡融合应当调整优化城乡的空间布局,打破城乡壁垒,将城乡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在空间方面有效整合城乡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资源,使得城乡互补,城市的科技补充乡村,乡村的生态补充城市,二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合理对乡村空间布局,打通城乡壁垒不等同于将乡村完全同化为城市,乡村所具有的特色习俗、手工制品、景观应当保留,为发展乡村文化提供支持,传承乡村的文化传统,并大力发扬,建立乡村自身的文化自信,乡村的原始景观应当保护开发,轻介入,微改善,以原有景观为本,在不对其进行破坏和大规模改动的基本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风貌。
纵观我国近代城市史,历经多年的时代变迁,和城乡关系变迁,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如下:1、坚持农业为基础的地位,以农业为根本建设,要强调农村现代化对于社会安定团结的作用,农民的小康就是市民的小康,就是社会的小康;2、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城乡关系发展的要素,无论历经那一时期,现代化和工业化都是最终目标;3、城乡经济协调是拉近城乡关系,推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出台的政策为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做出强有力的支持,农村经济在城市经济带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3]。
结语:要解决城乡关系的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不在一朝一夕。通过对于我国城市史的研究,我们能在其中寻找答案,并积极改革,吸收前人优秀的思想精髓,对当代城乡关系做出合理规划布局,并高瞻远瞩,为展望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做好准备工作,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以达到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