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宇,肖增文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纵观国内、国外,国计民生、各行各业,“大数据”已经走进科技、教育及普通生活,并且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的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68亿,较2015年增速达45%。未来几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578亿[1]。
大数据虽已成大众熟知的词汇,但针对大数据的概念界定、运用规则等仍然是各界学者研究的焦点。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曾在 《大数据时代》一文中提出:“大数据是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的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和机构提供科学的信息咨询,帮助企业和组织做出更加有效的决策”,“大数据时代将要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得我们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2]。随着大数据的不断产生,更多被使用,高等教育不可回避地与大数据相遇,并且开始深入地融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的社会主导思想、价值理念,通过教学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思想品德,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传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主体占据绝对的主动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环境、新资源,从而提供了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变革。
面授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理论课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停留于课堂。所涉及的内容除了书本以外,基本就是教师搜集提供的各类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分享。随时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手段和途径不断发生着变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手段和形式不断被应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开始被应用于教学,给教学手段带来了多元化。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单方面传授,实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大大调动了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课、云课、微课等各类方式补充课堂教学,不限地点、不限时段,自由度更强,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
因材施教已被教育界提出并一直秉承。但是由于对受教育者个性化了解程度有限,使得因材施教受到了局限。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化不但能使教育者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通过个别数据的分析得到个体的特异,从而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探寻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性格类型、习惯爱好的学生,分类推送建议的书籍、新闻,给予有效引导。
经济、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全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家长对分数的过度追求,使学生从小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大学校园中各种问题学生数目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因为不适应校园生活、精神疾病等原因休学、退学的学生数目不断增大,意外死亡时有发生。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重点学生的网络资料,全方位关注思想动态变化,及时提出预警,降低此类事件发生率。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高度发达,一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数据信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着巨大的诱惑,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大数据”的概念由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在我国大数据已经成为热门关键词,2013年被喻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在我国已经被意识并且被使用。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预测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这是因为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对数据本身进行细致分析,更能够通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来预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但是大数据在我国,由于道德意识、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使用大数据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都很有限,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如此。大数据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缺乏利用大数据的意识,对大数据的了解不足,对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认识。二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有限,使得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非常有限。
任何公共行为都应该有相关制度和法规的约束。大数据由于涉及个人可公开或不可公开的信息资源,对于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大数据资源,就需要采集学生各种相关信息,对对于采集的方式,采集的流程,什么信息可采集,什么信息限制采集,采集后可以将信息做什么程度的分析和挖掘,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目前从国家和地方以及教育界均没有任何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这对高校开展教学对大数据的事业造成了诸多不便。教师对大数据想用不知如何用,高校对此制定相关政策也无据可依。因此,大数据使用非常有限。
大数据的运用首先是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分析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作用,来发现数据蕴含的潜在内容,从而分析反映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类型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数据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判断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既需要掌握数据挖掘、分词技术、语义分析、情感识别等技术手段,又需要搭建高效敏感的社会舆情软件系统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中,能够具有这样技术水平的极其缺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重大改变,大数据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量的数据材料。然后数据的如何采集和使用,更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以及规范大数据的使用行为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意识指导行为。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首先取决于教师理念。高校教师对大数据的认识程度,对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关系判别,对信息开发程度和使用的把握,是决定大数据在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首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应推行双主体教学,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在教师方面,学校应加强队伍建设,传播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对大数据时代教学方式的认知[5]。大数据的特点就是大规模、高速度和多种类,各种信息聚集其中,从事信息工作的教师必须有端正的思想观念,把握信息挖掘程度,保守信息秘密,保护他们隐私。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学习与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教学提供依据和素材。针对这方面的教师资源,高校普遍还很缺乏。为满足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数据化,必须提高教师的数据素养,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完成数据的归类收集、分析判断,得以教学之用。培养教师的数据素养,首先,要有主动收集数据的意识,数据收集要有正规的渠道,方式方法要合理合法。其次,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筛选,分组、分类,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分析各类数据之间信息的关联性,从中可以剔除虚有信息和不重要信息,发现实质信息源,分析实质问题。最后将原始数据与数据分析,相互对应,综合评价,提供给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由于大数据本身,涉及很多个人信息与行为隐私,并且对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性,因此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是必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的合法性、安全性和保密性负责。
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还在萌芽阶段,从大数据的使用手段、使用方法,采集、整理和分析等技术问题,还都在摸索期,经验的积累对进一步开展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将允许使用的数据分类,探寻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反应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实际行为的契合度,数据信息体现对学生行为的预判断率,此类数据都将成为大数据在教学应用的新数据。高校教师在大数据教学的探索中,可能会出现某些数据使用不当,数据分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情况,对高校思政教师都是很可贵的经验。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增大,数据动态变化的加剧,高校教师要不断调整技术手段,逐渐拓展数据的使用度,逐步建立起大数据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