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普及教育过程中的反智主义现象探蠡

2018-12-21 08:34秦书乐陈振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街舞大众文化主义

秦书乐,陈振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1 反智主义及其在大众文化与艺术教育中的体现

传统反智主义是一种态度与现象的体现,而非理论体系。反智主义者主要持以下两种观点和态度:一是对智性与知识的怀疑或反对;二是对知识分子的轻视、鄙视乃至敌视。最常见的反智主义现象有如下三种。

其一,反知识现象,持“我不会者皆无用”的观点,是对所有“知识”恶意揣测,即如待人交流用不上文言文,故语文不学;买菜用不上三角函数,故数学不学;我们是中国人,故英语亦不学,如是等等。然而反智主义者却忽略了最主要的一点,即这些知识未曾掌握,从何得知有用无用。

其二,反理性现象,持用情绪代替思维的观点。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朋友圈里的“不转死全家/不是中国人”等系列信息,其疯狂阅读转发量的背后是反智主义者的主观情绪在极大程度上对客观思维的替代。

其三,反精英现象,用极小概率事件代表全部。从“北大学生去卖猪肉了”“博士生毕业给初中生打工了”等新闻中,以偏概全地认为这种现象即是普遍现象,全然忽略了该群体的主要面貌。

除以上三种常见现象外,对传统观念盲目地信从、对先锋观点和理性批判的强烈反对、社会现象标签化等等,都是反智主义的体现。

大众文化中的反智主义是对智性(知识)、知识分子的怀疑。大众文化中反智主义的态度和现象,影响了大众文化传播形象的塑造、内容质量的保障和受众素养的提高。即如2017年江苏某艺术类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展,本是艺术学子在经过四年艺术高等教育后所获成果的集体呈现,却被部分市民以猎奇的心理进行赶集式的观赏,导致展品不同程度的受损,毕业设计展也因秩序混乱而被迫提前终止。这种行为并非是为欣赏艺术而来,其假借艺术熏陶的名义,实则只是为打发时间寻找一个热闹场所的现象,是大众文化反智主义的集中体现。

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决定了绝大多数普通学子,特别是占多数比重的非城市生源学子,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受艺术教育的程度极为薄弱。而艺术生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是由于对文化课的不自信,为了寻找另一种通关高考的捷径而“半路出家”,参加填鸭式的艺术培训,考前临门一脚,前期对艺术积累基本为零。在这种大前提下的高校艺术普及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存在上述的反知识和反理性现象,忽视艺术普及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艺术是文化与科学的对立面。

2 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反智主义现象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艺术普及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亦存在反智主义的现象,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剖析,不揣浅陋,求教于方家。

其一,反智主义现象是对知识垄断阶层的抵制。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垄断阶层。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更加推崇传统文化、国学知识,而在新兴艺术形态(诸如摇滚、街舞、动漫等)方面有所保留。

一方面,文化自信的树立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文化、国学知识是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相对于新兴艺术形态而言,显然更能代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诸如摇滚、街舞、动漫之类的新兴艺术形态,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受现代青年大学生的追崇,但由于其纷纭杂沓,艺术价值又良莠不齐,甚至会引发过娱乐化与低俗化等不良因素。

此外,很多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主题,学生面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的单调与严肃,从潜意识上萌发抵制,他们更易产生对娱乐化、个性化、潮流化的极度渴望,甚至是“饥渴”。

其二,反智主义现象是盲目崇拜的极端体现。

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选择上,学生存在着盲目崇拜的现象。他们在选择艺术活动时,往往并不是从自身的艺术需求或者活动本体的艺术价值与特色出发,更多的是随波逐流,对一些当下潮流即时盲从,最后收效显然甚微。

前期对艺术基础薄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时,很难准确判断自身的艺术学习需求,常常通过标签化的选择方式,到此一游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艺术教育资源,教育效果也远低于期望值。

其三,反智主义现象是对纯娱乐性信息的替代性需求。

在日趋追求“呼吸自由”的当下,学生由于抵触与之兴趣爱好、群体潮流相脱离的传统文化的强迫性输出,更多地转向追求能够满足当下个体需求(年龄层)和欲望(发泄、盲目追求自我)的娱乐性内容。

以街舞在高校中的崛起与风靡为例,风格多样、形式多彩的街舞,是高校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究其原因,与大学生群体的特定环境、年龄层的欲望与需求关系密切。他们充满活力,兴趣和爱好广泛,新鲜事物与当下潮流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街舞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娱乐性与刺激性在多对多的互联网式沟通中得到快速传播。

诸如“街舞热”的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并非特例,青年学生们更加相信群体内部沟通得出的实际经验,极速的互联网式沟通方式使得在他们之间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与复杂,同时,对于娱乐性信息的追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狂欢的高度。

3 反智主义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应对

以上三种反智主义现象在艺术普及教育过程中的出现并非偶然,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并尝试给出应对措施。

其一,学生与行政管理应当适度保持距离。

《传播生态学视野中的反智主义与反智论》一文中指出反智主义的根源:知识往往被看作是经验的固化,其形成的过程通常依赖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参与和干预,且在某种程度上透露着与世俗生活间的一定差距,这就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对知识的认识与实践存在脱节,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也由统治阶层取向决定,最终使人们对知识的抵制来源于对专制的反感。

在实践中,已有一部分走在前面的高校,将艺术教育中心这一职能部门剥离出行政管理体系,归属到教学体系,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机制和相对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一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推进持续稳步上升,学生面对艺术知识传播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各类活动更易获得预期的效果。

其二,把握艺术普及教育知识输出时的尺度。

教师作为知识输出的把关人、过滤人、筛选人,输出时的强迫度决定了接受者的接受度。正如长期从事大众文化反智主义现象研究的纪亚东所言:“反智主义中的智与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内容,在外延上存在潜在的重合趋势,大众传播的内容经过了把关人和传播者的过滤,导致了信息的不完整和强迫输出,且中介拥有高度的信息统治权。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大众媒介,担任了传递信息的职责,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拉开了媒介与受众的距离,形成了反智主义中智者和平民的对立关系”,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了智者的角色,学生扮演了平民的角色,这种对立的关系也就自然形成。

因此,在对立关系存续过程中,如何让接收者从心理上更愿意主动接收知识的输入,需要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得当的方式方法,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将适度筛选、过滤后的知识,通过学生觉得更具亲和力的平台进行输送,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教育目的。

其三,借助灵活多样的新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权威性上升的今天,应当加强对于新媒体的利用,弱化传统传播媒介。以京剧为例,虽然是传统文化中获得资源最多、传承最为全面、受众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但是依然摆脱不了日渐式微的局面,以致有学者提出质疑,是否应该继续保护京剧。笔者认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我们都不应该放弃,但是如何留住它们,需要智慧。

2015年,笔者所在学校曾举办昆舞专场演出。在专场举办前期,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撰稿人事先没有对昆舞进行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演出前公众号的推介稿更像是一篇公文写作般的通知文件,很难打动青年学生,导致当天的观众人数不尽如人意。但其实当天的演出效果却出奇的好,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极富感染力与震撼力,半推半就来的观众都表示“来着了”,非常庆幸来观看了演出。公众号也在演出后推出了剧照唯美、文风清新的新闻稿,阅读转发量极高,后台收到了很多同学的私信,昆舞专场的认可度与赞扬度也在新闻稿的宣传下提高了许多。

当下大火的京剧女老生王珮瑜,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新媒体,她的公众号“瑜音社”以一种向现代潮流妥协的方式,瞄准青年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们,做着京剧普及工作。公众号用漫画的方式,诙谐的语言,配以当下流行的文体以及网络热门词汇,巧妙地介绍了一出出京剧骨子老戏(见图1)。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媒介,利用当下热门与现代潮流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传统文化中来,同时也能为学生更深层次的欣赏传统文化、接受艺术教育做循序渐进的导赏和铺垫。

4 结语

在基础教育中艺术普遍匮乏的大前提下,培养真正有智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成为避免高校艺术普及教育过程中出现反智主义现象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鲜明的认知能力,能够正确地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将艺术教育成效做到最大化。同时,需要有灵活的沟通能力,在学生群体中充分了解艺术教育需求并准确地向教育主管部门有效传达。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能力也至关重要,如何寓教于乐、巧妙地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走进艺术的殿堂是需要每一位艺术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的关键。

图1 京剧老生王佩瑜公众号“瑜音社”

猜你喜欢
街舞大众文化主义
聚焦《这!就是街舞》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新写意主义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近光灯主义
少女席嘉琪的街舞梦
我的街舞梦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