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野圭吾的《恶意》

2018-03-07 05:11潘丽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圭吾东野动机

潘丽莎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贵港 537100)

1 东野圭吾及《恶意》简介

东野圭吾,1958年出生,日本大阪人,早年读书期间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在1985年凭借《放学后》夺得第十三届江户川乱步奖。1998年,《秘密》一作出版并受到广泛关注,该作品也入围直木奖。东野圭吾以个性化的视角和思考维度,开创了独特的“写实本格派”流派。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的思考。《恶意》这本书是他的异步叙事笔记体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物的自述和记述。故事结构也较为简单,不像其他推理小说那么复杂。但如果要看这本小说,就必须做到全神贯注,认真仔细,不然很难跟上作者的思维逻辑。因为作者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时,只是在人物记述、自述的过程中层层抽丝剥茧,稍有脱离作者的思维轨道,就会“掉链子”。

2 《恶意》故事梗概

作者首先以野野口修的手记来记述事件发展的经过,这一经过也就是案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描写了加贺恭一郎刑警的记录和疑惑,实际上小说故事的真相在加贺恭一郎的个人独白中就已经快要表现出来了。然而,由于野野口修先行认罪,又由于作案动机不明,所以加贺恭一郎进行了深入调查。这种突然的反转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调查后又引出了新的故事情节,加贺刑警以为找到了杀人动机,揭开了案件真相,野野口修写了忏悔书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按照常理案件就此该结束了。但加贺的再一次深入调查,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深深的陷阱,小说的前半部分都是假象。直到最后,作者才将作案动机揭露,因嫉妒而生的恨意,仅此而已。带着这种狭隘的恨意,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杀害了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这一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步步紧扣,每一次的深入调查真相都近在眼前。小说中不论是加贺刑警的自述,还是野野口修的表述,读起来都让人信以为真,但却不是真相,而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谎言。小说最后以加贺刑警的详细总结、犯罪嫌疑人的默认结束,令人回味。

3 对《恶意》的评析

很多读者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能理解为何犯罪嫌疑人要故意将加藤刑警的注意力引向自己,欲擒故纵。读到后来才渐渐明白,野野口修的动机在于达成“日高邦彦的写作成绩都是自己的”这一目的,他的一切反常做法,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窃取日高邦彦的写作成就。

接下来,我们从写作手法来观察《恶意》中的人性描写。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在小说的三分之一内容处,就指出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接着东野圭吾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描写花了大量笔墨,力求去寻找人性中潜在的犯罪动机。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用的是较为简单朴素的语言,希望以此来争取读者对犯罪嫌疑人的同情,小说以加藤刑警的层层抽丝剥茧将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一点点呈现出来。人固然有善恶的分别,但如果要让人直面犯罪嫌疑人这种“恶”,很多读者还是会很震惊。《恶意》正是将这种恶通过文学的形式放大,并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很多推理小说将小说的主要内容放在作案手法的设计上,放在对真相的破解上,以惊奇的剧情来引人入胜,反而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着墨不多。《恶意》则不同于它,作者东野圭吾脱离了常规的推理小说的套路,将小说重点放在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上。当作者揭开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那一幕时,读者不免被这种荒唐可笑的动机所冲击,因为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恶意》高明之处在于,剧情点到为止,结局戛然而止,犯罪嫌疑人没有其他作案动机的可能,而那种人内心深处的嫉妒是恶的根源。

下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恶意》中的人性描写。读者在 《恶意》的前半段丝豪不能体会到小说主题——“恶意”。作者将小说的主题揭露放在了后半段,并成功地将一个简单的杀人案升华到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上来。但是最后真相被揭开的时候,读者会发现与想象之中的出入很大。凶手所有的恨意的源泉竟是来自于自卑感。

作者东野圭吾笔下的野野口修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从小就有怀才不遇的情绪。善良的日高邦彦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帮他走上作家的道路。但野野口修却一直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野野口修在知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之时,又对自己的渺小心有不甘。没有实现作家梦,加上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这种复杂心理很快又将嫉妒转化为仇恨,这种恨意不断膨胀,引发了杀害日高的恶果。杀害日高,为了诋毁他而制造各种谎言,这就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全部的人生。东野用了大篇幅来推理动机所在,在犯人对于犯罪动机的自述部分,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轻轻带过,以此显示恶意已经充斥到了犯人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实际上,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这种心理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自己也被抓了,自己也病了,不如破釜沉舟。他的杀人动机很多读者以为就是那句“我看他不爽”。但如果仔细去读,会发现野野口修的真实动机更为复杂,说到底就是怀有“嫉妒之心”。野野口修与作家日高邦彦曾经是很好的朋友,都想做一个作家,但当日高邦彦取得文学上的成就时,野野口修就开始嫉妒了。这是常人都有的心理。你身边的人成功你通常会嫉妒,但与你距离较远的人成功你却不会嫉妒,你不会嫉妒马云、马化腾比你成功,你却会嫉妒你的邻居、同学、同事成为成功人士。嫉妒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有的人仅仅止于嫉妒,心里默默难受一下就过去了,有的人嫉妒之心却会长久持续,野野口修就是这种人。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越来越大时,野野口修的嫉妒与恨意就愈加膨胀,最后做出了杀人并窃取日高邦彦成就的行为。

在小说行将结束时,作者以刑警的推理口吻揭露了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理,这就是自卑。小说精彩的情节架构和野野口修那种嫉妒笼罩下的恐怖,让人不寒而栗,引人深思。如今,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总是会说“你看那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这种比较教育实际上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处理过度甚至会引起仇恨心理的滋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常人的嫉妒之心往往不会到如此的地步。这种处于自卑的嫉妒很多人都将其埋在心底,甚至不予承认。一旦触碰,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承认,那么要面对这种心理就是难上加难了。读完《恶意》,我们不免心寒。但只有战胜内心的自卑,将嫉妒之心控制在合理范围,才能将对别人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这可能是《恶意》这篇推理小说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猜你喜欢
圭吾东野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东野稷驾马车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东野稷败马/《庄子》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人心拯救
蓝鸟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动机不纯
东野圭吾自传《我的晃荡的青春》披露少年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