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的“蝴蝶效应”解读:微风、阵风、龙卷风

2018-03-07 04:07赵富入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摩西迪克

赵富入(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首部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50年,主要讲述了白人女子玛丽在非洲殖民地南罗德西亚成长、生活和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白人玛丽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父母的争吵为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了阴影,并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恐惧。三十岁的玛丽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选择与相识不久的迪克结婚。丈夫的无能与冷漠让玛丽对摩西产生了好感,然而种族歧视的烙印深深地刻在玛丽身上,最终导致其被摩西杀害的悲剧。以往学者们主要从种族主义、后殖民、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等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本文运用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理论解析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玛丽的悲剧命运,据此探讨主人公在家庭社会、婚姻生活及种族矛盾下所作出的人生选择是如何造成了她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以期展示主人公生活中的“蝴蝶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作为气象学术语之一,是个外来词,率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混沌学(chaos theory)创始人之一的爱德华·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洛伦兹在研究大气预报问题时发现了这种现象,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巴西的一只蝴蝶扑腾几下翅膀,可能会改变三个月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气候,混沌学文献戏称为‘蝴蝶效应’。”[1]“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通俗来讲,在“蝴蝶效应”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或者选择会对人和事物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今,“蝴蝶效应”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数学及语言等方面。

二、微风:窘迫的家庭

玛丽人生悲剧的导火索来自家庭,即充满阴暗、争吵及暴力的家庭环境。玛丽出生在家境贫困的南非白人家庭当中,父亲收入低微,无法满足家庭开支,整天靠醉酒来麻木自己。母亲对无能的父亲及无望的生活充满了抱怨,“她喜欢用一种严酷而悲愁的声调埋怨她丈夫。”[2]在玛丽的印象中,他们总是为钱争吵,“他们吵来吵去都是为了几个钱”。[3]也许玛丽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兄弟姐妹的去世,也正是这个原因,家里才有了片刻的安静,“他们死了以后,家里虽然悲伤,但从此以后父母之间就突然不争吵了……这样得到的快乐实在是弥补了悲伤还有余。”[4]“传统意义上的‘家’是令人感到温馨幸福的,然而对玛丽来说,‘家’只是一种心酸的回忆。”[5]家庭的拮据、父亲的无能、母亲的抱怨等都给玛丽的心灵蒙上了无法摆脱的阴影,使得玛丽对男人、婚姻、家庭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厌恶与憎恨。“玛丽每逢想起‘家’,就会记起那所像鸽子笼似的木头小屋……一想到结婚,就记起父亲生前那种醉得眼睛通红的模样……”[6]

单从玛丽与父母关系角度来讲,可以说十六岁是玛丽人生的分水岭,如果说十六岁前“忧郁”是玛丽与父母、家庭关系的关键词,那么十六岁后“独立和自由”则变成了玛丽生活的主旋律。压抑的家庭、无能的父母及被动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玛丽的人生轨迹,她再也无法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逃离便成了她唯一的选择。16岁那年,玛丽离开了学校选择到城里工作,她每天都过着快乐的生活。直到25岁,父亲的去世让她与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作出了彻底的了断,“就在这时,她父亲死了。于是,她害怕记起的那段童年生活,从此被割断了最后一根记忆的纽带……她自由自在了。”[7]

她原以为逃出了压抑的家庭,度过了忧郁的童年生活后,来到城镇可以靠自己的工作与独立的生活享受梦寐以求的自由,但没想到等待她的是更让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三十多岁的玛丽此时依然保持单身,在已陆续结婚的朋友眼中是个异类人物,难免会遭到周围身边的议论。尽管玛丽对朋友的议论非常气愤,但迫于社会的压力,她不得不尽快结婚。

如果说玛丽选择逃离压抑的家庭环境到城镇工作是一个正确决定的话,那么,在社会压力下,他选择与无能的迪克结婚则完全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这一选择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至此蝴蝶已经震动了自己的翅膀,微风逐步形成。

三、阵风:失意的婚姻

玛丽与迪克的婚姻为玛丽的人生悲剧埋下了沉重的伏笔。身为工层阶级的独立女性,玛丽有着众多的追求者和选择机会,“这个女人已经三十多岁了,受过很‘好’的正规教育,享受着文明而舒适的生活……因此听到几个唠叨的女人说她应该结婚,她就心神不安起来。”[8]对于三十岁尚未结婚的玛丽而言,朋友的议论与社会的压力是一把利剑,逼迫玛丽快速地选择了自己的结婚对象——迪克。然而,婚后的玛丽却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经济贫困。玛丽与迪克结婚后并没有逃脱以前的“鸽子笼”,而是走进了另外一个狭小的红色砖墙的房子中。一开始,她把婚姻看作是“接近自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用家庭主妇的身份装饰房子,操持家务。然而,热情的消减、家庭的贫困让她在为房子装修天花板及用水等问题上与迪克产生了分歧,在自己把怨气撒在黑奴身上后,加剧了与迪克的矛盾。另外,婚后的迪克满足不了玛丽的生活需要,他的生意,如养蜂、养猪、开店等逐一落败,摆在夫妻二人面前的是一次又一次梦想的破灭与精神的麻木。

其次,地位丧失。婚前的玛丽,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有所收获,然而婚后的生活改变了玛丽的身份,使其处于父权社会制度下的“他者”。婚后的玛丽不仅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特纳,还放弃了自己在城中的工作,成为迪克的附属品。更为悲剧的是,当婚后的玛丽渐渐意识到生活的单调与乏味之后,决定离家出走回到城中继续以前的生活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穿着、思想早已落伍,城市生活中地位也早已丧失,不得不重返农场,“她到了俱乐部,碰见一个陌生的女总管,她告诉玛丽,这里不接纳结过婚的女子……于是她第一次开始想到,自己在这里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9]

最后,婚姻失意。尽管玛丽与迪克之间没有争吵,但他们之间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互相的憎恨与漠不关心。玛丽看不起迪克,也看不起他的农场,她对迪克从来没有过动心,在迪克面前从来没有过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而迪克也日益憎恨玛丽。在这种贫穷、冷漠而又缺乏爱与沟通的家庭生活中,玛丽已逐渐麻木。

宋仁希指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只有负起责任、竭尽义务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10]然而,玛丽与迪克的结合却出于各自的目的。对玛丽而言,她想尽快结婚摆脱社会舆论的压力;对迪克而言,他想找个女人陪伴自己以消孤独,并为自己生儿育女,“他孤寂,需要一个妻子,尤其是需要子女”。[11]他们夫妻之间既没有互相理解,也没有爱情基础,既缺乏信任,又懒于沟通。然而黑人摩西的出现让玛丽心中沉寂已久的性爱突然爆发,“蝴蝶”的连锁反应也呈现出摧枯拉朽之势,等待着玛丽的是异常暴风雨的袭击。

四、龙卷风:悬殊的身份

“需求层次理论”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中首次提出。他把人类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处在人类需求金字塔最底部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12]然而,玛丽一方面受到童年家庭生活、父母婚姻的影响,从心底里憎恨男女之间的事情,她与迪克的结合也只是为了各自的目的,摆脱社会对她的流言蜚语;另一方面,玛丽对迪克没有爱慕之情,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迪克当作丈夫来看,没有把迪克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男人。所以,他们的婚姻在一开始就无法满足生理需求,更找不到爱和归属感。婚姻生活的失败、家庭的贫困、精神的麻木使得玛丽急需人的安慰,这时黑人摩西的出现触动了玛丽的性神经,使其沉默已久的性意识逐渐释放出来。

玛丽与摩西的情感起源于摩西洗澡时玛丽无意中的一次偷看,“只见那个土人正用肥皂擦着自己的粗脖子,白色的肥皂泡被他那漆黑的皮肤一衬托,显得出奇的白。”[13]摩西身上散发的诱惑力刺激了玛丽的神经,颠覆了她对男性的认识。玛丽隐瞒迪克,通过与摩西在一起满足自己身体上和情感上的需求。然而,玛丽从小就生活在种族隔离环境中,种族歧视的思想已经给玛丽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白人观念中,黑人不仅愚蠢、固执、粗俗、肮脏、贪吃、懒惰,而且不诚实、不可信。玛丽年轻时,母亲就一再警告她,不能接触那些淫秽肮脏的黑人。母亲的教诲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之后她接受过民主、平等的教育之后,种族概念在她的潜意识中也很难消除。因此,尽管玛丽喜欢并且十分崇拜摩西,但在当时的伦理社会,他们的事情是可耻的、荒谬的、不体面的。玛丽不能在殖民制度下主宰自己的生活,她是一个压迫黑人的雇主,同时她也得到了黑人的安慰,因此,当她和摩西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内心会纠结于社会道德判断与真实情感之间。

当托尼发现摩西对玛丽的态度不正常及他们之间的畸形关系时,他便骂了摩西,并把摩西踢了出去。这种平常的谩骂与踢打对与普通黑奴来说并不稀奇,然而让摩西无法忍受的是玛丽——她的爱人,由于种族冲突羞辱了自己,并将自己狠心地抛弃。此刻,龙卷风席卷了她的一生。

“夫人要打发我走吗?”佣人平心静气地说。

“是的,你走。”

“夫人为了这位老板,要我走吗?”

……

“是的。”玛丽有气无力地说。[14]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玛丽走向毁灭的人生轨迹。童年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对男人、婚姻和性有了排斥;三十岁的她,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了自己不爱同时也不爱自己的迪克结婚;生活的贫困、婚姻的失意及“他者”的地位让玛丽的人生处于崩溃的边缘;黑人摩西的出现满足了自己身体上和情感上的性需求,然而他们的婚外情触犯了社会的伦理禁忌。在种族隔离下,又一次服从社会道德的这只“蝴蝶”为玛丽带来了龙卷风般的灾难。

五、结语

玛丽的悲剧之路成功地向人们阐释了生活中的“蝴蝶效应”。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最终会以滚雪球般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玛丽忧郁的童年生活是其“蝴蝶效应”中的微风,选择与迪克结婚使微风逐渐转变阵风,而玛丽与摩西的婚外情则让阵风骤变龙卷风,席卷玛丽的一生。玛丽毁灭性的悲剧表明,一些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初始因子”往往微不足道,但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之后,便会释放出巨大的威力,最终导致重大灾难。因此,选择对于所有人来说至关重要,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1]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8.

[2][3][4][6][7][8][9][11][13][14]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J].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8.29.29.35.31.40.104.44.152.205.

[5]蔡斌,宋彤彤.玛丽的伦理悲剧——三维伦理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J].外国文学研究,2011,(12):43-50.

[10]宋希仁.家庭伦理的人类学研究——解读恩格斯的家庭伦理学[J].伦理学研究,2002,(1):60-66.

[12]Maslow,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370-396.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摩西迪克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得到的都是笑脸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摩西奶奶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
有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