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中山市西区教育事务指导中心,广东中山 528403)
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且指出汉语拼音的教学应在42~46个学时内完成。对刚步入小学的新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学会汉语拼音不是一件易事,而对母语只有方言的儿童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曾梓俊是西区中心小学一(6)班的新生,籍贯广东潮州,小学之前一直在潮州长大。拼音学习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梓俊的拼音认读举步维艰,分不清平舌和翘舌音,z和zh,c和ch,s和sh,尤其是sh音。除此而外,j和x也是混读,“西瓜”总读成“鸡瓜”,几番纠正效果仍不大。梓俊的家乡话属于闽方言,闽方言可分为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等五个次方言。梓俊所在的潮州地区使用闽南方言,这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次方言。所以,与梓俊有相同发音问题的人不在少数。
zh、ch、sh、r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中属于舌尖后音,即卷舌声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翘舌音。这四个卷舌音发音基本一致:舌尖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气流通过鼻腔的通路,声带不振动,微弱的气流在舌尖和硬腭之间冲开一条窄缝,摩擦成声。
潮州地区没有卷舌声母是有历史原因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卷舌声母(舌尖后音)来源很复杂。zh、ch、sh、r 这组声母是《广韵》声母系统中所没有的,这是古今声母的一个明显区别。通过古今声母的比较可知,r 来源于中古的日母,zh、ch、sh来源于中古的“知、庄、章”三组声母。上古汉语声母系统中没有卷舌音,这就是钱大昕所说的“古无舌上音”,在《广韵》声母系统中,出现了舌上音“知、彻、澄”,它是从上古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据研究,中原一带晚唐时才真正从“端、透、定”中独立出“知、彻、澄”,在宋人的三十六字母中,“知、彻、澄”仍然存在。庄组与章组在《广韵》中是两组独立的声母,都是齿音,发展到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就合流为“照、穿、床、审、禅”一组声母。南宋陈晋翁在《切韵指掌图节要》一书中说过“知彻澄娘四母已废”之类的话,说明知组字在南宋末到元代初(14世纪)逐渐由舌音转入齿音与照组字合流。《中原音韵》反映了它们合流的结果,合流之后为“照、穿、审”。知组和照组合流后的卷舌化,应该是近代的事,卷舌化应该发生在全浊声母清化之后,全浊声母清化大概从宋代开始,到元代入声消失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所以知、照两组在宋末元初合流时,全浊声母都已经清化读清声母了,也就是只有它们的清声母参见了卷舌化,即形成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潮州地处东南,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受中原地区语音影响较小,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发音系统,他们的语音系统中并没有翘舌音,越是年长的人,保留的古汉语发音系统越完整,接触的卷舌音越少。所以,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梓俊接触的卷舌音几乎为零。没有经过反复训练,人的发音器官会变得越来越迟钝,卷舌音对于梓俊来说无疑是个大难事儿了。
在汉语语音教学中,zh组、z组、j组,尤其是zh组的zh、ch、sh、r都是被当作难点和重点来处理的。
要想发准这三组声母,首先要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发音部位上,zh、ch、z、c、j、q属于塞擦音,sh、s、x属于擦音。塞擦音发音共同特征是上下发音部位先形成闭塞,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发擦音时上下发音部位靠近,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挤出,摩擦成声。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发音部位。zh、ch、sh是舌尖和硬腭前部构成阻碍形成舌尖后音,z、c、s是舌尖与齿背构成阻碍形成舌尖前音,j、q、x是舌面前和硬腭中部构成阻碍形成舌面前音。另外,这三组音中,zh、z、j发音时气流较弱,为不送气音,ch、c、q发音时气流较强,为送气音。搞清楚了具体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做发音训练时就要找准确、找到位再进行发音。其次,利用声韵调配合的原则记住哪些声母和哪些韵母可以或者不可以相拼合。如:j、q、x不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zh、ch、sh、z、c、s不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同时还要记住普通话里哪些字是舌尖前音,哪些字是舌尖后音,哪些字是舌面音。再次,三组声母对比练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比如:s—si—sa—su,sh—shi—sha—shu,x—xi—xia—xu。再比如翘舌音与平舌音对比练习。发翘舌音时,舌体后缩,舌尖表面指向齿龈后甚至更后,舌的两边较卷,气流从舌、腭形成的狭窄通道摩擦而出。发平舌音则舌尖向前到齿背构成阻碍,舌面不需要卷起,相对而言较好发出。反复不断练习z—zh 、c—ch、s—sh对于发准卷舌的zh、ch、sh很有帮助。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应当注意方言的影响。语音具有社会性,很多方言是没有普通话的一些音的。汉语拼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汉字进行“正音”,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发音,说标准的普通话。这对于方言区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潮语里最典型的情况就反映在曾梓俊的语言发音案例里。潮语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保存了大量中原古汉语的语言成分,古朴典雅,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梓俊自小就生活中潮州话语音环境里,而潮州话里几乎找不到sh[ʂ],另外,j与q相混,即潮州话里j[tɕ]和q[tɕʰ]是一个音位,送不送气对梓俊来说没有区别,这些发音确有高峰难登的意味。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学习策略:
一是激发学习动机。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易受干扰。可将有趣生动的故事和游戏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联系实际。应重视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话题引出新知识。三是强化记忆练习。借用光盘、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口诀、视觉想象加深学生记忆。明确发音方法,要求学生勤加练习。四是创设学习语境。语言的习得需要语境,要多听正确读音。梓俊的父母也习惯用潮州话交流,家庭语言氛围就是潮州话语境。父母普通话不标准,影响孩子对音的分辨。五是鼓励建立自信。子女成长离不开父母关爱,良性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梓俊从小长于老家,与父母关系疏远,面对学校这个新的环境,胆怯是正常反应。再加上学习拼音又有诸多困难,更需要家长及时关心和疏导,让孩子心理上有安慰,渐渐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