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琳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纪传到欧洲,启发了西方思想家。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它的文化也生动体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习近平在2014年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西兰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两国的交流合作开启了新篇章,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探讨有助于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从而更好地为两国的合作助力。
新西兰作为太平洋西南部的重要岛国,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和中国相距甚远,但它的文化却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元素,这说明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是相通的,会相互影响。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理念之一,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和顺是“礼”的指导原则,也是礼的文化内核。人和人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就必须依礼来处理,这样彼此才能相处融洽。新西兰的民族政策温和,各民族之间相处和谐,充分体现出了“和为贵”的特点。[1]
新西兰总人口虽不过400万,但这个独立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新西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慢慢形成的。在新西兰的移民中,英联邦和欧洲移民的数量可观。新西兰政府通过政策的调整,使欧洲移民,毛利原住民以及其他国家移民互相尊重、和谐相处。[2]政府特别注意关注弱势民族,特别是毛利原住民的发展与权益,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新西兰的民族政策获得了土著人的欢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和为贵”的思想。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孔子是中国古代发展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人物。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的仪式中就包含有礼乐文明的要素。他们认为,双方呼吸的交融意味着两人的团结和谐。所以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新西兰时,两位毛利人长者分别与习主席夫妇碰鼻子。随后,毛利人发出“挑战”,5位手持长矛的勇士蹦跳着来到习主席面前,吐舌头、舞长矛。临近习主席时,其中一人突然把短剑丢在他身前。习主席俯身拾起后,走上前去,勇士们将他引到队伍前,一名毛利女子开始高声吟唱表示欢迎。随后,所有的毛利人开始呼喊,欢迎客人到来。其以本国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客人的到来,突显了“以礼相待”的儒家思想。社会学认为,各民族的礼乐文明是一种权威及价值观的体现,并非只是为社会交往锦上添花,因此,传递友谊,维护世界和平是其具有的意义。
“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春秋末期,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认为自然界是有生命的,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
在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上,新西兰充分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新西兰以环境优美闻名于世,号称“世界最后一块净土”。但新西兰保护环境的概念不是生而有之,保护环境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发进程中,都经历过先破坏再保护的过程,新西兰也不例外。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爆发了历史上首次全国性的环保事件——“拯救马纳波里湖运动”。从此之后,新西兰政府和人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甚至农场要为牲畜排放的臭气缴税。新西兰保护环境的坚定立场造就了新西兰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促进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
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弘扬生态文明思想,十九大报告也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道路,相信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我国的环境保护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作为太平洋岛国的代表,新西兰的文化也包含有儒家元素,说明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新西兰以具有儒家特色的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新时代,相信儒家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乃至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