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颖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电影明星身上往往带有与电影创作本身有关,而又超出创作层面的更为繁复的社会文化内容,是一个意义庞杂的社会文化场域[1]。明星不仅是将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类媒介的公开展现而获得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更是代表了特定的文化含义,在角色形象、媒介传播以及观众接受等多方场域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明星形象。处在明星形象内涵最里层的是明星的自身形象,如外貌、身材、艺术才能等,是整个明星形象形成的基础;其次是明星的银幕形象,即观众对明星在各类作品中塑造的多个角色形象所形成的整体认知,如观众对陈道明饰演康熙、聂明宇等角色而形成的严肃霸气的感觉。处在明星形象内涵最外层的是明星的社会形象,也是外延最为广泛的内容,是明星在艺术表演之外的各类社会交往中建立起的形象,如投身公益的正面形象、涉嫌违法犯罪的负面形象,以及在各类媒介中展现出的性格特征、价值判断等。
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观众对于明星形象的认知按照明星形象的内涵由内而外逐步扩展。在电影诞生之初,观众对明星的认识仅限于明星所塑造的银幕形象,甚至将明星形象与银幕形象等同起来;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人们可通过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等多个渠道获得关于明星的八卦消息,观众对明星社会形象的认知逐渐丰富起来;到了互联网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与各类综艺节目大量展现了银幕角色之外的明星生活,让观众对明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如陆毅参加了《爸爸去哪儿》《为她而战》,节目从父亲、丈夫的角度展现了陆毅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景,让观众认识了更加亲切、更加生活化的陆毅,形成了陆毅有演技、有担当、家庭生活美好的明星形象。在明星形象的表现从银幕形象扩延到社会形象的过程中,明星形象早已不再神秘。
毋庸置疑,综艺节目是当前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类型,从央视到各地方台的荧屏都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各大视频网站中的综艺节目更是数不胜数,而活跃在各类综艺节目中的主体早已由普通人转变为各领域的明星。明星神秘高贵的面纱在大量的综艺节目中被揭开,明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平民化、日常化方式融入观众。而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节目的关注点从明星的艺术表演转变为对明星的身体消费、隐私的窥探。当前综艺节目中的明星形象已经偏轨,沦落为仅供大众娱乐消费的肤浅符号。
我国的综艺节目最早可追溯到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1990年的《正大综艺》,在当时娱乐资源相对贫乏的条件下,节目中明星们的表演、主持人的外景游历为观众带来了欢乐,主持人、明星成为观众羡慕、崇拜的对象。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快乐大本营》,该节目打破了以往明星高高在上的传统,让明星走入观众、与观众亲密互动,而观众也被这种新颖的节目方式所吸引,认识到在艺术表演之外,观众还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明星。2005年的《超级女声》被视为综艺节目的崛起,男女老少都参与到这场全民选秀的热潮之中,观众不仅能够观看选手们的才艺表演,还能通过投票等方式参与到明星的诞生之中,观众成为草根明星的缔造者。
在选秀节目大热之后,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的观众逐渐对以平民为主的娱乐节目产生审美疲劳,各电视台开始探索在节目中增加明星比重的模式来吸引观众。《中国好声音》虽是对平民选手的选拔,但明星导师之间的“掐架”成为节目的重要看点。随着综艺节目竞争的加剧,各大电视台采用全明星阵容,且改变了以往明星高不可攀上的地位,让观众手握明星去留的主导权,而明星成为被评判的对象。《我是歌手》每季的七位选手都是在业界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专业歌手,有些甚至是拥有极高知名度的明星,但在节目中他们走下神坛,接受观众的评判;《欢乐喜剧人》也是邀请了国内顶尖的喜剧人与喜剧团队进行表演,而表演结果也是交由观众决定。除了对明星专业技能考核的综艺节目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由非本领域的明星跨界表演的节目,如《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喜剧总动员》等,跨界的明星仍是被评审的对象。
在各类竞技节目全面开花之时,又出现了多个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十二道锋味》《极限挑战》等,这些节目不仅是全明星的庞大阵容,更是将综艺节目的录制场地从室内推向了室外,表现内容从音乐、舞蹈、喜剧的竞演,扩展到旅游、游戏、厨艺、探险等内容,可以说,当前的娱乐节目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竞技类节目的关注点还保留对明星艺术才能的考核,那么游戏、旅游等类型节目则转为对明星的身体消费及其私生活的窥视。《星跳水立方》等节目将奥运跳水项目演变成对男明星肌肉、女明星身材的展示;《女神的新衣》中以女明星的曼妙身材展示华美的服饰;《花儿与少年》中明星外出旅游的用品可直接在网上搜到同款。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的一整套装备中,有一种比汽车等商品所负载的内涵更为丰富的物品……这便是身体”[2],在这些节目中,明星的艺术表演与专业技能已不再重要,他们的容貌、身材、着装等身体条件则成为关注的重点,身体形象成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此外,观众永远对明星的绯闻和私生活充满热情,而综艺节目深谙此道,在娱乐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在节目中不断加入明星的隐私来吸引观众,如《花儿与少年》借张翰与郑爽的分手来提升节目的话题度;《十二道锋味》的热播与锋菲的“世纪复合”分不开。在当前娱乐节目泛滥的时代,明星被迫褪去了以往神秘的光环,明星形象在全民娱乐中被过度消费。
肤浅的内容、浮夸的形式,以及大量明星形象的使用,综艺节目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但观众并未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很多观众借助娱乐节目带来的生理快感来逃避现实。综艺节目的大行其道“发展了一种强调初级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体美学”[3],使娱乐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降低了人们的审美认知,构成了对主流价值的侵蚀与消解,长期浸泡在这种娱乐化严重的氛围中,观众的价值判断和深度思考能力势必被严重削弱,我们成为了那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而成为特殊消费品的明星,以其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成为商品的最佳展示载体,勾起了观众内心强烈的购买欲望,形成了对追求物质、消费为上的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与宣扬。综艺节目的主要观众是青少年,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这种娱乐化、消费主义观念严重的节目将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未成年人拿着父母几十万元的积蓄偷偷打赏娱乐主播的新闻已屡见不鲜。娱乐是综艺节目的属性,但如果过度强调娱乐,借助明星的身体、隐私来吸引观众,节目则会出现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无论是神坛上的明星,还是被观众“玩坏”了的明星,都表明了观众对待明星形象的非理性态度。在明星真人秀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综艺节目应反思这种娱乐乱象,适当使用明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