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锋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社,福建莆田 351100)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近些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传统媒体人收入越来越少,甚至一些传统媒体还出现拖欠工作的现象。这个大环境主要是受新媒体发展等冲击,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广告收入减少,导致传统媒体人一波又一波跳槽,从央媒到地方媒体,都出现了跳槽现象,曾经一度风光无限的传统媒体出现这样的境况,令人唏嘘不已。面对报业发展困难,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地市传统媒体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和传统媒体不一样,这几年,新媒体发展蒸蒸日上,并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虽然传统媒体尚有事业单位等诸多体制优势,但是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用“前景”和“钱景”挖走了不少传统媒体骨干。
当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来源相对新媒体日渐降低的时候,其待遇和发展空间往往也难占优势,又用什么力量来阻挡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人力资源的虎视眈眈?
一个行业的崛起和衰落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世纪90年代风光无限的平媒时代已经过去,而今平面媒体必须正视自己的现实。
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媒体广告严重分流问题。建议把传统媒体的宣传经费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必要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对传统媒体的宣传经费开支予以保护。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年度预算中,列出传统媒体的专项宣传经费,并保障宣传经费保持持续增长。宣传部门和纪委应专门就传统媒体宣传经费的法律法规列出清单,让有关单位在相关经费支出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现在很多单位因找不到有关规定依据,不敢在传统媒体上开展宣传。许多单位为了避免审计和巡查麻烦,有的一律停止用于传统媒体的宣传经费,有的大幅减少宣传经费,有的仅留极其有限的经费用于宣传。因此,出台相关规定,确保巡视巡查中有据可依,顺利通过审核。
第二,要解决媒体从业人员收入普遍减少问题。现在不少传统媒体仍在执行20年前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稿酬、宣传费、业务费、代理费的支出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新形势新环境,应适时予以适度调整。就拿加班补贴来说,现行标准有的甚至不足以支付普通小店的日常餐费。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甚至不如工地小工和鞋厂普通工人。呼吁传统媒体尽快出台绩效管理明文规定。参照一些大城市的经验做法,由财政发文,明确稿费、考绩、加班费、发行奖励、广告代理费的支出和幅度。制定新的稿酬标准等,提供应有的福利待遇水平,保障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纵观全国各地、横比兄弟地市党报,的确存在传统媒体对新闻从业人员吸引力下降、人才流失的现象,面临“高端人才进不去,优秀人才留不住,存量人才留不动,低效冗员出不去”等问题。为促进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党台的发展,加强宣传管理,尽可能减少传统媒体吸引力下降、人才流失,对传播格局、媒体发展及宣传管理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笔者以为,要釜底抽薪地进行改革,才能赢得发展新机遇。
深化新闻单位人事改革。参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 《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等12个文件,建议地市一级主要新闻单位同步进行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参考新华社的做法,探索推动人事管理转为人力资源建设,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行政任用关系为双向选择聘用关系,实行定编定岗,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以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酬、考核调岗、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全员岗位聘用,实现同岗同酬、同岗同薪,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给予传统媒体政策支持。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对传统报纸产生了巨大冲击,并与传统媒体抢夺市场资源。传统媒体由于自身存在的缺失与天生不足,在目标受众在不断被细分、切割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压力堪忧。建议财政给予扶持。
加大对传统媒体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杜绝和明令禁止社会上企业和个人自办的自媒体剽窃传统媒体精心制作的新媒体产品,防止传统媒体成本支出的流失。严查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和未审核信息,严禁自媒体为吸引受众而捏造情节,对多次出现剽窃和散布谣言的自媒体予以永久性封号,对其法人责以刑罚,以避免传统媒体因审核把关而无法及时发布主流信息,事件报道时间与其发生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导致各种流言四起。传统媒体不能播发的消息,自媒体一律不得发布,否则予以严惩。出台文件规定,鼓励和支持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创新开发新产品,摆脱传统媒体被动应对自媒体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地市一级评选新闻奖受限而停止评选,而省级新闻奖获奖篇目和数量极其有限,绝大多数年轻从业人员因经验缺少、机会缺失等原因而难以获奖。为提高体制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大幅增加传统媒体的参评作品数量,增加省级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基数,给年轻从业人员通过努力可以争取到获奖的机会,从而解决其职称晋级中缺少获奖作品的问题。
扩大传统媒体高级职称比例,解决现有各单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普遍偏低的问题,使优秀从业人员在行政职务提升外,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工资薪酬待遇水平的提高,从而留住人才,避免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争取突破口,破解优秀编制外人才难入编问题。现在,编制外人才必须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才能入编,而相当一部分编制外优秀采编人员因年龄原因及奔忙在采编一线而无暇备考等,造成无法纳入编制内。为此,对特别优秀的编外人员,建议设定条件,通过考核入编。参照人民日报社举措,打通社企人才流动通道,鼓励人才双向流动,出台《关于推进干部人才全面互通融合的意见》,构建创新、开放的融合发展人才格局。
参照中央电视台做法,从培养名家和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入手,制订《名人名家培养计划》,开展年度“十佳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员工创新奖励基金。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完善人员退出机制,对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人员依法依规予以岗位调整、转岗培训、解除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等方式处理。
随着新闻事业快速发展,各家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尤其是在新媒体发展上招兵买马,队伍不断壮大。那么,怎样让这些没有编制的人放心、安心做事业并有归属感呢?以福建省莆田市市委机关党报《湄洲日报》为例,看地市传统媒体如何破解难题。
湄洲日报社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报社招聘的编外人员破百人,远超过在编人员。报社与编外人员签订合同,办理人事代理,实行量化绩效考核规范管理,对所有人员同等要求、统一管理。同时,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在职称评聘上同等对待,工资及奖励上同岗同工同待遇。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该社实行了同一平台工作人员同等管理,同等对待。
近些年,在传统媒体吸引力下降、人才流失的大环境下,湄洲日报社党委班子成员对党忠诚、朝乾夕惕、勤勉敬业、勇于创新、治社有方、兴报有为、清正廉洁、以上率下,报社全体干部职工保持干事创业激情。在报社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干部职工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在坚守舆论阵地的同时,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地推进报社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导向管理工作贯穿于采编、经营和跨界融合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湄洲日报社围绕莆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策划部署美丽莆田建设等系列重大主题、重大任务宣传工作,充分运用莆田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力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通过承办世界技巧锦标赛,举办“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牵头成立中国报业旅游联盟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拓宽跨界经营渠道,推动创收大幅增长;结合报业采编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大力推进报社融媒体中心项目建设等;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湄洲日报作为莆田市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业务精湛”迈进,把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教育活动推向制度化、常态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要躬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奋力书写新时期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
经充分调查发现,5年来,湄洲日报发行量保持平稳,人才队伍持续稳定,采编人员平均酬资略有增长,未出现采编人员因不看好报社前景而离职的情况。
综上所述,传统新闻媒体除了自身应加快融合发展、拓宽营收渠道、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新闻队伍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向心力,更多的还是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关兜底保障政策,帮助传统新闻媒体强肌健体、增强活力,牢牢守住舆论阵地,全力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