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性开发挖掘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2018-03-07 00:17罗驭文
文化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南门岭南文化皇室

罗驭文

(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古村落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充满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还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风民俗、宗教信仰、节庆礼仪、民间艺术等,是人们了解区域历史人文环境重要的资源。珠海市的历史文化深厚,其中斗门镇南门古村的历史文化较独特。本文主要是以保护性开发挖掘理念为基础,分析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的保护思路。

一、南门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南门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黄杨山下,东与斗门圩镇相连,西接虎跳门水道,南与本镇八甲、小濠涌村接壤,北至御温泉度假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1 300户,5 500人。

(一)历史背景

南宋首都临安沦陷后,由文天祥、张世杰先后拥立的小朝廷转战于东南沿海,最后选择泛珠海海域的海岛崖山作为所在。1279年,在元军的进逼下,南宋行朝与元军在现珠海与新会交汇处展开了海上决战,即著名的“崖山海战”,激战过后,宰相陆秀夫携抱9岁的小皇帝投海而死,宋王朝覆灭,南宋军民长达45年之久的抗元战争,在崖山落下帷幕。兵败后的南宋军民很多散居珠海,融入当地社会。

南门村是宋代皇室后裔的聚居地,村民大多数为赵姓,属于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后人,不少人误认为南门的赵氏是南宋崖门失守后走散的皇室后裔,其实早在崖山海战前,已有宋代皇室后裔从中原入广东任职,在斗门繁衍生息。根据赵氏族谱记载,宋代皇室后裔始祖为宋魏王八传赵怿夫,曾任广州府香山县令,宋景炎元年(1277)为保皇室血脉,宰相陆秀夫命赵怿夫之孙赵若梓归隐黄杨山下大赤坎村,并赐其“忠孝义士”称号。明1446年间,赵氏迁至南门村,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

(二)文化特色

南门古村落不仅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古村建筑形态体现了皇室文化、宗法礼制文化及岭南文化的融合

南门村拥有保存完好兼具皇族遗韵与岭南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村落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谨,祠堂和民居格局完整,尤其是作为公共建筑的祠堂,庄严气派,装饰精美,牌坊映照,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皇族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的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是菉猗堂建筑群及接霞庄,现保存良好。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接霞庄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古村落名录,其规划和设计中存在非常显著的皇家印记,庄内房屋建造及环境布局,恢宏大观,整个庄园掩映在青山绿水、翠竹环绕中,宛如世外桃源;四周护城河环绕,庄内有一条百余年的花岗岩石板街至今仍保存完好。

“五祠”,由建于明朝的菉猗堂(又名赵氏宗祠)以及建于清代及民初的其他四座祠堂组成,建筑气派恢弘,建造时充分考虑了沿海地区空气潮湿、盐分多的地域特征,院落台基用红谷石铺砌,65厘米厚的山墙由硕大的蚝壳和黄泥堆砌而成,排列整齐坚固异常,是我国现有范围最大、完整性最好及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建筑,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沿海特色。

2.生活习俗体现皇室文化、宗法礼制文化及岭南文化的融合

首先,崇文重礼蔚然成风。早在明清时期,珠海书院闻名广府。南门赵氏族人,秉承“诗书传家”的皇室古训,以“知诗识礼”的美称闻名,古书院数百年培养出众多人才,尤以接霞庄“梧轩赵公家塾”最为突出。南门村普遍重视礼教,崇尚团结,讲究礼仪,尊老爱幼,邻里关系和睦,良好民风延续至今。

其次,南门村至今还保留了赵氏皇族祭礼、锣鼓柜(又称八音)、正旦煮菜茶、镬边糍、虾米糍等习俗,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

从南门村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可以看出珠海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融合的文化轨迹,在传承中不断主动地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既保留了皇室文化的印迹,又体现出岭南文化的融合;既保留儒家文化的耕读传统,又弘扬海洋文化的重商精神;既保存固有的宗族意识,又兼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个性。南门村可以说是皇室文化、宗法礼制文化及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的独特研究范本。但现阶段珠海市仅侧重于对历史景观的保护,尚未重视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需加大投入对南门村几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研究。

(二)古村风貌保护不善

经了解,南门村村民普遍收入不高,南门村村民年均收入仅13 000元左右,在村民们仍需为生存奔波的前提下,难以树立保护古村貌的意识。村落内一些古民居年久失修,门面破旧。一些古民居甚至被租给外来工居住,人员混杂,卫生条件差,垃圾遍地,给古民居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村民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导致村内乱拆乱搭风盛行,出现违章建筑,破坏了古村落古色古香的自然风貌。

(三)古村特色旅游品牌宣传不够

对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三(2)班,珠海市紫荆中学初一(4)班,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一(5)班共133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南门村的学生共有53名,了解该村历史的共有41名,去过该村的学生仅有32名。由此可见,南门古村旅游宣传不够,珠海本地居民知之者不多,外地游客更少。南门村没有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难以形成旅游规模经济效益,未能发挥乡村旅游促进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作用,未形成古村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对南门村保护性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挖掘古村历史特色,提升文化价值

皇室文化、宗法礼制文化及岭南文化在南门村经过几百年融合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独特性使南门村区别于其他古村落,对开展古村文化研究利用的意义重大。建议政府可联合研究机构、高校专家等继续深入调查和挖掘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其古村辨识度,提升文化价值,以更好地对其进行利用开发。

(二)保护古村风貌,防止破坏性开发

南门村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不宜大拆大建、推倒重来。首先要严格禁止在古村内新建破坏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物,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护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新建部分要与原有历史风貌相协调。其次要考虑村民生活前景,允许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以改善居住条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并可考虑联合打造特色民宿对外营业来增加收入。

(三)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南门村可利用古村落的独特性,开展古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适合具有历史文化学习及乡村生活体验的旅游项目,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能带动村民就业,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例如,可在菉猗堂建筑群广场定期举行新年祭祖礼、婚喜祭祖礼、春秋祭祖礼等活动,将南门村皇族祭礼打造为珠海市或斗门区重大节庆和喜庆的特色活动,成为市、区、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名片之一。醒狮、锣鼓柜等特色表演活动可结合皇族祭礼联合举行,将此类表演活动串联起来,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还可结合周边的御温泉、斗门古街等资源,设计一条龙旅游特色服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保护性开发资源理念为基础,挖掘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作,不仅要关注经济方面的资源开发需求,而且要关注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及应用,既促进珠海市南门村的经济发展,又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1]政协珠海市斗门区委员会文史委,珠海市斗门区文物普查办公室编.珠海市斗门区历史文化古迹[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11.42-45.

[2]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珠海文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61-66.

猜你喜欢
南门岭南文化皇室
岭南文化名家
当代皇室
于闐皇室與敦煌涅槃寺
于闐皇室與敦煌涅槃寺
南门小巷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