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源,孙振学,谭川江,张 熙
我国西部高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既是中央确定的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也是国家的安全与生态屏障。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执行维稳、处突、反恐、高原换防驻训、抢险救灾等任务,武警部队官兵经常紧急出入西部高原地区。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宗教和人文特点,导致广大官兵急进高原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威胁其身心健康,甚至造成非战斗减员,影响部队战斗力[1]。本研究对武警某部急进高原分队的卫勤措施和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跟踪调研,旨在为完善急进高原武警部队的卫勤保障措施,预防AMS,维护部队战斗力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2016-04,选取武警某部急进高原的武警官兵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法抽取其中121名武警官兵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对象多来自福建和四川等省,且学历包括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
1.2 调查内容 利用自编调查问卷,于急进高原前7 d,急进高原后3 d、7 d、14 d四个时间点对武警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图1)。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入伍时间、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急进高原前官兵对高原低压、低氧、寒冷干燥、温差大等高原环境气候特点的了解;急进高原前采取的预适应训练情况、进高原后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症状体征;采取预防应对措施等。
图1 组织高原官兵问卷调查
1.3 质量控制 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调查表的信度进行评价,该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评价采用内容效度,经过组织相关卫生统计领域专家论证,认为该调查表满足调查目的和要求。调查由卫生队军医专人实施,并对当天调查问卷进行审核并签字。现场调查结束后,将调查问卷结果统一进行数据录入,同时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纠错。急进高原后3 d、7 d、14 d身体不适情况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 95.87%(116/121)、93.39%(113/121)、94.21%(114/121);主观自我评价调查表有效回收率分别为77.69%(94/121)、75.21%(91/121)、65.29%(79/121)。
1.4 观察指标 收集急进高原官兵对高原环境,如高寒、强辐射、干燥和多风、多雷暴和冰雹等的认知情况;急进高原前卫勤干预措施,如药物预防、健康体检、接受卫生宣传、心理教育与训练、体能锻炼和缺氧训练等的实施情况;急进高原后AMS症状,如心率增快、心慌,头痛、头晕,胸闷气短,腹胀、腹泻,手足麻木,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针对进入高原AMS采取的措施,如服用药物、合理膳食、限制活动、吸氧和心理疏导干预等。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k个相关样本资料秩和检验,分析入高原后不同时间点AMS症状,检验水准为α=0.05。
2.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28岁,平均(20.7±2.2)岁;其中未婚者占98.3%;入伍时间为1~8年,平均(2.2±1.8)年;从入伍地区分布,福建和四川的分别占52.1%和47.9%;从文化程度分布,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占10.9%、73.9% 和15.1%。
2.2 急进高原武警官兵对高原环境认知情况 急进高原武警官兵对高原低气压和低氧认知较为深刻,认知人数达115(95.0%),其次为高寒、强太阳辐射、干燥和多风、多雷暴和冰雹,见表1。
表1 急进高原武警官兵对高原环境认知情况顺位
2.3 急进高原前采取的卫勤干预措施情况 急进高原武警官兵入驻高原前采取卫勤干预措施最多为药物预防,采取人数达117(96.7%),其次为健康体检、接受卫生宣传、心理教育与训练、体能锻炼和缺氧训练,见表2。
2.4 急进高原后AMS症状发生情况 由表3可知,急进高原后AMS症状排在前三位的是胸闷气短,头痛、头晕,心率增快、心慌;随着时间推移各症状发生率逐渐降低,急进高原后3 d、7 d、14 d,头痛、头晕 (χ2=34.420,P<0.001),胸闷气短(χ2=9.100,P=0.010),心率增快、心慌(χ2=6.480,P=0.040)三种症状的发生人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症状降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表2 急进高原前采取的卫勤干预措施顺位
表3 急进高原后3 d、7 d和14 d 官兵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2.5 急进高原后官兵身体不适所采取措施有效率的分布 针对进入高原后AMS采取措施(图2),入高原后3 d、7 d干预措施的有效率排序一致,依次为服用药物、营养膳食、限制活动、吸氧和心理疏导干预;入高原后14 d的干预措施有效率与前两个时间点有所差异,依次为服药物、限制活动、营养膳食、吸氧和心理疏导。急进高原后3 d、7 d、14 d卫勤干预措施改善率分别为82.9%、85.7%、86.1%,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1,P=0.818,表4)。
图2 医务人员指导高原官兵放松训练
AMS也称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驻平原地区人员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由于对环境的习服适应机制尚未建立而发生的一系列急性低氧应激反应,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腹泻、腹胀、便秘、口唇发绀、手足发麻等一系列症候群。初入高原1~3 d,甚至数小时后就可能出现缺氧症状,多数人能够耐受,5~10 d可逐渐缓解。高原低氧、低气压是AMS发病的根本原因,此外,还与高原的高度,官兵的身体状况、进入高原速度、时间、心理状况、防病意识、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适应性训练、营养卫生等均有密切关系[2-4]。目前,国际公认在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多数人会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5-9],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时某部队首次进入高原人员的高原反应率高达81.2%[10]。近年来,随着对AMS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断出现,使该病防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AMS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1],有力地保障了高原部队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然而,目前针对AMS的干预措施相对单一,方案粗糙,偏重于“静态”的管理管控,消极等待高原官兵身体的自然调节适应,缺乏“动态”的、积极的干预手段,不能因时、因地、因病灵活地对AMS实施有效的管控措施。若部队紧急进入高原执行任务,这些“静态”措施就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12]。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急进高原武警官兵的AMS发生情况,进而通过联合政工、管理、训练、作战、营房、军需、卫生等部门采取非静态的卫勤措施,为完善急进高原武警部队的卫勤保障措施,预防AMS,维护部队战斗力提供理论依据。
表4 急进高原后官兵身体不适所采取措施有效率分布[n(%)]
本研究发现急进高原武警某部官兵AMS,排在前三位的是心率增快、心慌,头痛、头晕,胸闷气短,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10,13-15]。尽管武警某部在急进高原官兵中采取了健康体检筛查、高原环境教育、高原卫生教育、预适应训练、阶梯习服、饮食、心理、药物预防、吸氧等一系列干预措施,但AMS仍然是影响急进高原官兵健康、制约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急进高原官兵采取了服用药物、营养膳食和限制活动等一系列干预措施,急进高原后3 d、7 d、14 d采取干预措施有效率均高达80%以上,说明针对AMS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干预效果与部队重视程度和实施的质量及干预时间有关。AMS的发生,既有高海拔、低压、低氧、寒冷干燥等环境生理因素,也有任务应激、部队管理、社会支持等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因素[16]。因此,AMS的管控涉及部队的政工、管理、训练、作战、营房、军需、卫生等部门。政工部门需根据急进高原部队的任务、环境、气候、时间等制订综合系统的防控方案;卫生部门依靠技术优势,履行主体责任,做好卫勤方案制订、技术指导和落实措施,配发红景天等预防药物,并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人员跟进心理干预;训练部门组织进行预适应性锻炼,通过憋气等训练增加对缺氧的习服;后勤部门制订适宜的营养膳食,减少因高原缺氧消化功能减弱引起的肠胃不适;各部门均需提高认识,协同商讨形成综合干预保障方案,密切配合高质量落实。对于急进高原武警部队,在认真做好静态管控的基础上,加大“动态”防控措施,通过高危因素筛查、药物预防、氧疗设备、针灸理疗主动防控,并指导官兵采用心理暗示、生物反馈、腹式呼吸放松法等方式积极适应环境[17-19],以减少AMS的发生,维护急进高原武警官兵的身心健康,保持部队战斗力水平。
总之,本研究发现急进高原武警官兵中AMS发生率依然较高,亟需协调政工、卫生等部门采取综合卫勤干预措施,延长干预时间,以提高卫勤保障质量。同时,本研究由于选取研究对象数量和干预时间有限,今后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便更好地保证卫勤保障质量。
[1]王坤吉. 急进高原部队急性高山病的预防[J]. 医学信息旬刊 , 2013, 23(3): 224-225.
[2]张西洲. 部队进驻高原的卫生防护[J]. 人民军医, 2008,51(9): 563-564.
[3]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 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J].高原医学杂志, 2010,20(1): 1-3. DOI: 10.3969/j.issn.1007-3809.2010.01.004.
[4]史 渭. 浅谈急性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J].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10, 23(12): 1452-1453. DOI: 10.3969/j.issn.1001-7585.2010.12.012.
[5]Bryan-Brown C W, Dracup K. The critical care trajectory [J].Am J Crit Care, 1999, 3(8): 137-139.
[6]Roach R C, Hackett P H. Frontiers of hypoxia research:Acute mountain sickness [J]. J Exp Biol, 2001 , 204( 18) :3161-3170.
[7]Schneider M, Bernasch D, Weymann J, et al.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fluence of susceptibility, preexposure,and ascent rate [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2 , 34(12) :1886. DOI: 10.1249/01.MSS.0000038894.84804.A9.
[8]Honigman B, Theis M K, Koziol-McLain J, et al.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a general tourist population at moderate altitudes [J]. Ann Intern Med, 1993 , 118(8): 587-592.DOI: 10.7326/0003-4819-118-8-199304150-00003.
[9]Yi Y Y , Liu B , Wu G, et al. Change of heart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AMS during acute high altitude exposure at 3658 m in Chongqing soldiers [J]. Chin J Pathophysiol, 2017, 33( 12): 2233-2237. DOI: 10.3969/j.issn.1000-4718.2017.12.019.
[10]陈 建 , 蒋春华 , 黄朝晖 , 等 . 青海玉树地震某救援部队高原反应发病情况调查 [J]. 人民军医 , 2011, 54(6): 468-469.
[11]牛文忠 , 徐 敏 , 浦永高 , 等 . 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高原反应的对比研究[J]. 西南国防医学, 2007, 17(6): 822-823. DOI: 10.3969/j.issn.1004-0188.2007.06.078.
[12]牛文忠, 范泉水, 方 丽, 等.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J]. 高原医学杂志 , 2011, 21(3):62-64. DOI: 10.3969/j.issn.1007-3809.2011.03.027.
[13]Imray C, Wright A, Subudhi A, et al.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pathophys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 Prog Cardiovasc Dis, 2010, 52( 6) : 467-484. DOI:10.1016/j.pcad.2010.02.003.
[14]Carod-Artal F J. High-altitude headache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J]. Neurologia, 2014, 29( 9) : 533. DOI:10.1016/j.nrl.2012.04.015.
[15]Norris J N, Viirre E, Aralis H, et al. High altitude headache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t moderate elevations in a military population during battalion-level training exercises[J]. Mil Med, 2013, 177(177): 917-923. DOI: 10.7205/MILMED-D-12-00007.
[16]涂继伟, 林泽燕. 新兵进藏急性高原病诱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J]. 西南军医 , 2009, 11(5): 912-913.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09.05.074.
[17]王英凯, 黄荣苏.我院在新兵进藏医疗保障工作中的做法总结 [J].西南国防医药 , 2015, 25(8): 912-913.DOI: 10.3969/j.issn.1004-0188.2015.08.041.
[18]罗新民 , 彭 勇 , 许庆元 , 等 . 空军某部进藏演习急性高原反应特点及症状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1,19( 5): 349-351. DOI: 10.13704/j.cnki.jyyx.2001.05.012.
[19]张 磊 , 金国辉 , 张红军 , 等 . 地导部队高原驻训生理指标变化及卫勤保障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 2012, 30( 4) : 294-295. DOI: 10.13704/j.cnki.jyyx.2012.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