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后Pilon骨折CT影像形态学特点比较

2018-03-07 02:24:10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菏泽274003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后踝形态学远端

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 菏泽 274003)

洪常存

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发病机制复杂,分型分类多,其中扭转暴力多造成后踝骨折,其骨折块多小且多不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而垂直暴力多造成后Pilon骨折,其骨折块多大且易累及关节面[1]。由于不同类型胫骨远端后侧骨折治疗手段不同,预后各异,为此正确鉴别诊断出胫骨远端后侧骨折类型-后踝或后Pilon骨折至关重要。既往多通过X线片诊断踝关节骨折,但其难以清晰显示骨折块。多层螺旋CT(MSCT)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后处理技术强大等特点,对踝关节骨折及其骨折块可清晰显示[2-3]。目前关于后踝骨折与后pilon骨折鉴别诊断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后踝、后pilon骨折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后踝、后Pilon骨折鉴别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胫骨远端后侧骨折100例,纳入标准:①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后踝或后Pilon骨折;②年龄≥18岁;③术前均配合完成X线片、CT检查;④相关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②踝关节附近手术史;③骨折线尚未累及胫骨后侧关节;④拒绝手术或手术禁忌症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其中后踝骨折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18~70(40.05±2.34)岁;左侧骨折20例,右侧骨折18例。后pilon骨折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20~69(41.58±3.02)岁;左侧骨折33例,右侧骨折29例。对比两种骨折类型性别、年龄、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后踝、后Pilon骨折分类标准骨折块对后踝负重关节面无影响,且与内踝骨折块基本不存在直接联系,骨折块一般较小、无移位或移位小(易往后往外移位为主),不存在垂直暴力,判断为后踝骨折。骨折块关节面有撞击及压缩痕迹,部分距骨关节面也存在一定的撞击痕迹,骨折块对后踝关节面多累及,往近端移位,骨折块能延伸到踝后侧1/3或1/2处或内踝前丘,多出现距骨半脱位现象,即出现垂直暴力,判断为后pilon骨折。

1.3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VCT64层MSCT扫描仪,仰卧位,从胫腓骨下端扫描到跖骨。相关参数: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180~200mA、120kV,层厚3~5mm。先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行多平面重组技术(MPR)等后处理。2名骨科影像学医师操作,选择CT横切面、矢状面骨折块实际面积测量最大层面为研究层面,根据横切面骨折线形态分型,测定统计后踝、后pilon骨折α角(即横切面骨折线与双踝连线的夹角)、β角(即矢状面骨折线与水平线之夹角)、FAR1(横切面骨折块面积:胫骨远端总面积)及FAR2(矢状面骨折块面积:骨折线顶点水平线下胫骨总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后踝骨折情况38例患者CT图像显示后外侧斜型(I型)28例(73.68%),小块撕脱型(II型)10例(26.31%)。其中踝关节外侧半脱位3例(7.89%),不存在全脱位现象。由于II型骨折患者骨折块均粉碎,不能标识其骨折线,为此不能测量α角、β角。

2.2 后pilon骨折情况62例后pilon骨折患者CT图像显示后外侧斜型(I型)37例(59.68%),其他患者骨折线均延伸到内侧,其中延伸单一骨折型(II型)8例(12.90%),延伸双骨块型(III型)17例(27.42%);出现距骨后侧脱位者32例(51.61%),其中全脱位2例。由于全脱位、骨折块明显移位、完全游离,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为此未将其测量结果纳入统计学分析。

2.3 后踝、后pilon骨折CT形态学特点比较后踝骨折与后plion骨折α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plion骨折β角、FAR1、FAR2比后踝骨折均明显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后踝、后pilon骨折α角、β角、FAR1、FAR2比较(±s)

表1 后踝、后pilon骨折α角、β角、FAR1、FAR2比较(±s)

?

2.4 后踝骨折I型、II型FAR1、FAR2情况I型FAR1、FAR2均明显大于II型后踝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后踝骨折I型、II型FAR1、FAR2比较(±s,%)

表2 后踝骨折I型、II型FAR1、FAR2比较(±s,%)

后踝骨折分型 FAR1 FAR2 I型 7.62±2.75 16.01±4.59 II型 4.81±3.56 13.12±5.43 t 3.851 2.506 P <0.001 0.014

表3 后plion骨折不同分型FAR1、FAR2比较(±s,%)

表3 后plion骨折不同分型FAR1、FAR2比较(±s,%)

后plion骨折分型 FAR1 FAR2 I型 18.89±11.57 28.31±13.48 II型 33.41±13.05 28.12±5.59 III型 30.02±7.26 28.24±5.62 F 4.842 0.315 P 0.035 0.306

图1-4 为后plion骨折CT形态学图像,图1为横断面成角,图2为FAR,图3为矢状面成角,图4为CT重建图像,表现出距骨往后半脱位现象。

2.5 后plion骨折不同分型FAR1、FAR2情况I型、II型、III型后plion骨折FAR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型、III型FAR1均明显大于I型(t值分别为6.449、6.312,P<0.05),而II型、III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t=1.758,P=0.081>0.05);I型、II型、III型后plion骨折FAR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近年来临床上后pilon骨折相对常见,其多由低能量旋转暴力和高能量垂直暴力损伤引起,但关于哪种暴力发挥主导作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且提出结合损伤暴力方向、患足位置等判断后plion骨折机制[4]。同时目前虽公认为后plion骨折主要骨折线分布在冠状面,但关于骨折块大小等文献报道仍较少。另外,临床多出现错将后plion骨折当做后踝骨折处理,为此加强后plion骨折相关标准或形态学研究十分必要,特别是与后踝骨折的鉴别诊断[5]。

既往多通过X线片诊断后plion骨折,其典型特征为胫骨远端内缘“双廓征”、关节内骨折“台阶征”[6]。但X线片对骨折块大小难以全面反映,对此多建议结合MSCT进一步检查。Haraguchi N等[7]将后pilon骨折分为I型、II型、III型,其中I型为后外侧斜型,主要由垂直暴力与扭转暴力引起,后两型则为内侧延伸型,II型是单一骨块延伸,骨折线呈现弧形或横行向,而III型包括后内侧、后外侧双骨块。本研究结果显示II型、III型后plion骨折患者FAR1(CT横切面上)值比I型显著大,而II型、III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I型和II型、III型受垂直、扭转暴力影响比例不同有关,I型偏向于扭转暴力,而后两类则偏向于垂直暴力。另外,依据CT横断面图像将后踝骨折分为I型与II型,本研究显示I型后踝骨折FAR1、FAR2比II型均显著大,分析其原因:I型主要由下胫腓后韧带撕脱而成,II型则主要由下胫腓横韧带撕脱引起,而下胫腓后韧带扭转暴力于踝关节扭转过程中比下胫腓横韧带大。相关研究[8]报道称,后plion骨折距骨完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率77.80%,本研究结果51.61%比之少,可能与样本选择标准不同有关。同时本研究显示后pilon骨折患者距骨脱位发生率比后踝骨折明显大(51.61% vs 7.89%),这可以作为后plion骨折与后踝骨折鉴别的依据之一。

此外,本研究对后踝、后pilon骨折CT相关指标测定比较,结果显示两组α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胫骨远端后侧骨折线多变(不受暴力形式影响)且不恒定有关。而后pilon骨折β角、FAR1、FAR2值均比后踝骨折显著大,与谢诗涓等[9]研究结果相符。且β角均超过70°,提示不管暴力原因引发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其矢状面骨折线均分别与地面、胫骨纵轴基本垂直、平行,与相关报道[10-11]结果相符,而后plion骨折与地面垂直角度相对更高,这可能与后plion骨折倾向垂直暴力或双重暴力影响、而后踝骨折仅受扭转暴力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相比后踝骨折,后pilon骨折矢状面上与地面垂直相对更大,横切面、矢状面面积均明显大,且踝关节脱位发生几率明显大,可见CT形态学特点对后踝骨折、后plion骨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1]贾斌,张勇,李郑林,等.Pilon骨折的CT分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J].中国骨伤,2011,24(6):470-473.

[2]高迁,朱玉春,王建良,等.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115-117.

[3]张琛,张丽霞,李杰.多层螺旋CT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146-148.

[4] Wang L,Shi ZM,Zhang CQ,et al,Trimalleolar fracture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entire posterior plafond[J].Foot Ankle Int,2011,32(8):774-781.

[5]陈立,马昕,王旭,等.后Pilon骨折[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4,35(3):151-152,163.

[6]Switaj PJ,Weatherford B,Fuchs D,et al,Evaluation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and the pisterior pilon variant in operatively treated ankle fractures[J].Fo-ot Ankle Int,2014,35(9):886-895.

[7] Haraguchi N,Haruyama H,Toga H,et al.Pathoanatomy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le[J].J Bone Joint Surg Am,2006,88(5):1085-1092.

[8]王驭恺,王建伟,罗从风,等.后Pilon骨折影像形态学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6,37(6):401-405.

[9]谢诗涓,金丹,余斌,等.后侧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的影像形态学比较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6):517-522.

[10]张建政,王浩,刘智,等.后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4):252-256.

[11]Yao L,Zhang W,Yang G,et al.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 fragment:a 3-D computer tomography based study[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4,134(3):389-394.

猜你喜欢
后踝形态学远端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幸福家庭(2020年2期)2020-04-23 09:38:33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经后内侧和后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内踝后踝冠状位骨折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0例
数学形态学滤波器在转子失衡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