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2018-03-07 02:45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汕头515154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间隔肿块卵巢

1.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影像中心 (广东 汕头 515154)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3.广西梧州市中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4.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317)

郑力文1 邓先琴2 郭裕华3张 岳2 陈秀萍4 吴政光4

卵巢无性细胞瘤是起源于生殖细胞的少见恶性肿瘤,在卵巢所有恶性肿瘤中仅占1~2%[1],本病虽少见,但肿瘤对放、化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2],特别是早期发现,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回归性分析我院15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分析、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15例,年龄范围:6~23岁,中位数:16岁,其中≤20岁13例(86.6%);临床表现:腹痛或腹胀9例,其余均无明显不适,为体查触及包块或B超发现占位就诊。

15例卵巢无性细胞瘤,仅9例术前行血清β-HCG水平检测,其中6例明显升高(范围:232~2113mIU/ml,中位数;1070mIU/ml),2例同时检测血清LDH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386U/L、1598U/L。

1.2 CT设备与方法GE Light speed VCT扫描机,专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碘海醇80ml(350mg.I/ml),按每公斤体重1.5ml计算用量,总剂量≤100ml;注射流率:3.0~3.5 ml/s,双筒注射器加用小剂量20ml生理盐水冲洗。注射对比剂30s后、60s后、180s后分别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120KV,250mA,层厚5 mm,1.25mm 重建,重建后图像传输至GE ADW 4.4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

1.3 MR扫描采用GE 0.35T永磁型MR成像仪,常规横断面TIWI、T2WI及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Gd-DTPA,注射剂量0.1mmol/kg体重。

1.4 观察指标影像资料由2名高年资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单独评价,意见不同时经讨论达成一致。分析要点包括:肿瘤位置、数目、大小(断横面最大径)、形态、边界、有无坏死、钙化、肿瘤的密度及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周围结构是否受压或浸润,有无邻近淋巴结、盆腔内及远处脏器转移。

1.5 手术与病理15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标本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 结 果

2.1 影像学表现

2.1.1 病灶大小:15例病灶均单侧发生,横断位最大径1例为3.0cm,其余最大径均>12cm,范围为12.3-26cm,中位数为:22cm。

2.1.2 病灶形态、边缘 边缘均清晰、锐利,12例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改变(图1-7)。

2.1.3 病灶密度/信号:(1)15例均行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均以实性为主,5例CT平扫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各8例、2例病灶内见小条片状、中央较大片状坏死;增强后,14例动脉期轻度强化(CT净增值范围:8-25HU),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延迟强化(图1-4),其中,12例病灶内见卵巢动脉进入肿块内供血,且9例血管呈“间隔状”排列(图2-4);1例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延迟强化,CT值分别为80HU、95HU、102HU(图10-12);(2)4例同时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纤维间隔T1WI/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包膜及CT所示“血管间隔”明显强化(图6-8);

2.1.4 钙化:3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各1例中央、外周见小条状钙化,1 例外周见大片状钙化;

2.1.5 其它:各1例出现腹膜后淋巴结及子宫直肠陷凹(图14-15)、盆腔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均未见远处脏器转移;

2.1.6 血供:12例均可见卵巢动脉增粗并进入肿块内供血(图5),其中,9例血管呈“分隔状排列”(图5)。

2.2 组织病理学表现镜下所见: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大,核仁突出,核分裂易见,具少量浅染/红染胞浆,其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伴胶原纤维、血管增生,部分肿瘤侵犯包膜(图9)。免疫组化:PLAP(+-+++)、CD117(+-+++)、EMA(-)、Vimentin(-)、AFP(-/+)、HCG(-)。

3 讨 论

3.1 概述与临床无性细胞瘤是由单一原始生殖细胞增生所构成的低-中度卵巢恶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生殖系统畸形相关[3]。本病好发青少年女性,尤其20岁以下最多见,约占75%[4],本组15~20岁10例(占66.7%),同时有2例分别为21、23岁,与文献基本相符,但本组3例年龄分别为6、8、9岁,提示幼儿可能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无特征,多为肿块占位或压迫周围结构,而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本组15例,仅9例出现腹痛或腹胀,余均无不适,为体查触及包块或B超发现占位就诊。

血生化检查具有较高特异性,无性细胞瘤多伴有血清β-HCG、LDH或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5-7],以前两者多见。本组15例,术前9例行血清β-HCG检测,6例明显增高,同时2例LDH明显增高,术前均正确诊断,笔者认为,必要的癌标检测对本病术前诊断,特别是病灶内未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的病例,尤其重要,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3.2 影像学分析本组15例,除1例直径为3.0cm外,余最大径均超过12cm,此外,除2例病灶中央见较大片状坏死外,其余肿块密度多较均匀,无或仅见中央小条片状坏死,可能与肿块恶性程度较低,血供较丰富而生长相对缓慢有关;本组6例(40%)病灶内见小斑点状、小条状、大片状钙化,提示该病钙化并不少见。

图1-9 女,16岁。 图1-4分别为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盆腔入口处巨大类圆形、实性占位,边缘清晰,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均匀,内散在小裂隙状坏死,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内可见明显“血管间隔”,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进行性强化,测得CT值分别为:28Hu、36Hu、42Hu、49Hu,图2长箭头示“血管间隔”;图5 VR图像显示肿瘤由扭曲、增粗的右侧卵巢动脉供血,供血血管呈“间隔样”排列;图6-7 分别为T2WI、T1WI序列,纤维间隔呈低信号改变(短箭头示:“纤维间隔”),且CT增强所示“血管间隔”与纤维间隔位置、排列相同;图8 MRI增强冠状位清晰显示肿块全貌,纤维血管间隔及包膜明显强化;图9 (HE×100)镜下示: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或腺泡状,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胞浆清亮,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间质为纤细的纤维组织并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图10-12 女,20岁;图10右侧卵巢小圆形占位,边缘清晰,平扫密度不均,中央见小斑片状坏死;图11-12示: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轻度延迟强化,测得CT值分别为:80Hu、95Hu,术前误诊硬化性间质瘤。图13-15 女,19岁。均为增强动脉期图像,分别显示左卵巢占位及腹膜后、子宫直肠陷凹转移灶,病灶密度较均匀,动脉期呈轻度强化,病灶内均未见血管间隔或小血管影。

卵巢无性细胞瘤MRI检查出现“纤维血管间隔”为Tanaka[5]第一次发现并报道,并被大部分学者接受,成为MRI诊断卵巢无性细胞瘤的特征征象[8-11];本组4例MRI检查均显示:病灶内纤维间隔T1WI、T2WI序列均呈低信号,增强后血管间隔及包膜明显强化,与文献相符;另外,卵巢肿瘤MRI增强出现包膜且明显强化者相对少见,该征象对定性有一定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5例,CT增强后12例病灶内见卵巢动脉供血,且9例肿瘤血管呈“间隔样排列”,其中4例同时行MRI检查,通过CT与MRI对照,笔者发现,CT增强所示“间隔样排列血管”与MRI“纤维间隔”排列相同,且CT增强时所示的血管间隔极有可能就是MRI增强后强化的血管间隔,但仍需大宗病例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盆腔肿瘤病灶内出现明显卵巢动脉供血,尤其是血管呈“间隔样排列”,具有一定特异性,特别是对于MRI未普及的基层医院,不接受或存在禁忌症无法行MRI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提示诊断价值。

本组对无性细胞瘤CT三期动态增强特点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14例病灶动脉期均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延迟强化,同时,VR/MIP重组显示:12例卵巢动脉增粗,进入肿块内供血。笔者认为,肿瘤血供丰富,但实质强化却相对较轻的矛盾性,轻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病灶内未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的病例,出现该特点时,应想到该病。

无性细胞瘤CT增强后表现为明显强化仅见少数文献报道[7,12-13],陆云峰报道了2例病例,均为混合型,并认为该强化方式可能与病理类型、恶性程度较高有关;本组1例体积较小(直径约3.5cm)的病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延迟强化,但术后病理却为单纯型、低度恶性无性细胞瘤,与文献不符;笔者认为,其可能与病灶体积较小,单位体积内血供相对较丰富有关。另外,由于本例术前无检测血清β-HCG、LDH水平,且强化方式非常类似于硬化性间质瘤,因而术前误诊,回顾性分析,肿瘤虽延迟强化,但并不具有向中心扩展的硬化性间质瘤典型特点,有助于鉴别。

单纯型无性细胞瘤转移少见,且多为直接侵犯或淋巴道转移[14]。蒋黎等[15]报道3例单纯型无性细胞瘤并腹腔转移,共4个肿块,其病灶内及边缘均可见多条细小分支血管供血;本组仅2例转移病例,无论子宫直肠陷凹,还是腹膜后、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灶,病灶内均未见供血血管影,可见该征象可能并不具备特征性,仍有待大宗病例询证分析。

3.3 影像学特点总结本组病例,并结合文献,卵巢无性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①好发于20以下、青少年女性,幼儿并不少见;②多伴有血清β-HCG、LDH或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③单侧多见,密度相对较均匀,多以实性为主,中央伴小条片状坏死,钙化多见;④血供丰富,而强化且较相对较轻,增强后动脉期多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延迟强化;⑤CTA常可见增粗的卵巢动脉延伸进入肿块内供血,部分呈供血血管呈“间隔样排列”;⑥MRI检查可见特征的“纤维血管间隔”,纤维间隔T1WI、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血管间隔及包膜明显强化;⑦转移少见,以淋巴结转移或直接侵犯多见。

3.4 鉴别诊断(1)CT增强后病灶内出现“血管间隔”:需与内胚窦瘤[16]、浆膜下/阔韧带肌瘤[16]鉴别;内胚窦瘤:①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平均年龄5~30岁;②多伴血清AFP明显升高;③“血管间隔”发生率相对较低,密度明显不均,坏死、囊变明显,钙化罕见;④部分病灶呈“蜂窝状”改变,增强后,蜂窝内因富含粘液或粘液样变,增强后呈轻度延迟强化[17];⑤侵犯周围结构、淋巴道转移相对多见。

浆膜下/阔韧带肌瘤:①好发孕年期妇女,癌标正常;②常可见蒂与子宫相连,阔韧带肌瘤沿阔韧带走行,呈“灌注样”生长;③平扫密度、增强后强化方式、程度均与子宫肌层相仿[16];④CTA:子宫动脉供血;⑤良性肿瘤,无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征象。

(2)CT增强后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延迟强化:需与卵泡膜细胞瘤[18]、纤维瘤[19]鉴别。纤维瘤:T1WI及T2WI均呈明显低信号,无包膜,钙化更多见,增强后强化程度更轻,未见“血管间隔”,ADC值明显低于无性细胞瘤,鉴别不难[19]。卵泡膜细胞瘤:①好发绝经期妇女[18],而无性细胞瘤该年龄罕见;②多伴有血清CA125升高,常伴腹水,部分可见麦氏征[18];③CT及MRI增强后病灶内未见“纤维血管间隔”。

(3)CT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需与硬化性间质瘤鉴别;①典型硬化性间质瘤增强后类似“肝血管瘤样”向中心拓展[20];②部分伴血清CA 125轻度升高。

(4)尚需与卵巢上皮样肿瘤、畸胎瘤、其它非畸胎瘤样生殖细胞肿瘤(颗粒细胞瘤)、转移瘤等鉴别;上皮样肿瘤:①多发孕年期妇女,血清CA 125常明显升高;②多以囊性为主,内见分隔,部分可见壁结节,增强后实性成分及囊壁强化[6];③无纤维血管间隔及延迟强化;④种植/远处、淋巴结转移更多见[6]。良性畸胎瘤恶变和未成熟畸胎瘤:仔细寻找脂肪及钙化,一般鉴别不难[6];颗粒细胞瘤:①部分具有雌激素活性,可伴有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②多呈囊实性,实性成分容易出血、囊变,呈多发“小囊状”改变,部分囊内可见液液平[6];③病灶内无纤维血管间隔。卵巢转移瘤:①常有胃肠道等原发恶性肿瘤史;②多为老年患者、双侧;③部分合并其他脏器、腹腔或腹膜转移。

综上所述,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青少年女性、卵巢单发巨大占位,血供丰富而强化却相对较轻,特别是CT增强后病灶内可见“血管间隔”,MRI增强后纤维间隔及包膜明显强化,结合血清β-HCG、LDH或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大部可明确诊断;少数明显强化、腹腔或远处转移,特别是病灶内未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的病例,术前诊断困难。

[1]Lazebnik N,Balog A,Bennett S,et a1.Ovarian dysgerminoma:a challenging clinical and sonographic diagnosis[J].J Ultrasound Med,2009,28(10):1409-1415.

[2]Ayhan A,Bildirici I,Gunalp S,et a1.Pure dysgerminoma of the ovary:a review of 45 well staged cases[J].Eur J Gynecol Oncol,2000,21(1):98-101.

[3]张蓉,洪婉君,李淑敏,等.卵巢无性细胞瘤60例临床回归性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9):550-552.

[4]Ulbright T M.Germ cell tumors of the gonads: a selective review emphasizing problem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newly appreciated,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J].Mod Pathol,2005,18(suppl 2):S61-79.

[5]Tanaka.Y O,Kurosaki Y,Nishida M,et al.Ovarian Dysgerminoma: MR and CT Appearance[J].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4,18(3):443-448.

[6]Jung S E,Lee J M,Rha S E,et al.CT and MR imaging of Ovarian Tumors with Emphasis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J].Radiographics,2002,22(6):1305-1325.

[7]于小平.卵巢无性细胞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8,23(8):905-906.

[8]Kazuhiro Kitajimaa,Masahiko Hayashia,Yoichiro kuwataa,etal.MRI Appearances of Ovarian Dysgerminoma[J].Euro J Radiol Extra,2007,61(1):23-25.

[9]帅志峰,向飞鹤.卵巢无性细胞瘤CT及MRI特点与病理基础对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2):59-62.

[10]徐爱民,刘国顺,陈锦州等.无性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3,28(5):559-562.

[11]刘绪明,严志汉,陈艳梅等.卵巢无性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6(2):133-136.

[12]孙群维,史铁梅,杨思等.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病理与影像学表现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7):549-551.

[13]陆云峰,肖智博,黄扬等.卵巢无性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8):618-621.

[14]范懿隽,周家德.卵巢无性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2):215-217.

[15]蒋黎,刘焱,楼俭茹等.卵巢单纯型无性细胞瘤及转移瘤的CT、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9):94-97.

[16]杨伟超,张岳,林紫晴等.盆腔肿瘤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的CT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7):1266-1270,1283.

[17]张岳,张金娥,赵振军等.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3,28(6):632-635.

[18]Li X,Zhang W,Zhu G,et al.Imaging features and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ovarian thecoma[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12,1(36):46-53.

[19]李雪丹,王晓枫,谭芳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35-537.

[20]孙巍,孙英伟,温锋等.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0):715-718.

猜你喜欢
间隔肿块卵巢
保养卵巢吃这些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卵巢多囊表现不一定是疾病
间隔问题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间隔之谜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如果卵巢、子宫可以说话,会说什么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