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8-03-06 00:26黄玺
青年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玺

摘 要:本文从三个递进层面出发,首先列举在当下高校学生工作中青年者愿者文化的广泛开展性;其次通过论理分析得出青年志愿者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在精神、实践两层面中找到利用青年志愿者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路径。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总书记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在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和规制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定位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得到了更进一步深化。引申一下来看,其意义在于,高校学生政治工作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是否拥有健康人格和良好价值取向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当下高校学生的心中,实实在在成为他们据以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笔者试从三个递进层次出发阐述该问题。

一、青年志愿者工作现状和主要特征

正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困难很多,主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疏于组织各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相反,实际情况是相关类似的活动数量不少。根据笔者调查问卷统计,在2016级本科生中,大一一年的时间内,开展的相关活动达23场之多,除去寒暑假三个月,一年中该主题的活动竟达到每月2.5场之多。实际问题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老化、内容重复,很难让生活在信息量极度爆炸的大学生们感同身受。根据笔者在重庆市7个高校中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有高达51.2%的大学生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达69.4%的学生不能够系统表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为何物,或者说对其根本性定义和重要性完全不清楚。

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这也成为了笔者需要解答的第一个课题。笔者从事高校共青团工作7年时间,其间主要负责青年志愿者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这些也是笔者所在高校着力打造的大学生精品活动项目。在从事上述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各类学生活動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青年志愿者相关活动和工作反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且从成员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上来看,高踞学生活动项目榜首①。从该趋势可以明显地看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受欢迎程度是非同一般的。何以如此?笔者认为,首先,同传统的学生活动相比较,青年志愿者工作更加自主化,同学们可以较为自由地设置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对象,自由度和灵活度比较大,利于发挥当代青年人活跃的思想闪光点。其次,青年志愿者工作见效快,工作实绩显示度高,让参与者在付出志愿工作后能够看到实际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以更大地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最后,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的门槛低,对于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和限制均很少,可以随时开展,省去了很多报批时间、物质组织时间、人力资源动员时间。

近年来,青年志愿者工作在我国大地上方兴未艾,注册人数和活动数量质量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而对于青年志愿者工作本身,通常的定义是:个人或社会组织在自愿的前提下,本着利他的理念和宗旨,不计物质报酬与补偿,贡献时间与精力,用知识、技能与财富无私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从该定义中,可以抽离出几个重要的概念,“自愿”“不计报酬”“贡献”“无私”,可以看到,这些概念均带有正面的、讲求奉献、提倡为他人服务的闪光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期望在日常开展的学生活动中助力青年大学生去培养和践行的。在青年志愿者文化的固有语境和行为模式下,大学生们积极踊跃开展活动,从行动上和精神上自觉地向这个目标靠拢,从该种实证情形出发,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文化的确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平台。

二、青年志愿者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研究

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利用数据分析法,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志愿者工作和其代表的文化已然成为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最佳方法和路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则是,笔者需要证明,青年志愿者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只有证明了该两者之间确有联系,才能够探讨两者之间通过何种实证路径相结合的实证问题。

首先,根据相关法规法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可以看到权威机构对志愿者文化内核的定义。其中,奉献是指一种积极正面的利他的主观心理状态;友爱是指的志愿者之间、志愿者和接收其服务受众之间的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状态;互助则是说明了志愿者开展工作时最常见的一种协同状态;友爱则是志愿者间、志愿者和受众间乃至整个社会中营造出来的一种安稳状态的描述。可以看出,该四个词汇,描述的正是志愿者工作从主观内心的意愿出发,经过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最后应当达到的一种综合性治理后果,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亦可以将志愿者工作视为在政府或者在上级主观部门指导下的一种社会综合教育、指引、治理的先进模式。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意涵是什么?要探求这个问题,可以先探究何谓“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核心价值观直接根源于某个民族早期阶段业已形成的一整套适合于本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恰恰就是因为在本民族长期实践中形塑的独特品质,这套体系会因为外部物质条件的逐渐变化而变化,但其中必然有固定的因子一直存在,再经过扬弃的过程,其中的优秀部分被筛选和精炼出来,最终成为该民族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在《论语》和《孟子》中,孔孟就为当时华夏民族确定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礼治、仁、义、民本的诸多思想。那么,当我国社会发展到人类社会的高级形态时,上文论述的这些固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因子,经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和筛选,方才凝结出了这24字属于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24字12组概念,分别描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endprint

最后,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志愿者文化的核心主要是从个人的主观角度出发,最后延及整个社会治理状态,这就意味着,应当探讨的是志愿者文化内核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内在联系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个人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的是社会层面。

爱国和敬业为一种正面的肯定自己出生、文化和工作本身的心理状态,是一组主观概念,这组概念的重点在于,只有肯定自己的出生和文化背景方才能够安心地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工作生活,并奉献自身的情感和力量,这正是志愿者精神的精神起点。诚信和友善则是对于社会中每个个体心理状态和外在客观表现的规定,该规定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精神境界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好是志愿者文化中友爱和互助内核所直接指向的。自由和平等是对社会主义公民间关系的肯定性描述,而此正是志愿者精神中互助和进步的物资基础和将要导致的既定性目的。公正和法治则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良好治理情况,没有良好的治理情况,志愿者工作是不可能开展下去的,这是志愿者精神的物资起点。

综上,可以清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公民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设计恰好成为志愿者精神内核中的要素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理想化阶段,同时,又是志愿者文化得以生发和维系的基础,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从哲学意义上可以推出以下结论:通过志愿者工作来普及践行志愿者文化,可以同时培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要素,一个是工具,一个是目的。

三、通过青年志愿者文化实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途径探索

笔者在第二部分中通过定性分析,得出了“通过志愿者工作来普及践行志愿者文化可以同时培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要素”的结论,那么,具体到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如何实际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需要实证性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可以通过设定类似“感动校园”的选树青年典型类型品牌活动,从主观精神层面树立青年志愿者核心文化,并从该文化衍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笔者曾经负责了所在高校长达5届“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在评选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平时学习生活当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很难在该项评选中脱颖而出,评委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直观评价都认为,上述这些同学属于优秀而不是让人感动类型。事实上,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如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奔赴边远山区从事支教的志愿者服务队、捡拾垃圾用于换取生活费并资助他人的贫困青年等,其感动的那个点恰恰在于人们对其奉献、无私、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起的精神概括,这些精神基本可以直接还原到志愿者精神这个语境下去评价,尤为重要的是,当学校大力宣传这些“感动校园”人物时,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的、正向的志愿者精神会被无限地放大、并长时间影响整个校园乃至校园外的一大批人,而根据这些志愿者文化内核又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范式中所追求的那种主观要素,可以如此定义,正是因为大力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这样的选树身边典型人物的活动,这些真实而朴实的人和事拥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积极、正向的主观因素在每一个人心中树立和固定的显著作用。笔者认为,该类活动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在精神领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题。

其次,大力开展“大学生下乡普法工作”“青年志愿者支教”“专业特色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实践类青年志愿者工作。通过笔者在重庆市多个高校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社会实践类活动学生自主拟定的占总数的80.1%,服务地区在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占92.3%,一次集中服务时间超过一周的占66.7%。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自主开展性,在大多数的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基本的活动流程为:通过网络或前期实际踩点确定帮扶对象,拿出可行性报告;选派骨干分子先期到位,同帮扶对象对接,确定细节问题;根据反馈,志愿者组织制作相应的活动细节流程并发送给受助对象查阅并征求意见;根据活动流程开展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细节;做好活动相关宣传总结工作。

在如此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中,首先需要志愿者团队成员进行亲密无间的工作配合,决策组、执行组、后勤组、外联组的工作都要统合到一个主题下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满足了“互助”“進步”的志愿者核心文化诉求。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从数据中可以得知,志愿者们的主要活动帮扶对象基本均为远离经济发达区的弱势群体,这能起到两方面的良好作用。第一,经过志愿者专业的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能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从而在他们心中真实地营造出“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要素,并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将这些核心价值要素传递下去,从而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舆论氛围。第二,对于青年志愿者本身来讲,除去收获了前面所提到的“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核心价值要素也逐渐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出来,并慢慢成为其信仰终身的核心价值理念。

通过上述三个递进层次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着力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青年志愿者文化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难题面前,在理论和实证意义上均能够搭建起有效性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根植到每个青年人的内心并将其发扬光大。

注释:

①根据笔者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重庆市高校中,本科生青年志愿者注册率为93.3%,每年志愿者服务时长超过25小时的占志愿者总数的81.7%。同时,88.7%的受访者的第一选择为从事青年者愿者工作。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的探析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