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8-03-06 21:16孙秀云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孙秀云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值得重视,这部分孩子由于常年缺乏父母监管,易造成人格缺陷,导致心理问题。对于这个群体的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应予以重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照顾和关怀,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探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困难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特征及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情感需求与同龄孩子一样,随着身心发展,记忆能力加强、知觉、感觉、分析能力、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思维模式及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虽然情感仍然易于外露、激动,但是已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人际交往及自身变化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并出现成长烦恼,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情感及对日常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见解缺少倾诉渠道,使一些儿童情感交流与思想处于封闭状态。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及情感变化,使之缺少交流与倾诉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儿童安全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或出现障碍。此外,儿童由于父母的务工行为,对家庭经济和父母的健康状况的忧虑,更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对此,社会及学校应客观看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成熟心态,同时对家庭的生活情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父母外出打工给予支持和理解。然而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亲子分离的不良影响之外,诸如遗传和出生、家庭和教育、社会和学校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时无法从父母处得到情感的支持,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引导、纠正,从而形成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对于留守儿童的此类现象,社会及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关怀及心理辅导,当儿童感觉自己与其他同龄孩子无太大差异时,就不会对自己留守在家的状况产生敏感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探讨

(一)行為习惯的培养

首先,在学习上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课和缺课,课堂上专心听课、积极发言并按时完成作业,能从学习中寻求乐趣,对当前学习环境主动适应。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或其他集体活动中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集体荣誉感,努力为集体添光增彩。最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做事不轻易放弃,持之以恒;学会为他人着想,形成包容和大度的人格。同时,对于儿童生活或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予以纠正和引导;对于有逃学、撒谎、占小便宜、偷窃等不良行为的儿童,可采用榜样带动、典型案例等进行纠正和教育,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广泛的有益于成长的兴趣爱好。

(二)引导性的强化活动

1.换位思考的游戏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人生观、世界观易于走偏。因此,班集体可组织假设性的换位思考游戏,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养成大度包容的人格,并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以保持身心健康成长。

2.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而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情况及日常生活情感渠道封闭,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更甚。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及班集体应多开展言语沟通交流活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对现实与表象进行较好的区分;由此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与人沟通交流和交往的能力与愿望。

3.文体体育活动的促进。学校及班集体多开展有益的文体体育活动,较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展文体活动,一是可较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他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开朗、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二是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乐趣与温暖,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同龄人间的有效互助

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管,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忙照顾和监管。农村的上一辈老人由于历史性原因,普遍文化水平及眼界明显不及下一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往往不能给予较好的协助,或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关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的学习障碍。另外,儿童自控能力较低,难以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父母不在身边监管,对知识的实际作用认识较为片面,导致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予以重视,学习成绩普遍不够理想。并且随着留守儿童的年龄增长,对家庭完整性及父母的关怀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因而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逐渐降低。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变化及需求,学校及老师应当予以及时关注,这就要求学校及班集体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多以集体形式开展有益的交流活动,从而让其了解他人与自己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同时在外务工的家长应鼓励支持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并允许孩子放学后或周末与同龄人玩耍,让儿童学会与人相处,并在集体中发现学习的榜样,使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保持开朗乐观的形态和热情待人的方式,不至于形成冷漠无情的性格。学校或班级应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分类,并对其学习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制订一套有效的帮扶计划,落实到各任课教师中。并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不好的学生,以同龄人带动传授的方式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不好的留守儿童,要做到不放弃、不歧视,在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支持的同时实施家庭监督监管工作,以便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父母的鼓励和教育

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多开展阅读活动,鼓励孩子阅读中外经典著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育,倡议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永远代表不了来自父母亲情的关怀,同时难以改变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因此,在外务工的父母虽然离家远,不能时时在孩子身边面对面地引导教育,但是现代网络信息通信信息发达,可通过网络或通讯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并予以引导教育。这就要求家长在外务工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将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外界见到的新鲜事物、见到的不同的人及不同的想法、亲身经历等,以通讯交流的方式或网络传递的方式将自己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讲解给在家留守的儿童,一方面增加亲情交流,另一方面利用儿童对家长敞开心扉,便于家长及学校进行沟通教育。同时让儿童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生活热情。此外,家长应在孩子心中树立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形象。

(五)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的支持

1.社会和政府应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支持。通常,一些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寄宿条件普遍较差,有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寄宿条件,以致部分离校较为偏远的留守儿童需要走较远的路程上学,在影响正常学习及食宿的同时还会出现人身安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尽可能给予双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儿童在健康快乐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以此补偿其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家庭教育[16]。学校可通过寄宿生活费的补助对留守儿童进行资助,并通过通讯或网络交流的形式让儿童与父母间的沟通交流无障碍。学校应搭建家校及时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师互动QQ群,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信息和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反馈,进一步增加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教育支持。

2.在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同时,学校还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学校在聘用教师时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并要求在校教职工除了提高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力求培养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条件允许的学校,可引进、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以便在留守儿童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予以留守儿童生活上一定的关照,对于生病的儿童及时诊疗、悉心照料,并鼓励班集体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程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许娜.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7(A4):180-181.

[2]瓦永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索[J].才智,2017(32):131.

[3]张瑞平.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J].文教资料,2017(03):159-160.endprint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