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点解

2018-03-06 19:46吴新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作技巧春花秋月虞美人

吴新军

一、“往事知多少”一句是《虞美人》的創作基础

无论任何创作技巧,皆不能独立存在,皆需依赖相应的作品而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自身独特的经历,李煜才能创作出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在《虞美人》一词中的自问“往事知多少”,也反映出他本人经历的独特性,以及所有艺术创作的依归处。通常来讲,唯有过去经历过的事,方可以叫作往事,而李后主《虞美人》里面的“往事”却另有深意,他在词中首句发出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接下来谈及“往事”,可以理解其所谓“往事”,应当指“春花秋月”,即美好的过往之事。通过史实对照,我们可以将李后主一生划分为三个特定时期,第一时期为成为南唐后主之前,当时他生活条件优越,又毋庸担负治国重任,且有温柔美丽的妻子相伴,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第二时期为南唐称帝期,这个时期他的生活豪奢美满,责任亦极重大;第三时期为囚虏期,其心境之悔恨惊惧是不言自明的,实乃大悲大凄之时。这种人生况味的变化,与《虞美人》一词的创作手法是息息相关的,比如人生得意之时,恰可以和首句“春花秋月”相照应,而现实情况下的不如意,才能让“往事知多少”的回忆更显凄苦无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继续深入分析其作品的创作技巧。

二、娴熟技巧背后的深情

《虞美人》在创作技巧方面,有通篇问答、反复对比等多重特色,这些特色背后的影响因素,依然是其平生经历即往事的独特性。

1.通篇问答彰显悲恨相联

《虞美人》这首词借助通篇问答的形式,用较为高亢的调子开头,恰恰很好地勾勒出李煜人生经历的特殊性,给人以明显的悲恨相续相联感受,其开头一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让全词奠定于一个“愁”字之下,美好的“春花秋月”,在已经沦为臣虏的南唐后主李煜看来,反而会徒增烦躁心理,因而这样的劈头直问,所表现的并不是美好与快意,而是一种现实的不堪忍受。他在面对良辰美景之际,自然感叹着个体生命的易于消逝,因此转而发问“往事知多少”,前文已经述及,往事意为其身处南唐时期的奢华生活,那时的李煜有欢乐、有地位、有自由,而到了现在,所有的一切均已经消散,化为了无尽的虚无,对于人生无常发出感叹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又东风”代表了又一个时序的轮回,季节之流变,让他的感慨不减反增,“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直抒胸臆同样是对“往事知多少”的回答。在此之后,他依然对过去难以忘怀,继续追忆“雕栏”“玉砌”应该都还在那里吧,可是“朱颜”却早已经更改,物是人非。于他人,这种心境还可能只是对韶华易逝的普通感喟,对于李煜而言,感喟里面则显然多了几分不可解的心结。

2.反复对比突显人生无常

在反复对比之中,富含哲理的意味流露出来,表达出了词人那人生无常的心理。从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之囚,所有的欢乐,所有的豪奢,所有的自由和尊严都已经不再,这给其心理上的冲击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在词作里面几度进行对比,且以隔句相承的形式,揭示出了人生无常的哲理。这种哲理是无奈所得,像春花秋月无尽无休同“往事”短暂易逝进行对比,小楼东风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雕栏玉砌同朱颜对比等,我们可以认为,李煜所作的这些对比,可能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的对比,恰恰让本词彰显出一种韵致天成的独特,作者心中所起的波澜,所生的忧思都于对比中无形传达出来。

3.巧妙比喻带出满腔忧愤

《虞美人》这首词重点在于亡国愁绪的宣泄,可这愁绪却是无形无声的,怎么样让无形无声之愁绪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呢?词人化无形情思为有形景物的做法是非常巧妙的,借助贴切的比喻,让感情呈现出形象化的特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正是因为作者把愁思视为春水一样恣肆倾泻,短短几个字能够让感情的升腾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让无形之“愁”成为有形之象,这是李煜作此词的成功之处,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末句巧妙比喻带出满腔忧愤的写法,才让本词卒章显志,更增感人肺腑的力量。

4.生动意象抒发生活感受

作者李煜用极为生动的意象来抒发生活感受,也是一种成功的创作技巧。出于表现亡国之愁的考虑,作者特意在作品里面两度提及月亮这一特殊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绪同外在物象之间的关联点,其中既包括情感内涵,也包括外部景物,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月”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词作品里面,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而且往往使人一读之下即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像“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迷离,“举头望明月”的思念,“海上升明月”的憧憬等。在《虞美人》一词里面,作者将故园之思同如今的无限愁绪结合起来,并共同转化成为客观景物,使之巧妙结合于“月”的意象之下,将“秋月”和“月明”一类本来令人心生向往之情的物象,反其道而用之,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的一种典范。

在中国诗词史上,李煜是属于典型的“伤心人”,正如清代学者冯煦在其所著《嵩庵论词》里面所讲:“叔原、少游,古之伤心人也,至若后主,亦伤心人也。”如果用现代文艺理论来讲,那么亦可以称其为纯情词人。李煜这样的作者,其感情丰富且感官敏锐,而且在思想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艺术家气质,不像温庭筠或者柳三变一般风流恣意而无所顾忌,亦不如欧阳修、苏东坡一般敢于担当而积极进取。这类纯情词人更愿意用真诚的态度、用单纯的眼光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因此他们的作品里面便经常会显出一种无法化解的清冷意味。当然,我们应当意识到,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可以是自然纯真的,但对于伟大的词作者来讲,创作手法的应用却并不逊于他人。正是李煜等人将娴熟的创作技巧同单纯的思想、特殊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才能给我们留下经久不衰的绝妙文章。

[作者通联:江苏赣榆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作技巧春花秋月虞美人
虞美人·蝶为媒
虞美人的烦恼
春花秋月望西楼
他把悲伤流成一江春水——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基于国画的创作技巧下国画艺术特色的分析
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创作技巧与思维能力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