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潜 杨灵娟 梁 凯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邓州市作为农业大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为了解邓州市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近期邓州市统计局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组织力量分赴孟楼、林扒等11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邓州市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推进结构稳步调整,目前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邓州市结构调整集中体现在秋作物种植上。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水稻、高粱明显增加。
邓州市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呈逐步加快的态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在对农村土地经营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邓州市提出要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入手,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从2016年8月开始,在孟楼镇进行了试点工作。通过依法依规进行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扎实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和地力提升工程,实施土地经营权再流转,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截至目前,孟楼镇总耕地6.29万亩,已流转6.1万亩,占97%。采取同样的方法,2017年邓州市又在文渠、张村、十林3个镇扩大了土地流转试点规模。在试点带动下,全市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三成左右。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邓州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破解了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题,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提高了农民收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三是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为深化农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土地流转的推进,促进了农业集约经营,诞生了新的市场主体。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持续实施,不少企业看到了发展农业的市场前景,也纷纷投资农业。近年来,邓州市农业生产逐步从一家一户模式向种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化方向转变。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除农户种植外,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由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的规模在持续增加。截至2017年3月底,全市发展专业合作社2652家,涉及粮食、林果、花木、植保、农机等多个领域。2017年新发展水稻种植22890亩,几乎全都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种植。由四川合江富益粮贸公司和湖南飞扬高粱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的高粱面积达到3.5万亩,采取以销定产方式,与五粮液集团等大型酿酒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林果业的发展以高集碧溪源公司和九龙天桃协会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和技术服务,提高林果生产质量和效益,促进了林果业快速发展。中药材主要由种地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种植。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及生态、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同时也使一些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等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种什么,种多少,都是由各类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导向自主做出决定。这与以往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靠行政干预、政府命令来进行有着根本区别。这种状况在特色种植上表现尤为突出,在秋作物生产和粮改饲中也有充分体现。特色种植上,种什么赚钱容易、赚得多,农户只要看到,不用政府号召,也会跟着种。在秋作物生产上,近年来玉米和花生、大豆种植面积的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大豆面积也呈逐步增加态势,每年增幅在30%~40%。从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邓州市秋粮面积明显减少,而花生、大豆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则快速攀升。这种变化固然有来自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因素,但主要还是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市场的预测和判断。在粮改饲结构调整过程中,邓州市养殖企业和大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养定种,种养结合,主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目前,全市种植青储玉米1.2万亩,苜蓿草等牧草超过1万亩。随着全省粮改饲项目的深入推进,由此带来的种植结构调整还会继续扩大。据畜牧部门介绍,这种农牧融合的发展方式既提高了畜牧业综合收益,又保障了粮食安全,成为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乡、村两级基本上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因地制宜进行结构调整,做到宜稻则稻,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如邓州市水稻种植集中在南部刁南干渠能够灌溉到的几个乡镇,包括孟楼、林扒、都司、龙堰、陶营等。林果种植主要集中在岗坡地带或有传统种植习惯的一些乡镇,包括高集、杏山、九龙、白牛等,由于因地制宜进行结构调整,所选产品及品种适宜当地生长,近几年邓州市林果面积迅速扩大,以葡萄、桃、梨为主,2017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并且逐步闯出了自己的品牌,如晚秋黄梨、渠首桃、渠首梨、白牛寿桃等,林果种植收益可观,发展前景良好,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虽然邓州市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邓州市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林果、中药材、蔬菜、水稻、高粱等特色作物上。这些作物在邓州市原来仅有零星种植,规模不大,种植技术缺乏。现在要大面积种植,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技术问题就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据市林果协会反映:大部分果农发展的痛点是不懂技术,导致果品质量不高,果品贱卖,果贱伤农。当前,已有部分果农砍树还耕。为解决技术难题,协会最近一年来组织了十余次技术培训,但由于自筹培训费用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果农的需求。另据邓州市中药材协会反映,当前技术、人才、设备是邓州市中药材行业发展的短板,一些药农因为缺乏技术,导致药材种植损失惨重。如张村一天南星种植大户跟着外地朋友尝试种植,不懂得在种植之前需要平整土地,起垄打畦,遇旱时要采用滴灌技术保证墒情。偏偏遇到2017年旱情严重,需要浇水时才仓促埋管浇水,再加上务工人员难找,结果90%的药苗枯死。南部几个乡镇在水稻种植上,同样存在着管理跟不上、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大多表现在发展中后续资金短缺,影响规模进一步拓展。以中药材发展为例,由于受资金所限,收储仓库较少,具有收储能力的合作社不多,大多以随收随卖初产品为主,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如九龙有一家种植食用牡丹的大户,目前种有200多亩,自己懂技术,产品有销路,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到千亩以上,但是由于鲜花收摘储存期较短,规模扩大后,必须建简易车间,购置设备烘干后储藏起来,这样存放时间长,不会变质坏掉,还可以做到待价而沽,但是由于资金缺乏,扩大规模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造成新型经营主体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林地等确权工作滞后;二是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质押贷款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三是农业方面的投资、融资机制不够灵活,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林、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邓州市种植业产业链条较短,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当前,粮食深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深加工链条不长,特色少,效益低。林果业除龙头企业碧溪园已建成冷藏库、自动化烘烤房,果脯、果酒精深加工车间正在建设之中外,其他经营主体基本上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品质等级低的果品和残次果基本上浪费掉了,种植效益无法保证;中药材加工除张村一家企业具备初加工能力外,其他经营主体基本上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其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生产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不能很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信息缺乏,跟风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省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①粮食作物:要在稳定小麦面积、发展强筋品种的前提下,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等的面积。杂粮具体包括水稻、高粱等适宜在我市种植且产量效益较高的粮食品种。②经济作物:首先要扩大优质花生的种植面积。要以发展豫西南高产高效优质小果花生为目标,尽快开展优质花生规模化生产,加快高油酸花生在邓州市的推广步伐。全市花生种植面积应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以切实巩固邓州市全国油料生产第一大县地位。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大、机械化程度不高、优良品种推广慢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扩大适销对路品种面积。蔬菜、瓜果、食用菌等产业,要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方向发展,尽快提档升级,把当地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林果业的发展要注重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产品品质,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力争尽快建成白牛寿桃、晚秋黄梨、渠首系列等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要在“名、特、优、新、稀”上做文章,做大做强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③饲料作物:要以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为目标,持续扩大青贮玉米以及燕麦、甜高粱等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培育现代饲料产业体系。邓州市全株青储饲料种植面积应常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要充分利用农综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积极改造提升地力等级,尤其是强化沟、路、桥、渠、井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条件,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保丰收。②做好产业规划。认真研究制定粮食、经济作物及林果、中药材、水稻、鲜切花等特色种植的产业规划,这样便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也有利于经营主体把握全局,制定种植发展计划和目标。③开展信息服务。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科技、生产、价格、民情等动态信息,为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决策服务。④强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以财政、金融部门为依托,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农业发展基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投资提供资金保障。⑤引导涉农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三新”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①大力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在孟楼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市土地流转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要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要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要发挥好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②积极提供技术服务。农技中心、中药材研究中心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优质品种引进、筛选工作,加强特色种植技术培训与指导,及时总结各种产品种植技术,研究编制中药材、林果、水稻等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力求使经营主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交流服务,现场指导经营主体提高种植技术。相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院校与企业或大户合作平台,为经营主体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农商银行等金融保险机构要认真落实土地经营权、林权等质押、抵押政策,同时为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量身定制小额信贷产品,为林果、中药材、稻谷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促进这些产业顺利、健康发展。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要及时了解并充分利用好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要及时关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生产销售计划;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搞活经营,特别是注重拉长产业链条,带领广大农户发展好各种产业,不断提高种植收益及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