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地方主动挤出GDP水分?

2018-03-06 05:16陈柳,张月友,何雨
财政监督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绩水分核算

话题嘉宾

陈柳: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张月友: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全球化与服务经济学

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现代化、政策社会学、城市战略研究

汪德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审计等

宋凌炎:江苏精诚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精缦毛毯品牌创始人,中国商务参赞企业家联谊会副主席,正和岛会员

陈东: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资、产业发展、民营经济。

方向阳:中国财政杂志社党委委员、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长期主持起草国家预算报告、全国财政会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

孙国民: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转型经济、政府再造

林学军: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等

主持人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背景材料:

2018年伊始,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不再“唯GDP论英雄”政策引导下,继辽宁、内蒙古之后,天津滨海新区也加入了大幅调减经济数据的队伍。

2017年初,在辽宁省人大会议上,辽宁省政府公开承认数年来经济数据连续造假。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2018年1月3日,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区党委公开表示“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人民币”;紧接着,1月1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人大会议上,该政府公开承认:“挤掉水分之后,滨海新区2016年GDP从超万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7000亿元,同比增长6%。”

寻根溯源,可以发现,2013年中央组织部曾印发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搞地区GDP排名。这意味着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从过去的“GDP为纲”转向“不唯GDP论英雄”,衡量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

地方政府纷纷自揭家丑,曝光经济数据造假,折射出一些经济信号:一方面,揭示出地方财政实在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在中央倡导“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下,地方经济发展也许将会更加务实。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表示,2018年统计工作将紧紧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统计服务和数据分析解读,加快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

科学健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监测评价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速度、结构、效益全貌以及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意义重大,也是反映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地区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就无法反映地方真实客观的经济发展形势,从而传导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民生措施的制定等各个方面。因此挤掉水分,也有利于更加准确判断各地发展态势,更好地因地施策。本期监督沙龙围绕“如何看待地方主动挤出GDP水分”话题,特邀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圆桌讨论,从挤水分动机、GDP高水分缘何存在、挤出GDP水分的影响和后果及今后如何防止GDP高水分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主持人:结合上述背景材料,请谈谈如何看待各地纷纷主动挤GDP水分的这一现象,其背景和动机是什么?

陈柳:挤GDP水分,我觉得:一是代表中央对新发展理念的一个引导,过去搞“两高一剩”的粗犷式发展,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搞有水分的虚假数字,更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是代表中央对干部要求和考核的引导,天津、辽宁等地区都是在主要领导出现腐败案件之后调减主要经济指标的,说明领导干部的腐败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问题上,“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种现象是中央认为的重要腐败现象。

关于动机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中央发展理念和意图,出现干部经济腐败、数字腐败的地区出现了主动挤水分的情况;另一种挤GDP水分是出于地方现阶段和未来考核的原因,具有内生动力去做的,以后还会有一些地区主动挤出水分。

张月友:近半个月,内蒙古和天津陆续被曝财政收入和GDP挤水分,其背景主要有三个:

第一,统计改革使地方GDP造假不可持续。继2016年省以下统计实施垂直体制改革后,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这将避免各市GDP加起来大于全省GDP,以及各省GDP加起来大于全国GDP等 “数字打架”问题。在具体时间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的介绍,将利用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契机,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也即,在GDP注水较多的地区,如果不立刻、果断对其纠偏,在明年的经济普查中被发现的概率将是板上钉钉。

第二,强化对统计造假问题的问责处理。同样是2017年6月26日的这次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要对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发现、调查、行政处罚、案件移送提出程序性要求,明确对领导人员、统计机构及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统计调查对象、统计检查对象等违纪违法行为的认定。也即,在GDP注水较多的地区,如果不立刻、果断对其纠偏,在明年的经济普查中官员数据经济被发现的代价高昂。

第三,新时代统计数据继续造假不符合地方发展利益。纵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难发现,中国宏观经济核心已经由唯GDP论英雄,转为淡化GDP增速目标,推动高质量增长和补民生短板。这一发展目标的转向,意味着我国欠发达地区继续统计数据造假无益而有害。因为继续吹大GDP数据将减少该地区获得的中央转移支付,减少欠发达地区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同样,继续吹大GDP数据对发达地区也没有更多的好处。

观察目前的辽宁省、天津市和内蒙古GDP挤水分,有两个细节应该予以关注:一是三个地方挤水分的理由不同。其中,内蒙古和辽宁明确承认是数据造假,而天津说是统计方法调整“注册改在地”。也即是,落后地方承认造假,发达地区对统计方法进行调整。二是GDP注水/挤水分主要在工业领域。各地农业加总和全国数据基本相同,服务业本地供给导致问题也不严重。从以上可推论,落后地区GDP注水,主要是数字出官的政绩驱动,是数据造假。而发达地区GDP注水是统计制度标准造成,并非数据造假。

何雨:部分地方政府GDP挤水分,既有宏观背景,又有具体契机:宏观背景在于,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数据客观性与科学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具体契机在于,地方政府的人事变动。但现阶段不可能有大规模挤水分现象,尽管有宏观背景,但并无具体契机。

汪德华:此次地方政府公开挤GDP水分,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各级官员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的成果;二是GDP核算体制下管一级改革的压力导致。基于这两大背景,可以预期未来一两年内,各个地方政府将会普遍地挤出GDP等经济指标的水分。过去几年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各省GDP加总大大超过国家GDP的现象也将消失。总体上看,地方官员勇于担当,挤出各类经济指标的水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当给予肯定。

宋凌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必须依托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否则大数据就没有意义;地方政府从原来的拼政绩转变到保安全上来,也就是高数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基础。

陈东:挤压水分是我们开始实事求是对待曾经的发展速度问题,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值得肯定。挤水分是为了追求高质量发展,要和高质量发展、高速发展有机结合,高质量要以一定的速度为基础,挤水分后还是要寻求一定程度上真实的速度。

方向阳:以前的造假,既有政绩考核体制影响,也有统计体系和统计技术以及数据公开发布机制上的缺陷。现在短期掀起的“挤水分”运动,政治上,政治生态发生变化;经济上,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统计上,核算方法发生改变,盖子迟早要被揭开,不如自己揭。

主持人:从辽宁、内蒙古、天津三地的“造假”数据来看,数据统计存在很大的水分。地方GDP为什么有那么大水分?

陈柳:一个数字虚的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模式粗犷的地区。官员如果愿意造假、敢于造假,一般也愿意举债搞面子工程、搞投资拉动,这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GDP高水分这个前提或者说判断,要限定在各省各地上报的数据,全国数据是经过国家统一从各个角度扣减平滑处理的,还是有公信力的。

张月友:GDP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水分?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落后地方的数据造假内生驱动;二是过去工业化过程中,发达地区大量搞工业园区、开发开放区等,有很多优惠政策,导致企业注册地和生产地不一致,产生GDP重复统计。

刘志彪:对于GDP的高水分,简单点来看,是因为GDP与政绩和晋升挂钩的制度设计。GDP信息内涵有个体传输者的利益,一定会按照有利于传输者的方向扭曲。内涵的利益越大,扭曲程度越高。

汪德华:分析GDP水分产生及当前挤水分等现象的体制原因,实际上也提示我们:在中国体制条件下,需要密切关注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要面临的政绩考核困境。在中国历史上,对地方官员长期实施考成制,考核地方官的政绩。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若干省份逐步发展出对下级政府的以GDP为核心指标的指标化考核制度。目前,对下级政府、政府部门的指标化考核已是全覆盖,由此也形成体系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在这种体系化政绩考核制度的支撑下,地方政府积极追求经济发展,乃至有人说中国地方政府已公司化。客观上要承认,这种政绩考核制度,或者说新形势的数目字管理方式,是中国四十年来快速增长的重要体制基础。

但从目前已揭示出的,若干省级政府已公开承认存在严重的GDP注水现象来看: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如何设计?由谁来考核?考核是否客观公正?在中央地方复杂博弈的背景下,并不容易解决。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激发地方政府和各级官员的发展积极性。而要激发这种积极性,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了要建立新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新的制度如何设计,能否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否科学、客观、公正的运行,还有待观察。

国家统计局在十几年前就希望获取省级GDP的核算权,但在地方政府的反对下一直没有成功。2017年解决了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统计部门视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计部门获得向下核算一级GDP的体制下,统计部门实质上获取了考核下级政府的权力,这必然会面临下级政府公关的压力。如果若干经济指标影响职位晋升的话,统计部门能够排除压力,科学核算出若干发展指标吗?设计出的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合理吗?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都有待观察。要知道,过去的政绩考核以GDP为核心,实质上是单目标考核体系,尚且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必然是多指标考核体系,且很多指标是需要核算出来而非直接统计出来,其复杂程度将是指数化增长。要解决当前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的弊端,更是困难。

宋凌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各地拼政绩,地方要面子;二是政府体制原因,比如税务部门给企业定的税负担率,意思就是不允许有亏损企业,否则就严查,这样造成即使企业亏损了,只要未到破产的地步,一般都还是做盈利数据;三是企业也有动机,银行与社会各界也依据企业的利润报表来看决定授信额度;最关键的一点,上市公司造假处罚力度太轻,企业上市套利的心态丛生,审核不严,造假水分太大。

数据造假引发的后遗症很多:首先,高层不懂基层的真实情况,就会产生实体制造业咬紧牙关在撑,而某些部门还以为实体企业是吃撑了;其次,专家学者的判断依据是数据,本身数据来源就不实,给出的对策当然也不能产生效果;再次,上市公司造假盛行,套利简单,造成资金投资脱实向虚现象严重。

主持人:据统计,目前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仅有6个省份实现财政盈余,其余大部分省份财政入不敷出。部分地方政府自曝“GDP注水”,会产生哪些影响?

张月友:这种GDP挤水分会不会在中国其他省市大面积蔓延?后续可能还有被审计署点名数据有问题的云南、湖南、吉林、重庆等省市对GDP挤水分,但不会大面积蔓延。因为 《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是地方GDP加总和全国GDP出入太大。而这个差距,在2016年大概不到3万亿。考虑合理的统计差异,目前天津下调了3348亿,内蒙古挤掉工业GDP2900亿,剩下的如果再爆三四个省市的GDP下调,数据就基本到位。

GDP挤水分带来的多指标考核代替单目标考核,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从防范风险角度,我更关注另两个后果: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小康,或基本现代化等目标,落后地方可能重提投资驱动发展;二是可能会形成勒紧裤腰过日子的经济悲观预期论。挤水分不能一挤了事,这些危机后果都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注意的问题。当然,GDP挤水分也不是只有风险,同样也有好处。比如,GDP造假竞赛导致 “每年GDP公布之后,市场上大面积的我拖了后腿的自嘲声”,这恰恰反映过去注了水的高速增长的GDP和民生改善的不匹配,使得老百姓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声可以说是“人声鼎沸”。挤出水分后,预期由经济数据无法带来相应民生改善的塔西佗陷阱危机将会大为缓解。

刘志彪:GDP和地方政府债一样,一旦造假或隐瞒,在挂钩体制下就会具有累积性;但债务是真实的,而GDP数字是含有较大幅度的水分,进而导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比例和风险明显增大许多。但现阶段,大面积挤水分的可能性并不高。

此外,挤掉水分后,政府债裸泳了,地方资产负债大幅增加。从会计恒等式看,等于说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大幅下降了;债务是个存量概念,而GDP是个流量概念,这反映了经济体的政府杠杆率上升。

何雨:挤水分,只要做好期限错配,对地方影响可能大些,但是对国家影响甚微。

汪德华:在新的体制下,所有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出现大面积挤水分的现象,但各省挤水分,对于全国GDP等数字的影响不大。

主持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追求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还应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据统计的真实性。试论如何防止GDP高水分?

陈柳:建议以后国家统计局在整体核算国家GDP数据之后,同时也核算公布各省GDP数据,并且公布与各省的数据差异。

何雨:提高数据科学性与客观性,建议以制度保障为根本,建立虚假数据终身责任制,并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实施。

汪德华:第一,统计部门要用于担当,切实履行好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第二,将新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细节,及如何从基础数据核算出各地方政府经济指标结果的过程细节,都公开透明。在公开透明的压力之下,各级地方政府干扰统计核算的压力将会减弱,统计部门也会更高质量地进行经济核算和政绩考核。

宋凌炎:国外对于造假者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这应该是发展趋势。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随着时间推移,制度的不断完善,造假将会越来越少。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是体制适当调整,税务部门不能再依据负担率来作查税预警,而应该依据实际情况;二是银行以及社会的评价信用机构要严格认真遵照审核,对于评价机构严加管制,出问题要担当责任;三是规范股市,对于上市公司造假不仅给予处罚,还要按照套利金额没收。

孙国民:建议重新审视重大战略的实现,在每一个重大战略收官阶段,要充分开展一次“巩固、充实、提高和补短板”工作,巩固发展基础,破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发展魔咒。一是挤出GDP、产值(包括销售收入)以及利润的水分,便于决策层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便于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二是强化统计的依法性。三是统计数据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票否决项目。

方向阳:希望以此为契机,大兴“实事求是”之风:一是依法科学压实所有统计数据并及时全面准确公开;二是真正改变政绩考核体系,将高质量发展、民生指标、人民满意度等指标的权重提到决定性的程度。

林学军:第一,改变以GDP论英雄的单独考核方法,考核应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个指标,多听民意,看基层民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第二,加强统计的立法和执法,对于那些敢于浮夸造假的地方官员进行处罚。第三,改进GDP的统计方法。首先,可以由基层直接上报;其次,用多种核算方式来进行矫正,例如GDP应该等于消费加投资,加政府购买,加上净出口;最后,可用经济调查的方法来进行矫正,以避免GDP的统计出现偏差。■

猜你喜欢
政绩水分核算
苯中水分的检验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减盐不如减水分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完形填空Ⅳ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正确对待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