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行业五大怪现状

2018-03-06 23:50:18迟彤彤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5期
关键词:酬金创作

迟彤彤

制片方吐槽编剧花架子,编剧吐槽制片方耍流氓、瞎指挥

制片方和编剧之间有一种不太信任的状况,编剧群里经常吐槽制片方,制片方们也会交流现在找不到好的编剧。

制片方眼中的编剧:有的人说得特别好,一写就不行了;有的人大纲写得特别好,合同一签钱一付,剧本就不行了;拖稿;价格和实际质量不一样;情节没有创意;有的编剧想保护自己,会选择跟制片方有对立情绪;还有的编剧写不好命题作文。

编剧眼中的制片方:只谈创意不谈钱,就是耍流氓;不太懂创作,瞎指挥;有的资深编剧遇到刚毕业的责编,完全不对位;还会拖稿费、剽窃创意。

编剧行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四方面,第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高产量需要大量编剧,但是优秀编剧很少;第二,影视行业高速发展,但是编剧发展缓慢,这是快和慢之间的矛盾;第三,制片公司对优质内容的渴望和现实剧本难求的矛盾;第四,现在编剧的门槛越来越低,但竞争残酷,要做好剧、爆品的难度越来越大。

谁都可能说了算,就编剧说了不算

制片方和编剧之间存在信任危机,核心问题在于三点:

第一,标准。剧本评判标准是很抽象的,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同样一个剧本,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标准的问题。标准不确定,容易发生一些分歧。

第二,定价。编剧到底应该是什么价格?中国现在基本上是看谈判技巧怎么样。

第三,话语权之争。通常来说谁出钱听谁的,但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出钱的老板也说了不算,谁腕大听谁的;平台参与之后,依据数据说了算。

最害怕的是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可能开始老板说应该这么写,写完之后大腕说不对,你得那么写。平台进来就说这不行,还得换方向。

不管谁改,都得编剧写。因为现在的编剧不仅是剧本阶段没有话语权,创作上也要面对责编、制片人、导演甚至主演的各种意见。“谁说了算”一直是困扰创作的重要问题。

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个是快和慢的关系。工业化要求快,但实际上创作是慢功出细活,需要平衡两者关系;

第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编剧和作者不一样,作者可以自由地创作,编剧是有格式和模式的,要在框架内跳舞。这就需要解决好既要有才华、有想象力,同时又符合共性的标准; 第三,编剧和制片方的关系。他们应该是鱼水相依的关系,互相信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需求量世界第一,成熟的年轻编剧却凤毛麟角

2 0 1 7年生产电影7 9 8部,电视剧3 1 3部13000多集,网剧300部左右5、6千集,网大2、3千部。按每个项目平均1.5个编剧计算,每年需要编剧数量大概6000人,按10%的成活率计算,每年至少需要6万编剧。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影视产量世界第一,对编剧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蛋糕非常大。

但中国合格的编剧人数远远不足。因为编剧行业非常特殊,没有速成,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技巧的积累。而且网上的内容、电影都是为年轻人提供的,行业对年轻编剧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成熟的年轻编剧却凤毛麟角。

现在的行业发展也对编剧提出新要求,以前讲求慢功出细活、十年磨一剑,很多事情需要时间积累,而现在市场潮流变化非常快,这是编剧跟传统的创作不一样的地方。另外,中国还有一些重大历史节点时效性非常强,要求定时播出,很多时候是命题作文,而且要求台词贴近生活。

现在编剧的思维要有一些转变,过去是观众思维,就是播出之后看观众反馈。现在随着互联网兴起,会有弹幕,有观众直接吐槽等等,必须要跟观众交流。所以,传统的编剧确实遇到挑战。

韩国编剧地位高,美国编剧能炒导演,中国编剧的酬金还不如一线明星两三天的酬金

韩国的市场比较小,大概每年50部电视剧,基本上围绕着电视台生产,边拍边播,可以随时调整剧本,所以韩国编剧有话语权、地位高。现在韩国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先出策划案,策划案通过以后再找编剧创作。但不管操作流程怎么变,编剧和制作都是紧密相连的。

美国剧本竞争非常激烈,成活率不到5%。先提交创意,电视台提案通过会试播,集体创作有创剧人、首席编剧、剧集主管,编剧有很大的话语权。导演可能会换人,但剧集主管从始至终把控整个剧的气质。

目前中国的编剧和制作是割裂的,编剧交完稿之后就没什么关系了,就像孩子生完被抱走了,18岁之后才可以见人。所以,中国编剧到剧组通常是两种情况,要么是探班,要么是跟组每天开会改剧本。

而且大部分编剧收入偏低。按制作费的百分比来算,大概平均是2%、3%。美国大概是5%左右,韩国一般是8%-10%。另外,从编剧的绝对值来看,十几年前不错的编剧3-5万/集,现在这些人可能是10-30万。那时演员大概是10万/集,现在片酬可能上亿。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剧有时一部戏的酬金还不如一线明星两三天的酬金,所以说酬金是偏低的。

中国编剧挺不容易的,不仅要作品扎实,还要了解政策、平台,有前瞻性

在中国做编剧其实挺不容易的,中国编剧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素养:

第一,要了解政策。比如一些宣传政策、重大历史节点的把握,比如明年是建国70周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比如十九大之后新的政策。主旋律的东西,编剧肯定要了解。

第二,要了解平台。平台不同,要求不一样。形式上包括周播剧、日播剧、网台联动、先网后台等,有原创,有IP改编,对编剧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三,要有前瞻性。中国先编后播,剧本写出来到跟观众见面,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这种前瞻性,对编剧也是一种要求。

现在中国编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每年的需求量这么多,我们的观众数量世界第一,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样我们也看到很多挑战,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用专业、职业、敬业,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酬金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狼与鹭鸶
意林(2022年1期)2022-02-13 20:55:21
物业行业住宅类酬金制项目会计处理探讨——对比境外物业住宅酬金制处理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7:06
《如诗如画》创作谈
狼与鹭鸶
思维与智慧(2020年2期)2020-02-11 06:00:26
《一墙之隔》创作谈
欲多则欢少
欲多则欢少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