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德清
录音报道以实况音响为主,具有很强的现场感,音响清晰、自然、富有情趣,可以唤起听众的听觉想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记者却不会采制录音报道,播出的音响存在不典型、不切题,与文字衔接两张皮等问题。本文较全面地查找了广播录音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录音报道成功的有效途径。
一是音响内容主题分散。录音新闻跟其他新闻一样要主题鲜明,要求记者围绕一个主题对多个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围绕一个主题对现场音响进行录制,之后通过剪辑,将文字与录音、音响有机串连,形成一篇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录音报道。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者经验缺乏,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出新闻的主旨,对人物进行采访时缺乏主题引导,使采访对象的谈话无主题,散乱而冗长;在对现场音响进行录制时,因为缺乏主题的支撑,录音时抓到什么是什么,未根据主题需要有选择地采制音响,导致音响主旨不明、杂乱无章。
二是音响采制不够典型。新闻主题确定后,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有选择地录制典型音响,有引导地采访新闻当事人、见证人和相关领导和群众。但新闻现场可能人员众多,采访谁、怎么采访、设计哪些问题和话题,记者要有所取舍;另外,新闻发生地的自然音响混杂,能够表现主题的音响很多,这就要求记者以强烈的新闻敏感,从杂乱的音响中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声音。但有的记者却缺乏“除去尘土始见金”的能力,在选择音响时存在盲目性,拣到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弱化了新闻的主题,降低了音响的感染力。
三是新闻要素杂乱无章。因为广播新闻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的,这就要求记者对录音新闻的六要素、新闻背景、采访对象等进行介绍,对现场环境和氛围进行描述,音响前后要做必要的串连讲解,让听众身临其境,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体验性。但现在的全媒体记者,尤其是电视记者转为全媒体记者后,由于过去靠画面反映,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表达,所以部分转型记者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所欠缺,对现场的描述不细腻、不生动、不鲜活;再则,部分记者过去负责电视新闻的采访,采访了谁,在之后的制作中再添加字幕,现场不必介绍,而广播现场报道却需要同步介绍,但记者由于惯性使然,往往忽略了对采访对象的介绍。如此以来,录音报道中往往缺乏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现场描述和对采访对象的介绍,使整个录音报道杂乱无章。还有的记者在突发事件的采访中,由于时间紧迫,只注重事件本身的发展态势,一入新闻现场就盲目地采制现场人声和自然音响,整篇新闻由一段段现场录音堆砌而成,听起来很热闹,很有现场感,但是新闻要素严重缺失、整篇报道杂乱无章,让听众一头雾水。
一是采前策划不周密。对于可预见性的新闻现场,比如“315活动”、春季招聘会等,要提前做好周密的采访策划。对于突发性新闻,比如突发的交通事故、火灾等,在赶赴现场的同时就要迅速在大脑中进行谋划,可根据经验列出若干个采制预案。到达现场后,根据实际情况,立即启用相应采制预案,马上投入到采访工作之中。但是有些记者却因敬业精神不够,对可以提前做好录制预案的懒于进行周密策划;有的由于经验不足,在突发新闻面前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使策划落空。由于准备不足,采制出的录音报道主题散乱、音响混杂、效果不佳。
二是新闻敏感不够强。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从接到新闻线索起就能对新闻价值大小有大体研判,做出采不采、采什么的大致决定;到达新闻现场后通过简要了解,就能立即确定采访的角度、方式和采访内容,能以强烈的新闻敏感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并能以听众最能接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表达。可惜的是,部分记者缺乏新闻敏感,不能运用新闻价值的标准迅速准确地识别出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不是新闻事实,哪些是重要的新闻事实,哪些是一般的新闻事实,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置。在具体的新闻采制中,由于人物众多,记者不能锁定关键人员,采访到核心人物,即使采访到核心人物,也不能围绕主题深度挖掘新闻价值;由于对新闻价值认识不足,对现场音响的采制重点不突出,外延不够宽;由于对新闻价值把握不准,采制的人物录音不能紧扣新闻核心,现场音响不能切合主题,好的新闻线索不能发挥好的新闻价值,无法达到以丰富的音响弥补配音的生涩、以精准的录音提升新闻真实感和现场感的目的。
三是现场把控能力差。录音报道对记者的现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面对突发的新闻事件,对记者的现场口语表达能力、新闻述评能力、采访组织能力等是一项综合应急检验。但有的记者文字功夫过硬,现场口头描述能力差,对有计划有组织的新闻事件报道能力强,但对稍纵即逝的突发新闻报道常常显得慌乱,面对众多新闻当事人,不知从何采起,耳畔满是现场音响却不知如何取舍。现场把控能力不足,使新闻事件在线形流动中坐失最佳采访时机。
一是音响采制要典型。录音报道离不开现场音响,但不是有音必录,而应十分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音响。如今年春节前夕,郧阳艺术团送戏下乡,到该区鲍峡镇黑山沟村演出,十堰电台对此作了题为《节前送戏到农家》的录音报道。采录中,作者“捕捉”到三个典型音响:其一,“捕捉”到农民兄弟的谈话。甲:我们山里人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物质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戏却不能经常看,成天盼戏看,今儿可来了。乙:我今儿一早跑了十几里路,爬了两道坡才赶到这儿来看戏,希望身边的艺术家常来我们乡下。从农民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物质生活富起来了的农民朋友对文化生活之一“看戏”的渴求。其二,“捕捉”到艺术团团长的讲话:老乡们,我们艺术团就是大家的艺术团,我们会时常到你们身边来为你们送戏!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天,我们给农民兄弟们送上一份特殊的年礼!其三,“捕捉”到两个典型节目的实况录音。一个是小品《咱们老百姓今天真高兴》,反映了农民朋友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过上的幸福生活;另一个是演出结束时的压轴歌曲《希望的田野上》,歌曲开始由一名演员独唱,到后来全场观众禁不住齐声合唱,歌声回荡山谷,令人振奋,表现出农民朋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的热情和向往。以上三组音响极富典型——农民兄弟是看戏的主体;艺术团是送戏的客体;歌声是客体送给主体的“礼物”。这三组典型音响的切入,使这则录音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是采前准备要充分。在这则录音报道中,采访对象是农民,在语言表达上不可能干净利落、主题鲜明、逻辑清晰,如果记者提前不做好采访策划,不对采访对象、采访内容、提问话题等做好采前预案,那就不可能采制到需要的对话内容。没有经验的记者往往因为仓促上阵,见人就采,尤其是现场农民,要么不说,要么罗嗦冗长、不着边际,浪费了记者大量时间,其他正在发生的音响也会与记者失之交臂。结果需要的没有采制到,采制到的用不成。所以,一定要做好音响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拟定采访对象,明了采访对象的身份、文化程度、采访的话题和大致时长;要确定录制音响的内容,选择哪几个关键的音响来反映主题。做好采前方案后,还有一个细节要引起记者的注意,那就是录制的方式,有的采访对象不习惯对着话筒讲话,一对着话筒就会产生紧张心理,影响沟通和声音录制,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话筒一来灵感顿起,侃侃而谈。所以记者在录制音响前要做足功课,尽量精细。一般情况下,国家公务人员在话筒前感觉良好,而社会人员大多较为拘谨,这时最好采取微麦沟通的方式进行。除此之外,在正式出发录制前,还要检查设备的完好性,比如录制空间够不够、电池足不足、话筒录制距离有多大等。
三是录音安排要巧妙。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来巧妙安排录音,避免时间和逻辑混乱。比如《节前送戏到农家》这篇录音报道,记者先采录了艺术团送戏下乡后农民的欢迎声;中间采用重点节目的现场音响;结尾用歌声点明主题,终结全文。三段音响依次排出,结构严密,主题突出、感染力强。在安排录音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对采访对象谈话内容进行分类编辑。这种情况主要是记者围绕一个新闻事件采访了多个人物,每个人物根据记者的引导回答若干个相同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较全面地反映民众对某一事件的认知情况和态度,或者通过多人采访,印证某一事实。在录音剪辑和合成的时候就需要根据问题,对各位采访对象的回答进行分别归类,放在一个问题单元里合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强化某一问题,突显某一主题,使听众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当然,一篇好的录音报道还需要音响与文字的相互照应,情景交融、声形俱现的表现手法和解说词的有机串连等等。依笔者一管之见,如果记者能迅速切中新闻的主题、准确地判断新闻的价值、敏锐地“捕捉”到典型的细节音响,并能正确运用这些音响,那么,采制的录音报道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