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迅
随着全媒体融合变革时代的到来,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广大受众可以非常容易从“旁观者”迅速变成“当事人”。这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的改变,让舆论民情的产生与发酵更加容易。尤其是那些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涉及面广的事件,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的扩散传播,舆论民情的发酵积聚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地方广电媒体应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利用自身完善的传播结构,严格把关,在信息传播中做到全面、有序,准确把握舆论导向,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提升舆论影响力。
在舆论民情引导方面,地方广电媒体应该身先士卒。其一,地方广电媒体相对中央级省级广电媒体来说具有得天独厚区域上的优势,更容易掌握到当地第一手资料。重大新闻事件刚刚发生,地方媒体记者往往能够迅速得到信息,并能立即赶往现场;其二,在当地普通公众心目中,地方广电代表当地的党和政府说话,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如果在关键时刻地方广电媒体能够先声夺人,占据舆论制高点与主导权,就可以疏缓公众情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媒体在引导舆论民情方面往往会遇到不少问题。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是许多政府单位和部门机构对社会舆论特点和新闻传播规律了解掌握深度不够,依然采用非常传统的指令批示办法,特别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媒体正确的打交道。比如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发生,固执地采用旧习惯老方式处理舆论、引导问题,具体在几方面表现:首先是捂盖子,不是主动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去解决问题,而是刻意强调保密,希望不让外界与媒体知道;其次是堵路子,一旦被媒体知道,也不愿意客观面对舆论民情,而是沿用惯性思维,靠命令托关系让媒体删除新闻报道,试图堵塞信息传播来源渠道,结果是问题不但没解决,事件却不断持续发酵;其三是拖时间,面对媒体时避重就轻,甚至一味避而不见,能拖多久拖多久,企图避过风头后不了了之。
这种种做法给地方广电媒体带来巨大困难,增加了日常采访报道难度。虽然记者凭借地域优势可以迅速找到相关单位或负责人,但是依然不能进行有效采访,时间和精力基本都消耗在与对方斗智斗勇上面。随着时间流逝耽搁,记者往往找不到权威有效的信息,无法做足文章,新闻消息不能及时传播,地方主流媒体无法体现贴近性的优势特点。
此外,地方广电的从业人员多数是本地人,与地方关系错综复杂,媒体人接受舆论民情的各种指令批示,有些过度突出行政管理色彩,导致无法充分调动媒体积极性、遵循新闻规律的方法去传播。如今,面对来势汹涌的舆论民情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掌握宣传机器的管理部门有时会觉得比较茫然无措,一是担心掌控不住局面损伤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担心处理不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得罪人。这种想法直接使得一些地方广电不知如何正确应对,只能选择保持沉默,希望不发声不表态就可以躲过去。但是这样消极的做法只会进一步加剧刺激舆论的对立,一边公众知情权完全得不到体现,一边公众疑虑始终得不到缓解。许久以前,人民网曾发表评论《打通两个舆论场》。该文指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官方媒体屡屡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
引导舆论民情是新常态下地方广电担负的重要职责,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地方广电不能消极应对,更不能躲避,而是要不断强化政治导向意识,积极克服困难寻找对策办法,做到面对舆论民情善于发声。
很多时候,地方广电媒体面对舆情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最主要是担心新闻事件报道出去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全局工作添乱,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相互关系。其实,地方广电要学会善于发声首先就是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党和人民根本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血脉相连的关系,绝不能将二者简单割裂开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必须保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性。党性和人民性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工作中心,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因此,舆论民情引导工作一定要不断加强提升政治导向性,越是在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时刻,地方广电越是要敢于善于发声,越是要认真做好政策解读工作。
依据舆情特点和发展演变规律,应对处置的关键环节在于澄清源头、疏通渠道、回应诉求。这就需要地方广电建立注重监测、反应迅速的主动应对机制。一旦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应该坚持同步推进新闻应急、舆情引导与事件处理,同时正确抓好三个关口。一是抓好预案关,面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制定详细的预判标准和应对方案,在可能关联的部门或单位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交流渠道;二是抓好时效关,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已被证实的信息,如果事件原因还在调查,也要及时跟进,不能因为人为因素拖延或故意遗漏关键信息的发布;三是抓好方法关,在舆情引导的过程中,所有信息不能都由广电媒体表达阐述,必须邀请权威第三方表述,这样才能增强说服力,消除广大公众的疑虑。同时,在每次舆情引导工作前后,应当建立健全配套考核机制,加强经验总结。
地方广电要做好舆论民情引导需要先修炼“内功”,树立起公信力和权威形象。这就需要媒体做出一些调整改革:第一、淡化宣传味道、重视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地方媒体习惯高高在上的正面宣传和空洞说教,忽略漠视受众的真情实感。在新常态下,地方媒体不能只简单充当传播政令的机器,还应该做好解读政令和下情上达工作,坚持平民视角与形式创新,让新闻回归新闻本身特点,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升引导舆情的公信力。第二、弯下腰身、服务受众。在各种媒体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地方广电迫切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可是,不少地方媒体说得多做得少,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放平心态、摆正位置。要踏踏实实做好服务,首先就得学会弯下腰身,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受众视听习惯和心理,再根据受众的需求开设办好广电节目。服务是否到位,要看受众能否感觉到地方广电的作用,假如受众觉得地方广电没有存在的价值,那就是服务还没有到位、没有做好。第三、调整结构、建立新规。目前,我国的广电媒体都是国有公办机构,地方广电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地方由于受到体制影响,一般都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内部缺乏竞争激励的机制,节目做得不温不火,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地方广电必须做出调整改变,积极探索体制机制革新。比如: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激发创造发展活力;统一配置优势内容资源,构建互联网广电生态体系;创新产业经营理念,多元化发展向全媒体转型等,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舆论民情引导品质能力。尽管要做到这些极其不容易,但这是大势所趋,正如马克思曾经说的那样:“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如今,任何媒体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涵盖所有新闻信息,这就使得地方广电更需要和相关单位部门进行有效深度合作。首先,传统媒体必须携手联合新媒体。说起来,地方广电在现有条件下,只要敢想敢干,都能够打造出一支新媒体的报道团队。新媒体团队对地方广电自己播出的日常节目进行重新切割组合包装,并建立数字版权的管理体系,就能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介上实现广电节目音视频的二次传播利用。这样,地方广电媒体可以利用网络不断拓展延伸传播渠道,还可以随时随地直接与公众客户互动沟通,以此全面打造全媒体时代舆情引导新模式。比如:去年某月,某地拆迁空置小区发生一起意外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当天,地方广电媒体及时播报事故发生救援进展情况,同时官方发布微博、微信30多条。依据该媒体发布频率分析,平均间隔不超过半个钟头就发布一条信息,从而牢牢把握掌控了网络平台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此外,媒体在网络上发布文字要饱含情感温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舒缓释放公众躁动不安的情绪。
其次,传统媒体应当广泛联合其它监督力量。作为地方广电媒体,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在新闻法还未出台的今天,地方广电舆情引导工作压力很大。为了减少压力,地方广电需要主动寻求与其它单位与部门的联合,比如:寻求与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进行联合,与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进行联合等。当然,联合的这些力量都能助地方广电一臂之力,而且能够使得地方广电在引导舆情的过程中更具权威性。实际上,许多单位或部门为了更好地开展各自工作,也期望得到新闻舆论的支持,大家都要践行“中国梦”,都要贯彻落实“两学一做”,这是大家能够联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