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野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学科,药理学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等特点。由于学生在学习药理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一些常见疾病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可能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低下。从学生方面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抽象思维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等,导致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同时,由于护理大专的学制短、学时少、内容多,一学期下来要掌握全部药理学知识实属不易。因此,这就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教研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案例教学法与PBL相结合应用于三年制护理大专药理学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创立。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去分析、判断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单向地输出知识,难以做到师生互动,不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求知欲望。案例教学不局限于小班教学,但是需要课前花费大量时间精心选取或撰写有效案例,课堂上案例的分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使案例教学法受到一些应用上的限制。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运用此方法时,教师给出问题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单纯的PBL教学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很难广泛开展,因为PBL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师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另外,我校药理学还是按大班授课,通常是百人一个班,紧张的教学资源使得PBL教学的实践显得比较困难,PBL教学的质量自然也就很难得到保障。
PBL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高质量的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讲解完教材后,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案例分析[1]。
将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引入药理学教学,以问题为先导,以案例为主线,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主预习内容。课中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以,将案例教学法和PBL结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
我教研室使用的教材是《药理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药理学》第2版,芦靖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教材大多数章节开头都会列出一个案例,大大节省了教师搜集选取案例的时间。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重点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设置疑问,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读,然后深刻剖析案例,并从中提炼出要点和难点,在此过程中需要构思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穿插和切换,构思问题的设置及提出,哪些环节应注意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将案例的内容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案例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以“抗精神失常药”一章为例,我们先提出问题:精神失常有哪些表现?该如何进行药物治疗?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思考,然后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案例:患者,女,18岁,高三学生,性格有点内向且好强。原来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也很不错,高三时出现失眠、多疑,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些过激动作,遂至医院就诊。按照PBL法来设置问题:(1)作为护士,请给出初步诊断。(2)可选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其中首选药是什么?学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课前小组讨论,能对该病有个初步认识,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再通过资料查找可知抗精神失常药的种类,从而引出本堂课的代表药物——氯丙嗪,由此解决前两个问题。
导入新课之后,以氯丙嗪为代表,来开始讲述“抗精神失常药”的相关知识。一般学习代表药物是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到用药护理4个方面循序渐进来进行介绍的。
氯丙嗪为什么能治疗精神分裂症呢?这就要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患者产生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大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功能过强有关,使多巴胺受体中D2受体密度过高,多巴胺与D2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受体作用。氯丙嗪之所以能抗精神分裂症,是因为它能选择性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的D2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是D2受体的阻断剂。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对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产生了初步认识。
氯丙嗪除了治疗精神分裂症外,还有哪些作用?继而引出临床应用。氯丙嗪除了抗精神失常外,还具有止呕、降温、麻醉、降压等作用,并简单介绍其作用机制。
在临床应用上,我们除了要求学生注意药品的用法与用量,特别要向学生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继续以该案例为例,给出医嘱:盐酸氯丙嗪,口服,25 mg,每日3次,1个月后上述症状消失。但因经常出现伸舌、歪头等怪异动作而被同学嘲笑,再次出现精神症状,遂辍学就医。
设置问题:(1)上述给药是否正确?为什么?(2)既然给药正确,为什么患者还是出现怪异动作?应如何处理?从而引出氯丙嗪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并巩固前面所学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从该患者1个月后失眠、多疑、说奇怪的话等症状的消失,就可以看出,氯丙嗪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用药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该患者还是出现了伸舌、歪头等怪异动作呢?这就引出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这都是患者在长期或大量服用氯丙嗪过后,导致神经系统出现功能紊乱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由此引导学生掌握了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丰富的临床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疾病、药物与不良反应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护理大专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通过案例,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传授理论知识的目的。这样可将枯燥的药理学知识有机地融入案例之中,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还可使药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
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还没有临床思维的基础,初次接触临床病例,致使他们的分析方向往往有误,导致最后选药错误,用药护理也错误。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分析讨论可以是自由的,但教师必须把握讨论的进程并予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更具有科学性,这也符合医学教学的特点。结合教材上和教师自己收集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透过案例的现象看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完成理论学习。学生通过逐步积累分析病例的经验,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点分析复杂病例,逐步锻炼综合能力。
教师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分析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中再次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通过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教师由单纯的灌输式转变成引导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问中思、思中学、学中做。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断自我完善,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课中的互动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后我们还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结合课程、专业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1]孙平,冉隆平.医学伦理学课程对医学生职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32):128.
[2]徐芳,刘颖,刘巍,等.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8):3491-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