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探索

2018-03-06 10:42苏力徐姝杨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分流志愿方向

苏力,徐姝,杨阳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88)

1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势

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日益增大,而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大类招生模式的提出与实施,让学生在低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进入高年级后结合自身实际、对相关学科的兴趣来选择适合的学科、专业,从而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其优势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规避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填报志愿对于高考而言同样重要,而受到社会风气等影响,很多考生在志愿填报上易失衡,特别是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逐,导致学科人才分配不均,也让很多考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冷门专业更冷,对高校学科建设、教育资源造成更大浪费。通过引入大类招生模式,将众多相关联的专业纳入一类,从而吸引更多生源,再根据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后,结合自身爱好来调整专业方向,得到填补志愿的优化。二是实现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统筹。高校自身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独立性,传统招生模式可能带来的专业设置分散问题,而在大类专业整合中,便于优化学科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如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覆盖专业广度,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便于根据学生自主需求来完成专业授课,也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实现了高校按需培养的目标。从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发展上,每一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培养计划,传统招生模式,可能带来更多学生对专业的不认可,而大类模式,从夯实学生基础招生,拓展人才专业口径上,便于增强学生一专多能能力。如低年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完后,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特点来细化专业方向,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专业内容,提升专业匹配度。四是实现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突显学科优势、办学特色,要从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招生方法、教育教学策略上来实现学科交叉,提升人才综合素养。大类招生模式,就是对学生学科选择方向的尊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也让学生能够从通识教育中,优化专业方向,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2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的劣势

不过,大类招生模式的实施,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文本表现在四点。一是课程专业界限模糊,使得教材、教学设置困难。将众多关联性专业纳入大类,虽然实现了学生对公共课程的统一学习,但对于后续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因归类带来的学科模糊性问题突出。如商学院经济类、营销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导致无法专业细化,学生专业定位不明确。尽管一些高校设置了基础大类人才培养平台,也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细化,但依然面临教材、教学大纲、学科知识间的交叉难题。二是冷热专业失衡突出。通过大类招生,便于学生在加深对学科内涵、就业前景的良好认知,但在专业分流后,由于高校在学科方向引导上不明确,或者分流方案不合理,导致学生专业分流出现畸形化。一些热门专业或者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学生分流较多,很多学生忽视自身特长、优势,盲目从众,扎堆某些专业,更加剧了冷热门专业的培养矛盾。三是专业分流前后学生管理衔接不畅。从基础课程的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统一接受大类管理与学科知识学习,但由于分流前辅导员、教务人员共同参与辅导、教育工作,因学生人数多,师生比失衡严重,难以提升管理质量。尽管一些高校采用班主任制,但对于1年后分流,班主任工作与学生间的管理衔接不到位,特别是分流后的学生,进入新的班级,又需要融入新的级体,影响归属感。还有,分流后教务、辅导员对新分流学生不了解,管理上易断层,反而加重了管理负担。四是大类招生模式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协调。传统教学模式,以相对固定的学科专业来引导学生认识专业领域,但对于大类模式下,学生自己来认识专业内涵,但因选择余地大,导致专业方向不清晰。

3 完善高校大类招生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大类招生模式在其自身优势基础上,也存在一定局限,需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健全相应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分流机制,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完善高校大类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方向的对接。

从大类招生模式来看,前期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教学,要立足大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与实际,制定和细化具体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在协同专业大类与各具体学科专业关系上,要发挥大类招生课程综合性、学生自主性优势,体现学科方向的分类,兼顾院系专业特色。从现有高校大类招生专业设置现状来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应提升质量,且在学科范围上应拓展知识面,确保学科齐全。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出实践教学,要强调学生对具体专业领域的认知,特别是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方向上,要突出学生专业素能和综合水平。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立足课程结构,统合考虑学科间的关联度,遵循文理并重、扎实基础、便捷管理原则,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体优化与衔接,避免学科知识的简单累积。对于学科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要适当加大比重,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余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科方向的多元化发展。

(2)加强高校专业分类体系完善,突出学科与未来产业的协同。

从很多高校大类专业分类管理实践中,问题突出在分流前的学生志愿与成绩,而忽视对学生专业认知、专业前景与自身实际的协同。高校要避免冷热专业的不均衡问题,就业加强对现有的专业分流制度进行优化。一方面,加强学科专业信息预测,根据学生志愿、预填报分类志愿、就业方向、就业形势等预测,来综合讲解关于冷热门专业的发挥前景,引导学生根据自我实际,合理、客观、理性选择分流专业,避免跟风。另一方面,在通识基础课程学习中,逐步融入导学类课程,便于学生根据各专业内容、学习方式、难易程度与就业前景进行全面认知,合理安排自我的专业分流方向。同样,在各专业实践教学、师资专家介绍中,突出各专业的科研优势,便于为学生提供理性选择的参考。

(3)完善学生跟踪体系,促进学生管理连续性。

针对学生分流前后管理衔接不畅问题,要逐步建立学生跟踪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前期学段,班主任要构建学生电子档案,对各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记录;另一方面,依托现有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关注学生的心理、学习、专业分流后的生活现状,及时与新班主任进行对接,确保连续性管理。

4 结语

依托大类招生模式,从其局限性上积极制定和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强化学生对学科专业、课程、就业等内容的正确、合理认知,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分流志愿方向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我志愿……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NSA架构分流模式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一种铝型材上模整体镶嵌式分流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