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敏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常常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会话课教学中,广泛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汉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任务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专题讨论、创作表演、演讲辩论、调查采访等。其中的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之后经过分析思考,将调查结果向其他人报告。这一类交际任务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促成了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的互动交流,是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并能极高地提升学习者的自主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目的语交际能力为根本目标,这在语言教学界已成共识。2001年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的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正式出版。这一体现欧洲现代语言教学新理念、新方向的“共同参考框架”,明确将语言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三个层面,并对每一个层面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做了进一步的细分,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能力量表。按照其逐层分类的结果,语言能力包括词汇能力、语法能力、语义能力、语音能力和拼写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体现为学习者对表明社会关系的标识性词语、礼仪规则、熟语和语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方言和口音”的辨识能力,语用能力则包括组织连贯话语、表达完整意义的话语能力,以及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交际的功能性能力和构思能力。
在对外汉语会话课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不仅在课上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使用相关词语和表达方式,而且在课下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的优势[2]。交际任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创作剧本进行表演、采访中国人,了解人们的真实想法,完成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其中,无论是从与人沟通交流的互动性,还是从语言表达的要求来看,采访调查类交际任务实现了语言能力的整合,促成了汉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一般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采访话题。在完成对有关人员的采访之后,将采访结果加以整理,并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汉语纵横会话课本》第五册中,有一课是《网络人生》,所谈论的话题是网络对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影响。根据这一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下面的交际任务。
问题:网络给你带来了什么?
要求:(1)采访几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2)比较并归纳他们观点的异同。
为了使采访更加便于操作,经与学生共同讨论,将这一调查任务具体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你经常泡在网上吗?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
(2)网络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3)你觉得网络安全吗?
(4)你对网恋怎么看?
(5)你在网上买东西吗?为什么?
在《汉语纵横会话课本》(第五册)中有一课是《大学生活》,讨论的是大学生兼职打工的问题,教师设计了下面的交际任务。
问题:大学期间忙着打工赚钱好不好?
要求:(1)采访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如老师、父母、学生。(2)比较并归纳他们观点的异同。
参考问题:
(1)你的学费、生活费从何而来,父母还是自己?为什么?
(2)大学期间需要自己赚钱吗?为什么?
(3)打工与学习那个重要?他们之间有矛盾吗?你如何处理?
(4)打工赚来的钱主要用来干什么?
(5)你赞成学生打工吗?为什么?
(6)打工的经历对毕业求职有帮助吗?
与海外汉语教学相比,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一个极大的优势在于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既包括学习同伴,也包括外部环境。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的实施,不仅促成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促使学生与母语使用者交流互动,并且使得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小组也发展成一种学习共同体,将学习机会最大化。在后方法理论中,最大化学习机会是重要策略之一。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把课堂和本地的社区及社会性结合起来,进一步创造和运用学习机会。作为最大化学习机会的微观策略[3],与校园社区结合,是最直接的方法。尤其是学术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使他们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练习目的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采访对象既包括汉语老师、中国大学生,也包括公寓服务员、校园保安等,通过与不同职业、年龄的人的接触,在交流中运用语言,提高语言水平,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文化的了解。
各小组在经过调查后,需要将调查结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加以总结,经整理后再向其他人报告。这就将调查采访的结果外化为语言形式,将得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并再次进行输出。 这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保证采访调查类任务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调查采访的具体内容,使得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本文中提到的调查采访任务为例,从内容上来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话题真实可信,避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4]。这样学生无论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在采访过程中,都会有话可说,使得双方能够进行比较顺畅的交流。如果采访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就难以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除了考虑采访调查的内容以外,对采访对象也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范围。文中提到的调查采访任务均可以在校园范围内实施,这对学生们来说是最容易练习和完成的。
采访前应做好准备,比如拟定采访大纲,确定采访对象,以保证调查采访任务的顺利实施。采访大纲的内容既要符合教学要求,也要与自己的语言水平相符,以便能够在采访过程中充分驾驭。对于留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在真实的语境中,与中国人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也绝非易事。对可能出现的诸如超出自己语言水平的词汇、不熟悉的内容等也需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即使在采访调查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仍需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语言策略。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交流的内容来看,双方的交流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要根据言语交流的情况做出调整,例如及时的追问、反复确认等,沟通不畅时需对信息进行核实与确认,如“你的意思是不是”“你是说?”因为在社会语境下的交流更加真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问道“老师,你说的话我们都能听懂,为什么别的中国人说的话我听不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尽可能规范的语言,以学生能听得懂的语速来完成教学,课堂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真实语言有一定的距离。在实际的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接触到最直接最真实的语言,这种理解与表达能力的适应与调整有利于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之后,需要对采访调查的内容加以整理。无论是录音材料的转写,还是对口述材料的整理,学生都有一个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概括采访的内容,总结归纳出采访对象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最终在课堂上以课堂汇报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对语言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思辨及知识分析、社会文化情况等的了解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最后的课堂汇报时,学生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做到高质量的输出,就将使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的功用也最大化了。
从后方法理论视角来看,整合语言技能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的宏观策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交际法诞生之前,听说法的提倡者认为语言是以听说为基础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直到今天,分技能教学在语言教学课堂中仍然是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其实,即使在某一课堂上强调某一单项技能的发展,仍然不可避免地会采用多种技能整合的方式来完成。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的实施,促成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的整合。在采访调查之前,学生需根据参访的主题草拟参访提纲,或者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在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听与说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环境中,采访对象的表达并不能做到像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规范,语速也更自然,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下的采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征询、确认、疑问、赞同、否定等,语气的变化、语速的调整、词语与相关表达方式的使用是否得当、甚至对方熟语俚语的运用、是否存在方言口音等因素都会影响交际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调整,才能顺利完成采访调查任务。
除了有利于整合语言技能之外,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的实施,还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性,实现自由学习。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自行选择学习材料,安排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的实施与完成,可以看作是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对调查主题的认知,直接决定交际任务的实施的程度,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是保证交际任务完成的前提。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并自主安排学习情境,真正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以多种多样的交际任务,使学生真正学会语言、使用语言,将学习与习得相互衔接。调查采访类交际任务的实施,就整合了语言技能,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希望今后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