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汝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新媒体视野下,网络是信息渠道,更是组织方式。做好共青团网上服务阵地建设,对共青团工作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发展性的深远意义。打造网上群团,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都要发生深刻变革,“青年之声”平台的产生是共青团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密切团青联系、团结和凝聚青年跟党走,具有夯基垒台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使其更好增强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有助于全面做好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共青团服务阵地逐渐从线下服务转化为“线上线下同步走”服务,高校要以“网上共青团”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网络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新方式,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
本文将视角投向高校共青团网上服务阵地建设,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文献研究等方式,了解部分学校当前“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情况和学生应用情况,希望通过研究,摸清当前高校共青团在 “青年之声”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青年之声”平台的功能得到重发的发挥,建立一张“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共青团之网,实现“网上共青团”工程的重要目标。
青年之声平台是由团中央主导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年,更好的解决青年困惑而建的社交平台,在“青年之声”系统上线之后,各高校在学生中间宣传力度不够强,从而导致“青年之声”平台没有在学生中间广泛的利用起来,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青年之声”平台的用法,最后出现了“青年之声”平台使用率较低这种状态的出现。
在当今各种主流搜索、问答网站的大行其道下,高校学生们在遇到问题需要解答的时候,往往首先选择的是比较熟知的搜索品牌,相比较而言,“青年之声”平台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青年之声”品牌不够“时尚”,不够“有意思”,也导致了该平台的利用率较低。另外,“青年之声”平台没有融入学校的各种有影响力,反响较大的活动中,没有在活动中与广大青年增强互动。
“青年之声”平台是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服务型平台,因此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是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握住广大青年群体。从平台服务功能设置看,包含了创业、就业、婚恋、维权等多项内容,但使用率较低,缺乏实时互动功能。此外,“青年之声”平台产生之前,很多高校共青团都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如何实现原有网站和“青年之声”平台的有效转换和融合尚需要一段时间。
“青年之声”平台主要突出青年参与,注重青年导向,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而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青年之声”平台在院、班一级没有设置下级组织,仅仅依靠校一级运营“青年之声”。学校应该面向学院团干部和专项工作骨干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各学院再各自组织院级培训以及创新性的总结培训手册。另一方面,各高校“青年之声”大多没有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应当依托校内成熟的新媒体平台,实现用户引流。在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加入“青年之声”平台介绍及问答网址链接,便于学生访问。利用校园网、就业指导中心网站等,在明显位置加入“青年之声”就业服务季推广链接,让“青年之声”触手可及,共同推进、打造以“青年之声”为核心的学校新媒体矩阵。
互联网时代,要有充分的营销意识,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普遍对“青年之声”平台缺乏了解,未能有效利用和发挥平台的优势。所以,在问题凸显后,更应在把握平台内涵精华的同时,树立形象,加强品牌宣传推广。首先,将“青年之声”平台与校内各项活动相结合,加大高校学生对平台的认知,例如可在平台上进行活动抢票、志愿服务推广、校内比赛投票等活动多方位融合。其次,要注重加强社会面的宣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推广作用,努力让更多青年知晓“青年之声”、了解“青年之声”,让全社会感受共青团与时俱进建网、占网、用网的新形象。以服务带动关注,打造特色传播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快速大力地将“青年之声”平台推广出去。
融合是当今新时代互联网领域最新最热的词汇之一,反映的是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青年之声”平台改进时,应当深刻认识到,各级团组织在面向高校青年开展工作时,从创意设计环节开始就要自觉想网用网,在“青年之声”平台上设计流程、推进工作。另一方面,品牌就是影响力以及号召力,比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挑战杯、创青春等品牌,在建设“青年之声”平台时,应把握整体品牌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青年之声”品牌建设。在高校内多方位全方位的以各种方式、深入持久的进行“青年之声”品牌宣传,集中全团力量,坚持资源聚焦、活动聚焦、宣传聚焦,将“青年之声”品牌名称打响,建设完善。
3.3.1 完善考核机制
去年以来,团中央对“青年之声”建立了考核制度,在全团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提高认识、推动工作、形成合力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应将“青年之声”的考核落实在具体方面及步骤上,大力完善“四个融合”,将其与“智慧团建”“网上舆论引导”的考核合并成一个整体考核,以便于更加密切的联系青年、有效的服务青年,更加积极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3.3.2 完善培训机制
“青年之声”平台引进了许多新的互联网概念和技术。要想更好更便捷、利用率更高的使用该平台,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在校级、院级、班级多层面全方位进行培训,主要是在平台的构建上、技术的完善上以及使用方式操作,使老师们、学生们更加对平台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加大平台的使用率和实用率。
3.3.3 完善线上线下对接运行机制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注重服务实效,组织有关组织和专家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形成线上回复提问、线下跟踪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运营方式,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凝聚青年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