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历史与茶文化,关于茶叶的种植、生产以及销售等完整的商业体系也早已形成,并且得以平稳地运作、发展了数百年之久。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茶叶产业大国,国内拥有多个茶叶生产区,并且都具有较大的种植生产规模。以贵州省为例,作为著名的茶叶生产地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的种植与生长,较高水平的湿度以及光照条件更是促进了茶叶中氨基酸、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物质的存储。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让贵州有足够的基础和优势成为茶叶产业供应链体系实施的最佳地区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茶叶企业纷纷尝试采用电商模式进行茶叶产业的升级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茶产业供应链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难题,亟待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及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对其进行管理优化,从而适应当下的茶产业革新。
长久以来,我国的茶产业已经形成了非常传统并且稳固的生产与销售模式,我国茶产业属于比较传统的农产品产业,茶农的销售渠道大多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批发给中间商、门店等经销,茶农生产的茶叶流通环节较多,交易成本高,利益被中间商截留,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传统的茶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存在着茶叶品质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管理效率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个茶产业效率低,茶产业从业者无法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的掌握与分析,同时,更无法基于即时的市场信息对茶叶的供应链体系进行对应的调整与优化。
随着新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给传统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政府全面实施“互联网+”战略行动,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更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与货物之间的交融与链接,即从生产、销售到售后整个流程对传统行业产业的改造,大大提升了传统行业的效率。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茶农可以通过应用互联网数据,有效整合茶产业链,实现茶行业的供销对称。茶农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茶叶的销量以及消费者的喜好,从而判断市场需求。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茶叶的质量、价格、功能应用,拉近了茶农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但是,就目前整个茶产业的电商经营水平而言,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在整个产业当中,茶叶生产企业过多注重销售网络的搭建与维护,面向销售市场做足了功夫,掌握了很多市场的消费信息,但是,在另一方面,却没有利用电商或者互联网的优势,对产业的供应体系进行管理与优化,导致产业的供给无法适应、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这是当前电商环境下茶产业急需改进的问题。
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一部分企业,包括原料供应商、产品生产商以及批发零售商等组成的网络称之为供应链。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势必需要进入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之中,与其他企业进行相互协作。
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状况可以分成三个具体的阶段,分别是1978年以前,1978年到1992年之间,以及1993年至今。我国的企业发展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加之市场需求单一,因此,我国企业主要采用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即产业的生产、供应乃至销售等所有的环节都由企业自身来完成,这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改革日益深化,市场需求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用户越来越希望拥有个性化的商品,并且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廉价的商品。面对市场的这一变化,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就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企业根本无法顾及产业的所有环节,企业发展由此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企业开始尝试另一种发展模式,即横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企业只负责产品的销售市场,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将集中精力在调研市场需求、研发设计新的产品,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占有更大的销售市场。而把产品的生产供应,即产品的生产环节交由其他企业负责完成、提供,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供应链关系,供应链体系也由此产生,成为企业新的运作模式。相比传统管理模式,在供应链体系中,每一个企业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无法脱离这个体系而独立经营,每一个企业都在这个网络中,彼此发生链接关系,因此,需要有一套完备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采用系统论等思想方法,对产品的供应链系统进行管理与优化,以满足市场销售的需求。
供应链需要协调企业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主要包括需求计划、供应计划、满足需求以及其它优化工具,在供应链体系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运作机制、过程成本以及品质管控等多方面问题,尤其是在电商环境下,传统的茶产业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更加凸显与严重。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体制下,供应链体系中的企业由于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不同,所承担的产业分工不同,因而在产业价值体现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茶叶的种植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各自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率不同,加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都会站在自身的立场,在产业利益分配中争取更多的利润。当然一定程度范围内的利益分配是允许的,也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个别企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长期主导着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破坏了供应链体系本身的生态平衡,大大挫伤了供应链体系内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产业供应链体系中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任何产业供应链的健康运行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供应链体系中,要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等便捷畅通,企业之间的协作运行机制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在信息共享方面,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不同类型企业无法实现及时、准确的信息共享机制,往往出现信息的错位、落后等现象,致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营中,错失了盈利的良机。此外,在企业的协同性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缺乏协同合作的标准框架,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中,不同企业均按照各自的标准行动,导致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增多,降低了供应链体系的生产效率。
在现阶段,茶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相关规律,降低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茶产业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难以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在资金项目的管理、使用上难以达到相应的目标,致使运行过程产生的成本过高,在生产效率上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整个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抑制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品质量永远都是企业生存的根基所在,产业供应链的运作同样需要围绕着产品质量的优化与提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基本要义。在当前茶产业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产业标准,导致在茶叶产品的规格、质量等方面出现了多重标准,往往因企业、地区、季节等因素,对茶叶产品的质量口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政府的质量监管部门没有及时跟进,无法对供应链运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也造成了质量监管控制存在漏洞。
茶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具有重大影响。在发展茶产业时需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茶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构建基于电商环境的茶产业供应链体系。
在茶叶企业供应链结构体系中,茶企业间会经常进行大量资金交易流转,这是供应链体系中资金流的主要部分。为了强化利用资金效率,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供应链企业间构建更为有效合理的金融支付平台,用以解决传统模式下,茶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各种障碍,在金融平台的支持下,完成资金的借贷、流转、支付等环节,为资金流的高效畅通提供必要的保障。由此,将整个产业供应链纳入到金融信用体系之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受到了更好的信用保护,为平衡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提供了机制保障。
电子商务模式指的是以原本的茶叶交易方式来实施电子信息化处理,这种方法能够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茶叶的费用。电子商务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特别是对中小茶叶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它们可以更加积极、快速地开拓市场,占领零售茶叶的各个环节,以获得更多更高的利润。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一大体现,而且对促进茶叶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商业模式,茶产业供应链体系中的企业之间可以基于互联网这个公共技术平台,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合作,把传统的在线下完成的任务环节转移到线上,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标准框架,以新的运行机制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之能够与合作企业进行高效的沟通、协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耗。
物流是茶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茶叶的存储、运输和配送环节。茶叶的特殊性对物流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安全快捷地运送茶产品,是茶产业供应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代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传统物流中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一体化管理,在产业供应链的运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完善物流配套设施,不仅能够节约时间,控制成本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茶叶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互联网时代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行为都会被以数据的形式加以记录、储存、分析,因此,电商环境下,茶产业供应链体系的运行、所有企业的商业行为同样会被记录在大数据库中,这就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方式与路径。在大数据平台下,政府能够从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与销售等各个环节,对茶叶的质量进行监控,并及时地反馈给相关企业。而企业也能够利用大数据库,对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加强自我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