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犬类绘画看中国犬文化

2018-03-06 09:42徐小虎
收藏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猎犬画家

□ 徐小虎

在戊戌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南京博物院推出生肖系列展之“幸运狗——南京博物院藏犬文物特展”。在辞旧岁、迎新年、庆丰稔、谢神灵的时节,南博策划的生肖狗展览,表达南博最真挚纯朴的情感,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生肖文化的魅力,由此也引发了关于狗文化的讨论。俗话说:“马忠、羊孝、犬义”“狗守夜,鸡司晨”,狗因为活泼可爱、机灵、通人性,而且最为可贵的是对人类不离不弃,因而民间有着许多称赞狗的俗语。狗是人们生活里忠诚的伙伴,也是中外绘画作品长盛不衰的题材。中国历代画家对于狗的描绘不在少数,我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中亦不乏此类题材,甘肃临姚辛店文化遗址(大约3000年前)上的动物图纹描绘是目前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对于狗的图形记载,遗址中有很多描绘狗的图案,其大小造型各异,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狗画。①

图 1 明 佚名 犬戏图 绢本 纵 36、横 35 厘米

历代画家中有不少是画狗画而闻名的,狗画也是画家们的日常绘制题材之一,唐代周绘《簪花仕女图》中就画了一名精心打扮的贵族少妇手执尘拂嘻逗一只小狗,由此可知养狗玩狗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明代佚名画家《犬戏图》(图1)中描绘方法动人细腻,画中小狗小巧可爱,很是讨喜。元代画家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里刻画的猎犬瘦骨伶仃,几乎可以看得出来每根肋骨的位置。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作品《獒犬职贡图》栩栩如生,气势不凡,是历来受称赞的画苑珍品。

据说狗画得好不好是对一个画家的考验,事实亦是如此。当代画家钱松在《画中四难》里写道:“古来就有画界的理论谈到有四个东西是绘画中比较难画的,他们分别是人物画中的手、动物画中的狗、花鸟画中叶、树木中的柳”,这是前人在绘画创作中所碰到的难题。②《韩非子》中有“犬马难,鬼魅易”的典故,说的是有一回齐王问一个画家:“你觉得世上什么东西最难画?”画家答说:“最难画的是我们平常所见的狗、马之类!”齐王困惑地问:“那画什么东西又比较容易呢?”画家答道:“像狗、马这些我们经常能看见的动物,是每个人十分熟悉的,要画得神态毕现栩栩如生,是难乎其难的。而鬼怪这类无人见过的东西,只要按照意思去表现,令人生畏就成佳画了。”可见无踏实的手上功夫是不可能把狗画好的。

图 2 宋 佚名 秋庭乳犬图 绢本纵24.1、横25.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3 南宋 佚名 鸡冠乳犬图 绢本设色纵24.5、横25.5厘米 河北省博物馆藏

“犬狗”作为专门的绘画题材进入人们的生活是有据可考的,历代宫廷及民间都有大量表现犬类题材的作品,北宋《宣和画谱》的“鸟兽”一门是最先表现犬类题材的画册。宋朝总体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画家生活也较为安逸,宋朝养狗很是普遍,村落中家家户户都是有鸡有狗,《宋史·孝义传》中有这样的据记载:“江州德安陈,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可见养犬之风盛行,也有杨万里道:“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不知林下人家密,倚杖忽闻鸡犬声”,晏殊也写道:“骚客登山知有助,秦源鸡犬更相闻。”皆可见宋人养狗之多。所以宋代有大量描绘犬类题材的作品出现也不足为怪,宋人的富足生活从他们喜好养狗也可以窥见一二。

图 4 南宋 佚名 秋葵犬蝶图 纨扇纵24.5、横24厘米

从宋朝传世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看出宋人爱狗,南宋无款的《萱花乳犬图》《秋庭乳犬图》(图2)《鸡冠乳犬图》(图3)《秋葵犬蝶图》(图4)和南宋画家毛益的《萱草戏狗图》画的均是十分可爱的小型观赏狗。《萱花乳犬图》表现的是一幅布满温情柔蜜和烂漫天真可爱的场景,萱花丛中,一群刚出生未几的小狗在淘气地游戏,一旁的母犬慈祥地看着它们。2005年,此画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宋画·花鸟册》中收录,是较少被知道的南宋传世名画,这幅画不由会让人联想到这纯真而寂静的画面之外的富足生活。另外一幅《鸡冠乳犬图》和《萱花乳犬图》画的基本是同一个题材,描绘舞姿婉转婀娜的彩蝶,红如胭脂的鸡冠花,玲珑剔透的湖石,三只小乳犬在母狗的怜爱下,在柔软毛茸的地间嬉玩耍闹。《鸡冠乳犬图》笔法严谨精密,用笔精细,设色鲜艳,极具观赏性。而《秋葵犬蝶图》是典型的宋代院体花鸟画,用笔细致,抓形准确,形态生动,描绘的是一只乳狗在花草山石中仰望飞舞的蝴蝶,蝴蝶与小狗自然可爱,小狗昂首翘尾,形态可人,右边所画秋葵花,花朵皎白,枝芽茂盛,用色层层渲染花叶,展现纯净无华的风格,加上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派安静舒适之景。

图5 宋 李迪 猎犬图 绢本 纵26.5、横26.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图6 刘贯道 元世祖出猎图 绢本设色 纵182.9、横10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7 明 朱瞻基 双犬图纵26.2、横34.6厘米 (美)赛克勒博物馆藏

当然宋朝最负盛名、常被后代画家模仿的大家就是李迪。李迪,河南孟州(古称河阳)人,南宋最有影响力的院体花鸟画家,经历过孝、光、宁三朝,几十年间活跃于南宋宫廷画院的舞台。目前我们常见的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李迪的名笔集胜册——《猎犬图》(图5),根据画右上角的款字“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此图绘制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图描绘的不同于上面所谈的赏玩型小狗,而是一只英姿挺拔、威猛俊雅的猎犬。犬的样子活泼,形态准确,描绘精致入微,脚爪和细毛的质感清晰可见,纤毫毕现。猎犬缓步前行,步伐矫健而闲雅。整体色调深浅搭配温和,总体呈三角状造型,使整幅画刚柔相济,柔刚相间,显示出李迪强大的造型刻画功力和娴熟的表现能力。犬头犬尾低伏,颈上戴着项圈而无绳子,可见这是一只颇有灵性的狗,对主人忠诚服从,从来不给主人添麻烦。整个画风追求工整写实、细腻华丽、形神兼备的宫廷审美趣味,是宋代院画的典型代表。我们还看到这幅作品左侧对开页上有耿昭忠题字五行,其文曰:“唐之赵傅父、五代之张及之、宋之赵令松,皆以画犬擅名之,今观李迪《韩卢图》,笔力雄健,能得其敦态度,无摇尾乞怜之状,殆与令松辈争相后先。”钤有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等印。此册页《猎犬图》左侧耿昭忠的题字称此图为《韩卢图》。看来耿昭忠认为这就是乾清宫所藏的那一件作品。然而从《石渠宝笈》的著录来看,《韩卢图》与李迪的这幅《猎犬图》的确有些出入。《韩卢图》可能是李迪所画另一幅犬图。因为所谓“韩卢”,其实就是古人对猎狗的一种称呼。总之《猎犬图》是李迪暮年的代表性画作,其对犬的刻画传神且可爱动人,精致的笔法又不失少许率意,确实给我们彰显了一代宗师的大家风范。

图 8 清 潘岚 双犬图 轴 纵 131.7、横 6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图 9 清 任预 花荫灵犬图纸本设色 纵142.5、横37.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画家刘贯道,字仲贤,河北人,生活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善画,所画人物、道释,师法晋、唐。画山川师法李成、郭熙,佳处传神,是当时画坛的高手。在至元十六年间,奉旨补为御衣局使。《元世祖出猎图》(图6)画的是元世祖带领侍卫出征打猎的场景。画幅以广袤无垠的荒漠为背景,近景忽必烈和侍卫们停马暂驻,远处沙丘起伏,一排骆驼穿行而过,中景描绘的猎犬骨瘦如柴,几乎可见肋骨,惟妙惟肖,十分生动,虽说描绘的犬只占画面很小一部分,但也可见元代画家对于犬的描绘。

图10 清 艾启蒙 十骏犬图册纸本设色 合册 纵24.5、横29.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皇族朱瞻基也曾留下描绘犬的作品《双犬图》(图7),现收藏于美国赛克勒博物馆,朱瞻基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曾孙,雅尚笔墨,善于绘事,草虫、山水、花鸟、走兽、人物无一不通。此幅《双犬图》所画兰花轻逸,双犬悠闲的信步而行,神态毕现,写实活泼生动,犬的画法用钩勒法和没骨法相结合。其中用线来勾勒头部和爪,再用淡墨枯笔拖带毛发的质感,呈现虚实相间、飘逸动感的结合之美。

清代也有许多描绘犬的作品,比如清代绍兴籍画家潘岚《双犬图》(图8)和海派画家任预所作《花荫灵犬图》(图9)描绘的都是憨态可掬、形态可人的小狗,刻画精细,层次清晰,画面气氛祥和安静。清代宫廷画家艾启蒙也曾创作一组犬画,艾启蒙是波西米亚籍画师,乾隆十年离开家乡到中国,师从郎世宁,善于把中西技法融合,画风很受清廷喜爱,为当时清廷著名的“四洋画家”,对当时的宫廷绘画有很大的影响,《十骏犬图册》(图10)是艾启蒙为当时清宫豢养的世界各国进贡的10只世界名犬所画,绘制此画时刚好是中国传统狗年,画家借此作品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想法,他用素描写实的技法,结合长短不一、粗细有别的线条刻画出猎犬的健美姿态,毛发的处理也极为细致,有很强质感,是一套写实性很强的画册,每幅画的对开上均标明犬名,对宫廷御用犬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画中的背景是中国画师所画,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中西画家结合创作,是乾隆年间常见的宫廷绘画特色。

在古代,狗、犬略有一点区别,即“大者为犬,小者为狗”,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对犬有如下解释: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犬足分五指,一指不能着地,称之悬蹄。狗小无悬蹄,犬大有之,因此犬称之为大狗。这里也可以看见古人对于这个物种的细化对待。再者,古代因为畜牧业和狩猎业的长足发展,犬在汉朝及以前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人创制出了众多的犬类动物称号,这绝对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人对于犬的重视和特殊的文化情感。例如:犬,狗之有悬蹄也;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南赵名犬;,犬之多毛者;狡,少狗也;,短喙犬也;,也;,狂犬也;猃,长喙犬;,短胫狗;獒,犬如人心可使者;猛,健犬也;狂,犬也;:恶健犬也;奘,妄强犬也;狄,北狄也;猗,犬也;,健犬也;献,宗庙犬名羹献。除了这些称谓方面的变化,还有一些文人雅士再用一些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于犬的情感,他们为自己的爱犬起了一些很有意思爱称。比如:五帝时帝喾的狗叫“盘瓠”,汉代李亨的狗叫“修毫”“厘睫”“白望”“青曹”,杨万年的狗叫“青驳”,晋代陆机的狗叫“黄耳”,十六国时张平的狗叫“飞燕”,唐末五代时杜光庭的狗叫“吠云”,北宋苏轼的狗叫“鸟喙”,清代纪昀的狗叫“四儿”等等。

总之,自从人类从事劳动开始,犬和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相处形成了密切的关系,犬早就不是普通的自然动物,已由一个单纯简单的物种发展成为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层民族心理结构的文化符号。虽然历代画家们对于犬的描绘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但无不贯穿着一种对犬的特殊文化情感,从而形成特有的中华犬文化。

注释:

①林长华《古今“狗画”惹人爱》,《安徽日报》2006年1月20日。

②钱松喦《手、狗、叶、柳乃画中“四难”》,《公关世界》2016年第16期。

③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④白振有《犬部字的文化蕴涵》《延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段蕴恒《‘说文解字’犬字部及其文化内涵》,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猎犬画家
学会用理性与智慧来指引行为
优秀小画家
猎犬黑豹
奇怪的小画家
酷炫小画家
本·西蒙斯 黄金猎犬
行走水面的狗
行走在水面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