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曙斌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上演,社会发生大变革,社会秩序重组,经济飞速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革旧鼎新、孕育生机的新兴气象,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基础。湖南省博物馆集全国30家单位收藏的240件藏品成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展,涵盖青铜器、陶瓷器、铁器、漆器、玉石器、丝织品、简帛等类文物,以展现革旧鼎新时代风潮下的政治变革、经济勃兴、科技创新与思想绽放的历史,展览分为“礼崩乐坏、诸侯混战”“革旧鼎新、焕发生机”“神技天工、人性张力”“思想绽放、文化奠基”四个部分。
一
周自平王东迁雒邑,局促于今河南西部一隅,日渐式微。周王朝虽为“天下共主”,但已失号令天下的威权。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争频仍,动荡发展。争霸以“尊王攘夷”旗号拉开序幕,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各国通过合纵连横以壮大自己,消灭对手,谋取利益最大化,最终却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考古发现诸侯国遗址或墓葬中常见九鼎八簋,充分说明了当时列国诸侯公卿纷纷僭越礼制的社会现实。郑国是周厉王少子封地,因郑武公护卫周天子迁都有功,开始协理朝政。庄公时成为当时最为强势的诸侯国,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先例。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图1、图2),九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是为列鼎,八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证实了郑国公僭用了周王室才能享用的礼制。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楚王孙诰编钟(图3),是卿大夫僭用诸侯王制的例证。编钟一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腔内有用以调音、程度不同的锉磨痕迹,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数量最多、音域最宽、音律较准的乐器。这种象征等级和权力的王室宫廷乐器,却是身为楚国令尹的墓主子庚所用之物,显然是僭用天子礼制。
随着战争由争霸转变为兼并,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兵种、战术也发生变化。人们把冶铜、铸铁、炼钢等先进的冶金工艺和尖端技术应用于兵器制造和军事器械制作上,短兵的剑、车战的矛戟、远程的弓弩、防御的甲盾,各类兵器与防御装备都得以迅速提升,成就了一个个武器装备精良的强国。1995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铜矛(图4),铸造精良。矛身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字样。吴王夫差铜矛与越王勾践剑同在楚国郢都出土,说明越灭吴、楚灭越之后,吴越两国王室贵重兵器都被掠到了楚国。1973年西安市郊区出土的杜虎兵符(图5),是君主对率兵或卫戍的将领下达军事命令时所用的信物,铸于秦惠文君称王前,可能由杜地(西周时杜伯国之地)的军事长官掌握。虎符镂刻错金篆体铭文9行40字,“右在君,左在杜”,意即“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50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验证,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虎符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
二
迫于战争生存的压力和稳定政权的需要,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铁制农具普遍用于农业生产,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产生;私营手工业、商业活跃,当时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春秋时期出现生铁冶铸后,很快又发明了利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铁和世界上最早的炼钢与淬火技术,郭纵、卓氏等货殖家以冶铁致富。铁器的应用,特别是铸铁农具的普遍推广,成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引起了全社会整个技术基础的巨大变化。各诸侯国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铁锸、铁锄、铁铲和铁镰的使用,牛耕和铁铧犁的推广,加快了农田开发和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量。1953年河北兴隆付将沟出土了铁范、铁斧范(图6)及各种铁农具。铁金属铸范上多铸有“右廪”二字,当为燕国管理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名称。这种用铁水浇铸铁器时使用的模范,可以连续反复使用,批量生产铁器,较之只能铸一次的陶范效率大为提高,是铸造工艺的一次革命。
图2 春秋 铜簋通高21.1~22.8、口径19.5厘米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窖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3 楚子庚 楚王孙诰铜编钟通高120.4~23.35厘米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图4 夫差 吴王夫差铜矛长29.5、宽3厘米1995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5 秦惠文王 杜虎兵符高4.4、长9.5、厚0.7厘米1973年西安市郊区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各诸侯国城市迅速崛起,都城往往成为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商业中心。《盐铁论·通有》称“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缘为天下名都。”考古发现多处都城遗址,可证昔日都市繁华。1973年陕西凤翔豆腐村雍城遗址出土的铜建筑构件(图7),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质专用建筑构件。这种构件被称为“钢”,又因其色泽金黄称为“黄金钢”,用于宫殿夯墙中木质壁带上,将建筑上的枋和梁水平连接或垂直连接,起着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可证秦都雍城建筑的豪华壮观。1993年陕西兴平黄山宫遗址出土的凤纹大瓦当(图8),当面为两条变形的夔凤纹,画面左右对称,纹饰曲线柔美,印证了当时秦国建筑的宏大规模。
图6 战国 “右廪”铁斧范外范长28.1、宽10.6厘米,内范残长21.5、宽8厘米1953年河北兴隆付将沟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图7 春秋 曲尺形铜建筑构件外边长50、等边长42.5、宽16、高16厘米1973年陕西凤翔豆腐村雍城遗址出土凤翔县博物馆藏
图8 秦 凤纹瓦当高57、直径76.5、厚10厘米1993年陕西兴平黄山宫遗址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图9 战国 郢爰金版纵12.5、横8厘米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图10 战国 “钧益”铜砝码直径0.68~6厘米,重量0.69~251.33克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金属货币日渐确立,物价计算开始以金为标准,便利了商业活动,跨国商贸往来频繁。商人“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齐国出产的盐运销至梁(魏)、赵、宋、卫等国,郑国商人携带熟牛皮、牛等物资去周王朝腹地经商,晋国所用的木材皮革有的是从楚国输入的。楚国的流通货币郢爰金版多出土于楚国辖境,相邻的秦、齐、韩等国境内也有出土。出土的金版大多为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经过流通的“郢爰”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这是因为金版使用时根据需要切割成零星小块,通过特定的天平称量后交换。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的郢爰金版(图9),却是最为完整的金版,十分罕见。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钧益”铜砝码(图10),是一套相当完整的砝码。“钧”同均,“益”同镒,“均益”就是平准分割黄金一镒的标准重量,从二号到十号砝码为一镒以下不同量值的单位,九个砝码加起来恰好等于第一号砝码即一镒的重量。楚国当时使用的货币是铜贝和黄金版,推测这种小型衡器用于称量供切割使用的金版。1957年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错金铜车节(图11),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通行证。舟节2件,表面有错金铭文164字;车节3件,表面有错金铭文148字。鄂君启,楚怀王之子,因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州)而称为鄂君。铜节制于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记载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颁发此铜节,详细规定了水陆交通运输路线、车船数量、运输种类、纳税办法及所享特权等等。
图11 战国 “鄂君启”错金铜车节长29、宽7.2厘米1957年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图12 春秋 螭纹提梁铜通高27、长29厘米1982年浙江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13 战国 双翼错银铜神兽高24.6、长40.5厘米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厝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图14 战国 金盏高 10.7、口径 15.1厘米,重 2150克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三
社会大变革时代,周王朝礼制下移,各国贵族竞尚奢侈,王室之器减少,诸侯之器增多。新型器用纷纷出现,各自创新,争相媲美,既现鬼斧神工之技,又呈新奇别致之势,具有鲜明的“百花齐放”特征。思想的激荡,使得实用器具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这是人性得以解放、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时代产物。人们将精神诉求付之于器作,使造物符合“工有巧,材有美”的原则,实现了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青铜器数量大增,大型器、异形器种类繁多,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制造技艺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分体铸造,焊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春秋中晚期开始应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等技艺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青铜器一改以往礼器笨重敦厚、繁缛装饰的风格,呈现出简洁的造型、细致的雕绘和华丽的修饰。同时,开创了金银器制作的新局面,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金银器皿。1982年浙江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的螭纹提梁铜(图12),器体扁圆,流为螭首形,上加塑小蟠螭;覆盘式盖顶堆塑11螭龙、犀、象、虎、熊、鹿等兽类16兽;提梁背部有透剔的扉棱状背鳍;三蹄形足上附12条蟠螭和1条小虎。这件器物造型新颖奇特,简繁相得益彰,大处器形饱满,细微处丰富而生动,为春秋时期越国青铜器铸造水平的佳作代表。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铜错银双翼神兽(图13),造型似狮,前胸低沉,后臀隆起,伸出于两肋之间的长翼呈欲展未展之状,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体表以粗细不同的银片、银线错出口、眼、耳、鼻、毛及斑纹,变化无穷,雄奇灵秀。此物将错金银工艺发展到了极致,青铜的古朴凝重与金银的流畅秀丽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雅拙互见的艺术韵致。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图14),盏盖及腹部饰有精细的蟠螭纹和云纹,底部为三个倒置的凤形足,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金器。全器用分铸法铸造而成,先将捉手、盖、身、足分铸,然后再合范浇铸或焊接成器,反映了金银工艺受到青铜工艺的影响。
图15 战国 木雕 形漆杯通高13.3、带流长16.2、口宽19.2厘米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16 战国 黑陶鸟柱盘直径36.2厘米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厝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图17 战国 绢地龙凤纹绣残片长43、宽35厘米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图18 战国 组玉佩通长51厘米1978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8号战国墓出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藏
陶瓷技术的自然积累虽令器物质量更高,艺术上并没有较大的突破。原始瓷器的出现表明质量提高,彩绘陶和暗纹陶体现出艺术水平。光亮莹润的原始瓷,漆黑至美的黑陶,绚丽多姿的彩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黑陶鸟柱盘(图16),盘中心圆柱上挺立一只昂首展翅的飞鸟,鸟身饰压划波折纹,侧壁饰卷云纹和三角纹。鸟嘴、颈、翅各部分的转折干净洗练,生动可爱。这种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造型端庄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是陶苑艺苑中一株亮丽的奇葩,代表了中山国高超的制陶工艺。
织绣既织造精良,工艺精湛,又纹饰繁缛,色彩鲜艳,显示出了时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绢地龙凤纹绣残片(图17),在浅黄绢上以红棕、土黄、浅黄三色线锁绣一凤二龙相蟠图案,构图紧凑、色彩和谐,凸显了楚人精湛的刺绣工艺和浪漫的艺术气质。
图20 战国 浮雕十弦琴通高7.5、通长73.5、宽25厘米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19 战国 彩绘石磬高32、长97厘米1970年湖北荆州纪南城南郊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器雕琢精细美观,造型生动诡异,极富艺术魅力,体现了一种追求精巧、繁丽、新颖与多样化的时代风尚。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8号墓战国墓出土的组玉佩(图18)由玉环、玉管、玉珠、玉璜等11件玉饰组成。这种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显得繁缛华丽,突出佩戴者的华贵与威严。
各诸侯国僭用编钟、编磬组合的祭祀雅乐礼制,又兴起以琴、瑟、竽、筑等小型丝弦乐伴奏为主的“世俗之乐”,以郑、卫、楚等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最有影响。1970年湖北荆州纪南城南郊出土的25件彩绘石磬(图19),制作得相当华美,大小厚薄有序,越大越薄音越低,越小越厚音越高。磬面雕刻精美的立凤,栩栩如生,又着以彩漆,这些色彩到出土时还清晰可见。石磬作在祭祀活动中显得庄严与隆重,象征等级身份和社会地位。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十弦琴(图20),精美绝伦,为考古发现中仅见。琴身分为音响与尾板两部分。琴面隆起,其上浮雕凤、蛇与兽面纹。首岳与尾岳存弦孔十个;尾板微翘,尾板下有栓弦柱。通体以黑漆为地,用朱漆彩绘纹饰,琴面浮雕不利于琴之演奏,当是明器。
四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诸多思想存在分岐。于是时人潜心于创造,致力于争辩,长于思索,勇于探究,闪耀着智慧之光。医学、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等纷纷肇始,成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奠基时期。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不断涌现,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正是这种“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出土简帛与流传于世的诸子之书对照,或佚失无存,或改换文字,可助我们还原其本来面目。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148支竹简中有《墨子》佚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原本竹书。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非攻主张。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图21)《太一生水》为道家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晚期。《老子》主要论述道的存在与运行,道与治国、修身的关系。《太一生水》主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本原与实体,认为“太一生水,水生万物”,与现行本的道生万物有所区别,与2000多年前西方哲学界所提出“以水为中心”的哲学命题相符合。
图21 战国 竹简《老子》长30.6厘米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墓出土荆门博物馆藏
纵观春秋战国时代,礼制下移,争霸兼并,不断改变政治格局;冶铁铸铁,推广铁器,催生新型技术发生;释放人性,器以载道,百工技艺大放异彩;思想激荡,百家争鸣,思想文化丰富多元。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以变求新,不拘一格,焕发生机,东方既白,成就了中国原生文明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