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中医院(邹城,273500) 李召燕 付美洪 贾文杰
王叔和是我国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伟大医学家之一,他主要活动于汉末魏晋间,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成就,一是著作《脉经》,二是重新编次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祖国医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叔和的籍贯学术界已有诸多讨论,现就我们的考证作一简单梳理。
宋《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方术部一·养生》中引:“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养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防,当时不必习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忽至,多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大过,饮食不节故也。而不达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谓是病至之始,而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岂不惑哉?”[1]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序论第一》言:“河东卫汛记曰:“……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啖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讫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臛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防。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鲙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乳酪酥等尝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胪胀泄利,渐渐自已。”[2]
对比这两段文字,语序、文义、叙述基本相同,可以推论出:1.王熙即为王叔和,“熙”与“叔和”分别是王叔和的名与字;2.王叔和为高平人。
《历代名医蒙求》卷之下中亦有此引:“高湛《养生论》:王叔和,高平人,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撰成《脉诀》大行于世,至今行用。”[3]亦称王叔和是高平人。
那么当时的高平到底是指现在的哪里呢?据查,高平作为地名在历史上有山西高平、山东济宁、宁夏固原、江苏泗洪等地。然而山西高平县一带,据《魏书·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记载:“长平郡(永安中置,治玄氏城)领县二,户五千四百一十二,口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八,高平(永安中置,治高平城)、玄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山)。”[4]可知此高平是在北魏永安年间才被设置的县,与玄氏县共同隶属于长平郡。宁夏固原县一带,西汉武帝时属安定郡,确称高平,《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记载:“安定郡(武帝置。雒阳西千七百里)八城,户六千九十四,口二万九千六十。……〖高平〗有第一城。”[5]420然而据《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记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高平,莽曰铺睦。”[6]可知安定郡的高平在王莽时期已改名铺睦。类似的,江苏泗洪一带,西汉武帝时亦称高平,属临淮郡,据《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载:“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莽曰淮平。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四。县二十九:……高平,侯国。莽曰成丘。”[7]126可知此高平后被王莽改称成丘。这些地域被称作高平的年代都与王叔和的生活年代相悖。在王叔和生活的东汉末年、三国至西晋初期,以高平为地名者,仅山东济宁而已。据《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7]124,知西汉山阳郡属兖州,下辖二十三县,其中包括橐县,王莽改曰高平。又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知山阳郡下辖十城,其中高平为侯国,“故橐,章帝更名”[5]417,可推断高平自王莽改曰高平,至汉章帝因袭用之。又据《水经注·卷二五》曰:“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泗水南径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名焉。泗水又南径高平县故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封丞相魏相为侯国。高帝七年,封将军陈锴为橐侯。《地理志》:山阳之属县也。王莽改曰高平。应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8]由此可知高平的来源是因其境内有一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谓之高平山,县因此而名高平县。亦可知自王莽改橐县为高平后,后世一直沿用,至少至《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所生活的北魏,这一带尚称之为高平。
那么这个王叔和时期位于山东济宁的高平具体位置是在哪里呢?一项考古发掘给了我们重要的线索证明。1974年,邹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邹县郭里公社独山村西北掘出西晋刘宝(道真)墓,其碑文(见图1)曰:“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高平刘公之铭表。公讳宝,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月廿九日己□。”[9]由碑文中“高平刘公”可知,刘宝是晋时高平人,他的墓葬于邹城郭里镇,可知高平即为今山东邹城郭里镇一带。
又从《水经注》可知,高平县西北有洸水,在今山东济宁市即有洸河,济宁市高新区至今仍有洸河路、洸河大桥等建筑,亦在郭里镇西北方向,亦可以佐证高平就是在邹城市西南部郭里镇。
图1 刘宝墓墓志拓片图
再者,王粲与王叔和为同一时代人,《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曰:“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10]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记载:“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11]这也可以间接证明王叔和也是山东邹城人。
以上种种的历史证据,可以说明,王叔和的籍贯高平即为今山东省邹城市。
[1] 李昉.太平御览(第六卷)[M].任明,朱瑞平,聂鸿音,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607.
[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苏礼,任娟莉,焦振廉,等,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54-555.
[3] 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卷之下[M].南宋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刻本.
[4]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2089.
[5]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M]//二十五史全书(第1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417,420.
[6]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M]//二十五史全书(第1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8.
[7]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M]//二十五史全书(第 1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4,126.
[8]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M].清武英殿聚珍版原本·第十二册,10.
[9] 刘培桂.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470-471.
[10]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M]//二十五史全书(第2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72.
[11] 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