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川两省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2018-03-06 07:05省新农村办
吉林农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贵州农民农业

考察学习背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伟大构想,再次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06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部署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12年来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农业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相比,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发展标准及模式,都需要大力改革创新。2017年9月,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贵州召开,为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路径。鉴于此,省新农村办组织力量赴贵州、四川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

自古贵州、四川两省,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资源禀赋,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没有明显优势。但近几年来,这两个西南大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痛下决心,苦心孤诣,勇往无前,以“人定胜天”的魄力和埋头苦干的定力,抒写了“天堑变通途”的壮丽篇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贵州经济增速近年来领跑全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村面貌变化日新月异;四川尤其是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三产融合发展成果更是令人瞩目。为此,省新农村办组成考察组赴贵州、四川,历时8天对两省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

一、两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穷山恶水”,这是贵州许多年来给人的印象。但昔日的“穷山恶水”已经转变成“青山绿水、金山银山”。考察组一行乘座大巴车从贵阳到遵义,大山一路绵延200公里,白墙灰瓦吊脚楼的黔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烟雾朦朦,天人合一。蜿蜒起伏的乡间公路一尘不染,道路两旁鲜花绿草生机盎然。山间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下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短短几年,两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统领,狠抓组织驱动,政策推动,宣传发动,上下联动,取得了骄人成绩。

一是生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贵州、四川两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动力,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到2016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30亿元跃升到1847亿元,增长了近3倍;四川省从2483亿元增长到3924亿元,增长了58%;而吉林省仅从1050亿元增长到1498亿元,只增长了42.7%。贵州立足省情,善于把劣势变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为标准,注重市场体系和龙头企业培育,实现了优质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生产力。据统计,贵州通过一产提质增效,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项目达到4300多个。与此同时,贵州立足生态良好的特有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尤其是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新动能,强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持效能,迅速使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可喜局面。全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突破3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6.6%。贵州湄潭县龙凤村以前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但山清水秀,环境极好,他们把全村山坡地集中起来,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把“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1.7万元。成都是著名的休闲旅游之都,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禁锢,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发展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农业,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全国都市农业示范城、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小镇”为载体,吸引社会化资金1000亿元以上,把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绿色田园、天然公园、市民乐园”。郫都区青杠树田园综合体,通过对全村集体土地进行整理和流转,建成800亩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腾挪出近300亩集体建设用地,吸引社会资本3亿元,建成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和“沙西驿站·慢生活体验中心”等高端休闲项目,每逢节假日人群熙熙攘攘,当地农产品供不应求。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宽裕。贵州、四川两省把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两省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还不及我省,但从近7年的增长趋势看,增速已经明显快于我省,差距不断缩小。

2010年~2016年吉林、贵州、四川农民人均收入对比表

贵州、四川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民收入构成不断优化,家庭经营性收入尤其是种养业收入逐年上升,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贵州、四川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多。贵州湄潭县金花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成“七彩部落”旅游景区,农民收入从2014年的11132元,一举突破到2015年的30000元,支柱产业从第一产业迅速转变为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类似“七彩部落”这样的典型例子在贵州几乎每个县都有,四川成都就更多了。我省2017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仅5.7%,从收入构成看,经营性收入占到近58.2%(其中农牧业收入占到经营性收入的90%),工资性收入占25.5%,转移性收入占14%,财产性收入仅占2.3%,不仅增速慢,而且结构单一。2014年以来,受大宗农产品价格下滑影响,我省农民增速开始下滑,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不久,贵州和四川农民收入就会超越我省。

三是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贵州、四川两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提升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的有效抓手,成效明显。贵州在全省发动“生产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医疗、政策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脱贫攻坚战,最近三年累计减贫350余万,占贫困人口数量的71%,直接带来农村文明新风尚。湄潭县田家沟村脱贫后,全体村民自觉形成浓厚的“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积极向上氛围,着力打造的《十谢共产党》,就是基于脱贫之后,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必然结果,得到党中央领导高度肯定。四川省把加大脱贫攻坚作为改善农村民生,提升乡风文明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仅异地搬迁扶贫一项四川全省就涉及116万人,最近两年就完成了一半,农民发自内心地说:“异地搬迁,让我们穷人住上了好房子,形成了好风气”。与此同时,四川在农村基层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不断深化。积极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组织载体,丰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内容,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保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建设普遍得到加强,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难点村”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变,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引擎。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立足村庄自然山水格局和资源禀赋,贵州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村庄田园山水生态风光,规划建设成“滨水型、伴山型、田园型、依山傍水型”村落6000多个,创建生态村1660个。2015年习总书记在遵义考察时指出:“我在遵义看到的黔北农村民居,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看着就有美的享受。这些民族文化特色,一定要保护好”。在总书记的正确指引下,近两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9月,全国第三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贵州召开,汪洋副总理对贵州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成都农村是另一番景象,考察的几个村大多有乡村旅游产业,这些村落都随弯就弯,依水而建,傍晚来临,炊烟袅袅,安静祥和。但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根本看不到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的迹象,一切规范有序,秩序井然。

五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成都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国务院把成都确定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成都先行先试建立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成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还权赋能,推进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化,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直接通过补助农民的民生而保护耕地,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市场、管理、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式,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切实增加了村民财产性收入,成功让更多农村与城市协调、协同发展。贵阳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城市高效集聚、特色小镇星罗棋布、富美乡村遍布全域,激发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二、两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两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既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更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超前的战略眼光,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

一是始终突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政治摆位。从2010年栗战书担任贵州省委书记开始,到赵克志、陈敏尔,几届省委始终把“三农”工作真真切切地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抓紧抓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把农民满意不满意,生态环境优美不优美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从近八年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明显看出:省委、省政府在工作摆位上,始终坚持“三农”首位意识;在产业扶持上,始终坚持农业优先考虑;在基础设施上,始终坚持向农村倾斜;在社会保障上,始终坚持向农民多投入;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绿水青山”。贵州近八年的发展成果,尤其是“三农”工作成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早在2012年栗战书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国务院就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农业农村工作时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两年多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农村经济越发持续向好。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总书记又亲自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强调脱贫攻坚,对贵州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近年来,贵州秉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最大限度保护传统村落和村庄田园山水生态风光,弘扬黔北民居、苗族民居、屯堡民居、侗寨民居文化,传承乡愁记忆。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把新农村建设总基调定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市注重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先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塑造“山水田园道”的天府水乡格局,构建“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打造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幸福田园新农村,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是持续不断真金白银的巨大投入。贵州、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舍得投入,用真金白银换来了绿水青山,换来了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快速健康发展。贵州以解决水、电、路、讯、房、寨为重点,采取整合涉农专项、发行债券、银政合作、PPP合作等多种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仅最近三年,省级财政就投入400多亿元,通过上述方式募集资金1455亿元,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寨10890个,占全省总数的69%。四川省以创建“四好村”为目标,持续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仅2016年省级层面就投入专项30亿元,吸引各类资本700多亿元。在巨大资金投入下,四川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311个,惠及农民群众460余万户。

四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四川、贵州通过改革,盘活资源,挖掘潜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贵州省在全省范围内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由政府主导,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以余钱入股,有效解决了山区农村资源分散、农民分散、资金分散的问题,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而且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目前贵州“三变”改革已组织试点村集体资源入股84.7万亩,资源折价入股26.7亿元,整合财政资金投入试点村“三变”改革35.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三变”改革98.9亿元,实现232.8万农民变股东,入股农民年人均分红700余元。贵州“三变”改革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肯定,先进经验被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向全国推广。成都市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挖掘出新农村建设的自身发展潜力。都江堰市鹤鸣社区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盘活、入股,使每个村民手里平均拥有价值15万元的自主财产使用权。这个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未用国家一分钱,奇迹般地完成了灾后重建,不但成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而且被评为“国家美丽休闲乡村示范村”。

五是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贵州省加大宣传力度,处处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氛围,一方面坚持红色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时刻不忘初心,把走好新的长征路作为宣传亮点;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让农民群众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感党恩”,使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通过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投身新农村建设。开展村企结对帮扶活动,1509家民营企业响应号召,与2024个村建立了结对关系,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引导农民通过村规民约,自觉投入到幸福家园的建设之中,让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管理,极大提高了农民群众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贵州、四川两省新农村建设对我省的借鉴意义

2006年,我省编制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吉发[2006]1号),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常设机构,设立了近2亿元的专项资金,全省各地也形成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构。截至2017年底,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2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426亿元,放大19倍。建成新农村重点村2879个,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新区120个;打造新农村文化品牌村800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90个;推动50个新农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弱化、投入单一、创新发展不够、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要借鉴贵州、四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桥头堡”作用,使乡村振兴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和“新旗帜”。

(一)强化顶层设计,把新农村建设顺势提升为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实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新时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调整为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继续由省农委新农办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乡村振兴的综合协调、政策研究、规划调度、督查指导等任务。浙江省目前已经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改为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走在了全国最前面。要抓紧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要在2020年之前抓紧出台和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并在我省部分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抓紧制定《2018-2035年乡村振兴规划纲要(草案)》,确保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为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宽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要把十九大提出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省级层面,要比照贵州、四川两省,增加专项投入,或设立投资基金,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农业农村多年来投入不足的历史陈欠问题,用真金白银换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充分发挥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解决当前涉农资金“撒芝麻盐”“九龙治水”等问题。要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乡村振兴战略领域,拓宽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渠道。与此同时,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三农”领域的障碍。

(三)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八大工程。要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推进我省八大乡村振兴工程:一是三产融合发展工程。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由增产增收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旅游、“互联网+”等,提高三产融合水平。二是民生建设工程。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加强农民低保、医疗卫生、大病救助、义务教育等保障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农民富裕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农业新业态,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治理。重点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危房改造、秸秆综合利用等,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五是乡村治理工程。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六是乡风文明培育工程。要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关东文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七是脱贫攻坚工程。要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推动产业扶贫向精深发展,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使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八是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在全省东中西部及大城市周边选择产业带动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领导重视且有一定投入能力的地方,重点打造一批以“产业兴旺”为主导,能够彰显乡村振兴五个维度基本特征的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四)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农村和城镇化“双轮驱动”。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把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实现城乡各类规划“多规合一”,强调规划的整体性,重构城与乡、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的定势思维下,要切实按照十九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同时,要把乡村振兴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优先考虑。

(五)加强人才培育,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梯队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人才队伍振兴。要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激励、培训、认定等机制,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培育一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入推进大专院校与农业农村对口衔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村民科技水平;搭建起万户(名)企业(能人)联万村平台,实现企业与农民的互利共赢;在省内外认定一批涉农培训基地,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培育造就一支具有我省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猜你喜欢
贵州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