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诗:闫晓静访谈

2018-03-06 08:58:41孟尧MengYao闫晓静YanXiaojing
画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灵芝创作材料

孟尧(Meng Yao) 闫晓静(Yan Xiaojing)

《入口》 闫晓静 纸、藤条、塑料管 尺寸可变 2017年

孟尧:在忠王府这样一个古典园林空间,选择和呈现作品方面,和以往做展览有什么不一样的考虑?

闫晓静: 因为我的很多作品都是用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一些材料和造型,所以当我看到忠王府这个空间的时候,我觉得蛮适合我的作品的。而且这样的场地在国外是不可能有的。我当时正好出了一批新的作品,我就斟酌到底如何让我的作品跟那个空间能产生更好的关联性。首先我想到的是我新做的“灵芝”一批作品,它很契合建筑的这种木质结构,还有像珍珠、牵牛花等主题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作品可以在房梁上跟建筑产生更多的关联性。《蝉之歌》也有类似的考虑。这件作品我重新做了一个造型设计,以前是螺旋形的楼梯造型,我把它改成了八角形旋转楼梯,因为忠王府那一间房间的窗户和庭院的门的造型也是八角形的,我想在形状上有一个呼应。基本上是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

孟尧:“灵芝”这个系列,在2014年的时候,开始出现在你的创作主题中。谈谈你对这个系列的想法。

闫晓静: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你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年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太会关心的事情,一些朋友和家人的离去,让你开始担忧父母在慢慢衰老,开始关注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我就开始寻找一种表现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我觉得灵芝这种象征长生不老的仙草,不但有比较代表性的文化意义,而且造型特别好看。开始的时候,我是用铸铜的方式去做材料转换,然后也考虑如何把灵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符号来呈现,就开始寻找别的方式继续深化这个主题。像现在开始有种植灵芝的方式,强调一种可控与不可控的张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看来,这个主题给我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但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它会是一个新的起点或者方向。

《灵芝女孩》 闫晓静 木屑与灵芝 45cm×45cm×50cm 2016-2017年

孟尧:在你的大部分作品里,你显示了一种对柔性、轻盈、易碎材料的趣味,比如丝线、纸、蜡、瓷等等。这不仅在你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有明确体现,在你以往的创作里也有很多例证。

闫晓静:对我来讲,艺术就是通过创作把我脑海里的一些想法,把一些非实际、不可触摸的东西,通过一种物理的实物材料转换出来,这个过程我觉得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创作就是用材料、用空间、用展现形式将这种想法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会寻找比较贴近我想法的一些材料。像我以前用蜡来做作品,从技术的角度,蜡作为一种雕塑材料、一种传统材料,它的延展性、可塑性都很好。这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所以我就找了一些也是比较特殊的蜡——专门做雕塑、塑形的那种蜡,然后用它来做浇铸或者是来做一些造型。如果从观念和思考层面来说,因为那个时候自己刚刚出国,自然是比较想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蜡的可塑性和延展性特点也就具有了一种情感和文化的指向性。而选择纸做材料,比如“MEDITATOR”和“FLUX”系列,我当时做的这些造型,其实都是跟蚕茧的一些含义有关。我想表现一种状态,就是我们作为外来的移民,就是想寻求一种在社会里的保护,躲在茧里面,与外面的环境隔绝。因为做这个系列又是用了一种很脆弱的材料,给人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所以它就可能是要破茧而出,之后又新生了,这一组纸的材料当时是有这种含义在里面的。

孟尧:如果说那种使用扎纸工艺的作品,还具有一种个体性的文化焦虑,像本次展览上的《入口》这类作品,虽然在技术上有一种延续性,但是已经不是太在意强调你的文化身份。你更多是在做一种语言的实验,在视觉呈现形式、材料组合关系上做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实际上体现出艺术家对什么样的材料有敏感性?

闫晓静:是的。我做《入口》的时候,是比较倾向于一种特殊的材料。这件作品中使用的那种塑料管,在光下面产生的阴影的虚实的感觉跟花的实体很多时候产生了一种张力。我其实是一直很想突破使用材料的局限,我很多作品里边把影子也当做一种材料使用。我会强调影子所带来的神秘感和虚幻的感觉,同时也对空间是一种延伸。

孟尧:除了上面说到的材料倾向,你在作品呈现方式上也多选择“悬挂”的方式来表达。

《灵芝》 闫晓静 装置 青铜 尺寸可变 2014年

闫晓静:我喜欢悬挂东西,在我的作品里边好多东西都是悬挂起来的。最早的出发点,悬挂就是表现了一种不稳定性、悬浮状态,当时是用它来隐喻我是悬挂、悬浮在两个文化中间的那种感觉。而且从这个视觉上它也有一种不稳定性,给人一种不确定和潜在的危险感,同时它又是一个平衡点。我觉得这几点都特别符合我想表达的含义,它跟我当时个人的状态和内心的感受也是息息相关的。我的感觉就是我是悬挂在两个文化中间的一个人,然后我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左上·《蝉之歌》 闫晓静 蚕蜕、鱼线、金漆 250cm×250cm×280cm 2017年

左下·《蝉之歌》(局部)

右·《灵云》 闫晓静 淡水珍珠、鱼线、铝 120cm×360cm×300cm 2016-2017年

孟尧:在你的作品中,你总是喜欢使用“复数”和“重复”的方式来建构一件作品,为什么?

闫晓静:我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除了形式上的需要,可能跟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生活经历,以及早年接受的集体主义的一些教育蛮有关系的。尤其出国以后,在一种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可能有些东西会自然地浮现出来,显示在作品中。

孟尧:在你的创作中,有哪些作品对你来说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

闫晓静:第一是《桥》这件作品,当时做出来以后很受欢迎,在加拿大连着展了大概10个美术馆、画廊。这件作品也让我更加确定了我对悬挂这种视觉呈现方式的不断深化。接着就是用珍珠为材料做的作品。当时我故意把那个形象设计得让它既像假山石又像蘑菇云,假山石在中国的传统里是欣赏性的,但是蘑菇云又指向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视觉景象。我把两个有特别极端性差异的东西结合在一个造型里面,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不仅只看到它美的一面,还能发现作品所传达的一种更复杂的二元对立。

注:

展览名称:祥瑞——闫晓静个展

展览时间:2018年1月19日-3月4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

猜你喜欢
灵芝创作材料
春天来了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30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一墙之隔》创作谈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7:57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灵芝霜下秀
中华手工(2014年11期)2014-12-03 02: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