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 利
到处都在放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很多女人一脸认真地跟我讨论:碰到剧中凌玲那种厉害的小三,该怎么办?只能拱手让人吗?
很多女人一边啧啧渣男真坏,一边说女人真不容易。剧中马伊琍扮演的罗子君,几次三番想回去跟老公再续前缘,因为做着家庭妇女很开心、很满足。全剧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那个非常会扮可怜、会来事、会关心人的第三者。有人为罗子君分析之所以会落败,因为太不为老公着想了,每天只顾着家里那点事,忽视了男人在外打拼不易。小三的好处是,她把男人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拼。剧中罗子君固然是个二百五,但落败原因竟然是她姿态还不够伏低做小,没把丈夫当成真正的天。甚至几个没谈过恋爱的女生,也在讨论男人这样坏,不交往是对的。好像男人若足够好,就可以心甘情愿做一辈子不问世事的金丝雀。好像女人一生最大的错误,其实是没碰到一个忠贞不二的男人。
《克莱默夫妇》是一部1979年的美国电影,故事很简单,纽约市一个家庭妇女,觉得异常不快乐,俗称过不下去了,要离家出走。克莱默先生这天刚升职,开开心心回到家,发现妻子要走,满脸莫名其妙。克莱默夫人后来跟丈夫为了抚养权对簿公堂,对方律师连续问:“丈夫打过你吗?打过孩子吗?让你生活困苦过吗?有过外遇吗?”以上答案一切皆否,律师露出得意笑容:“那我知道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了。”潜台词即:是你自己出了问题,你丈夫已经给了你他所有能给的。
的确,电影一开场,我甚至挺为克莱默先生惋惜,他得到了多好的晋升机会,如果妻子不闹,没准宏图大展薪水加倍机会大把。结果妻子离家出走,他只能在工作和家庭间委曲求全。
可是,为什么女人就要成为男人背后伟大的牺牲者?为什么就该理所当然面对男人所有的指责?为什么这辈子只能以人类的本能,做一个天生的母亲?为什么不可以去工作?不可以去收获家庭以外的快乐?不可以有一个更大的社交圈?有一些更大的满足?当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妇女在思考这些,并觉得不快乐时,2017年的罗子君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苦闷,一丝一毫的不快乐,一丝一毫的不满足。做个安稳的家庭妇女,出门可以任意刷卡买8万元的鞋,老公按时回家吃饭,多么开心多么陶醉。
跟克莱默夫人抛家弃子都要找到自己不一样,一部分女性看起来早就把自我给碎尸万段了,因为有个性不好嫁,性格这东西最好没有;书读太多的女博士不好嫁,拿个本科文凭相亲时够用就好;职业当然要选男人最喜欢的,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稳定、有假期就行,将来有孩子方便经常抽出空来。如果可以被老公养,做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那可真是太高兴了。
这些女人,似乎从来没找到过可以投入的事业。克莱默夫人出走,逼得克莱默先生变成了职场爸爸,让他知道了小孩其实不好对付。最重要的是,职场和家庭的平衡根本不存在,想要照顾好一方,必然牺牲掉另一方。经过一番历练,他终于懂得克莱默夫人的不快乐。他以为有钱加薪就是好生活,忘了妻子会在家庭中受到各种挫败;忘了她除了生活上的满足也该有精神上的满足;忘了她也有个人追求,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忘了夫妻生活最重要的事,不是搭伙过日子,是无论哪一方碰到困难,另一方都应该握住对方的手说:放心,还有我。
《克莱默夫妇》最让人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当丈夫已经变成一个称职的父亲,妻子也找到实现自我的工作时,他们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是,他们变成了更好的人,但他们之间,绝不可能再破镜重圆。
这就是《克莱默夫妇》的现实意义,你不应该一开始就把男人隔绝在家庭之外,也不应该一开始就让女人埋首生儿育女。而很多女性还在做着找个不变心的有钱人,一辈子做金丝雀的美梦,此生最大的梦想,是这个笼子永远不被人鸠占鹊巢。或许她们的惨剧是,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自由,环顾四周,居然男人也没被这份传统价值观打动。因为总有人,头伏得比你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