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鲁
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要骑着灶马到天庭上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举动。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述说来决定每家每户来年的福祸凶吉。为了祈求来年一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少灾免祸,于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尤其要多准备一些甜果,好让灶王爷的嘴变得甜一些,多说几句好话呀!
祭灶果儿给我们的苦涩而寂寞的童年留下了甜蜜的记忆。记得老祖父在世时,他的炕头柜里总有个草编的、带盖儿的、四四方方的饽饽盒。送走灶王爷之后,祭灶果便收进他的四方盒子里。爷爷分祭灶果给我们吃的情景,就像分压岁钱一样,给我们的记忆是长远而清晰的。那是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有麦芽糖、花生糖和芝麻糕,还有切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枣儿糕、糖冬瓜、山楂片儿、苹果条和柿子饼。在我们这一茬孙儿孙女辈里,爷爷最疼爱我这个长孙,所以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儿最多。但一年里也就这么一次。我总是舍不得一口气就把它们全吃光,便偷偷地藏到只有我一个人才知道的地方,慢慢地享用完。等到这些祭灶果终于吃完了的时候,新年差不多也就到了。
除了祭灶果,我还记得我们家每年祭灶时,还要在灶边贴上一张发了黄的“灶马”画儿。那当然就是灶王爷的“坐骑”了。祭完灶后再小心地把它揭下来,放进爷爷房里的那个黑红色的大木箱子里。如今这张灶马画儿早已不在人間了。如果能留下来,不但可以做我的这篇回忆文章的插图,兴许还有点文物价值呢。
长大后才知道,祭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古老的风俗。灶王爷,又称灶君、灶神或灶菩萨,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个大神,因为他能“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不可等闲视之。据说一旦让他在玉皇大帝那儿告发了,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好厉害哟!祭灶神的供品也不限于灶果。有钱的人家可以用蒸熟的猪头、煎好的全鱼等。而穷苦的人家则也可以用一碗清水代替灶果儿。就像那时候爷爷教给我们的一首童谣所唱的那样:“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关东糖。”说灶王爷姓张,也是长大后才弄明白的。有本书上还说他“状若美女”,其实更像个小白脸儿。大概就因为此,有此地方还有“女不祭灶”的禁条。这是担心自家的大闺女小媳妇会被灶王爷拐到天庭上去了吗?真是多余的担心。倘若真的拐了去,岂不更好?那时候我常常这样想。留在我印象中的灶王爷,其实是个挺家常的神呢!单就他愿意一年四季居留在寻常人家这一点,就不简单!至少我这样认为。
如今,煤气灶代替了柴灶锅台,我怕灶王爷早就无处安身了。祭灶的风俗也几乎失传了。至于祭灶果,许多小孩子已经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们知道得更多的是各种饴糖、果脯和巧克力。这实在是非常可惜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儿。
我自豪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生活在乡下的人,懂得了一种古老而朴素的风俗叫作“祭灶”。我也常常回味我们小时候的一种甜蜜的记忆,来自于五颜六色的“祭灶果”。至于将来的孩子们,还能不能知道什么叫祭灶,什么是灶王爷和祭灶果,恐怕就很难说了。为此,我愿常常怀念小时候的这些趣事。我相信怀有这种感情的人也不只我一个。因为不久前,我读到诗人邵燕祥先生的一首诗,所写的正是对于“灶马”的一种留恋:
“再也听不见灶马的叫声了吗/我奇怪我为什么这么想听/灶马叫。是不是我真的不能忘情/那烟熏的墙,昏黑的灯/只是因为掀开盖帘的时候/有一种扑鼻的热气腾腾/揭锅的是亲人粗糙的手/那时候灶马被嘘得叫了几声/贫穷和温饱,灯光和人影/还有饭菜香,混合着灶马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