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课堂

2018-03-05 07:59黄文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课堂

黄文静

【内容摘要】近年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已成为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新型课堂。

【关键词】课程 改革 课堂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又要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教学是关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现以教学实践为例,就如何构建新型课堂,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谈几点看法。

一、灵活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适课堂教学气氛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情感”这一话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情感的关注,讲一个感人的故事固然是个方法,但却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导入的故事,反而忽略了小说本身。于是,我拿一片枯叶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以为会得到丰富多样的答案:树叶,秋天,生命的结束,丰富的喜悦……然后我就可以顺势说:“同学们既有幸福的情感粗线条者,也有感情细腻的感受者。”接着就可以引入“情感”这一话题。谁料,大家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树叶!”在这突变之际,需要教师表现出应有的应变能力,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首先要恭喜同学们,避开了许多负面情绪的影响(学生露出开心的笑脸),因为你们不是林黛玉,在情感上的粗线条将使你们不会为一片落叶而感伤秋日萧索与人生迟暮。”我又话锋一转,说:“但是,你们也少了许多对生活的深入感受,也许无法从果实的缤纷灿烂的色彩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无法从出墙的红杏身上体会春的生机与生命,更少了面对幸福与不幸而对人生产生的体验与思考。要知道,细腻的情感会使人对事物的感觉更敏锐多样,而故事就常常蕴藏于这些微妙之中。”说罢,学生的眼睛充满了羞涩而好奇的光芒,看来他们已经很想了解情感于小说的意义,很想要体会细腻情感的魅力。这个时候,引入“情感”话题的教学就能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平等和谐尊重,创设宽松氛围

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建立平等、和谐、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很难想象学生满心畏惧却能够在课堂上灵活思维,畅所欲言;也很难想象教师缺乏尊严而能够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抱私心,不怀偏见。从人格上尊重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和自己站在同一高度的人来看待。允许学生犯错,毕竟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还很少。尤其是面对非常生疏的外国小说,当他们的回答即使完全与预设答案相悖,“谬以千里”,教师也不能生硬解决,而要根据教学实际,用温和的态度予以提示,给再思考的机会。当然,这种关爱和尊重不代表要无限制地放任,放弃自己的尊严。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及文学素养,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出现其乐融融的景象,才会是一个学习知识、探讨问题、促进师生成长的地方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倡个性解读

好课应该是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课,教师不但能答疑,而且还能启疑,能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惑——解惑——不惑——启惑——新惑”,循环往复,促进学生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个性化教学进行结合。由于,学生在感知方式、思维风格和思想见解上的不同,对同一篇小说的会有不同的理解,阅读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为此,特意安排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好预习,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上课前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整理,并穿插在教学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直接解答或由学生回答、讨论,力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个体研读并思考的过程,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不能使课堂陷于“无政府状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笔者特别注意不马上给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思想“对决”中受到启发或引导,发现自身理解的不足。同时,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例如在对小说《丹柯》结尾的理解上,有同学认为是对众人的批判,有同学认罪是通过众人的表现反衬丹柯的勇敢与为拯救大家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也有同学认为是以丹柯的命运来表现革命的阻力与不成功等等。应该说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都是基于对小说家的理解,可以从小说中找到依据,这个时候就不能强求一致,熄灭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这种“解法外的解法,说法之外的说法”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探询的兴趣。

每一堂课都是检验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正确与否、效果如何的实验室,这就需要教师时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感悟和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时找到和纠正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教训,并且把課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活动,积极构建新课堂,构建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