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
淮安市教研室宋明镜老师曾说过:“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他说“无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复习应考的过程中,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始终对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基石。如何解读文本呢?在我看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自我解读与专家解读相结合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使很多语文老师不敢离开教参解读课文,不敢离开答案讲解试卷,生怕犯错。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多多阅读,多多尝试,多多练习,解读文本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首先,要把自己所教内容吃透,认真研读教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一篇新课文时,我总是自己先朗读一遍,把自己觉得读有所感的地方画下来;第二遍再细细研读,理清文章脉络;第三遍再将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进行多角度地赏析;第四遍再将全文通读一遍,寻找还未理解透彻之处。很多时候阅读遇到阻塞,往往阅读不止四遍,总之,要读到自己没有问题,在脑中对文章有个清晰的认识为止。
其次,要认真研读教科书,很多老师都认为看着教参上课都是没有自己思想的老师,随着教龄的增加,对所教教材如数家珍,教参反而会束缚自己思想。殊不知,古人早就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参中对课文的解读都是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如果完全摒弃他们的思想,反而可能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狭隘起来,因此,在自己认真研读完教材之后,我总会认真研读教参,认真比对自己与教参理解的异同,从而品出课文的味道来。
第三,光光读好一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凡是能选进教材的文章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等价值。因此,我们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期其他作者的背景及作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文本在当时社会、当事人的作用和意义上来衡量文本自身的价值和意義。
二、注意教材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1.注意一篇课文在一套教材中的地位
一套教材的编写,编者的着眼点肯定是对学生一个学段的整体发展,教师解读文本时视野不应只关注于一篇课文,而应关注到整册教材的编写顺序。江苏省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震提到教材三年安排的变化,他分年级阐述了各个年级教材编排的侧重点,目的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计划地逐步提升。由此可见,教材编排关注到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初一到初三逐渐增加长度,加强理性色彩,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意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的地位
如上所述,一个单元的课文编排也是有其规律可言的,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五篇课文依次是:《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陋室铭》。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就应该是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学会如何阅读议论文。
因此,我在教这个单元时,循序渐进地渗透议论文的阅读方法:《纪念白求恩》论点鲜明,主要引导学生如何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并且学习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的手法;《敬业与乐业》检测学生查找论点的能力,同时增加论证方法的学习;《多一些宽容》学习补充论证的写法;《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寻找中心论点、分论点,体会作者所用论证方法的效果,并且学习作者所用事实论据涵盖古今中外、名人与普通人,使论证更全面、更具说服力的写法。
3.注意一个教学重点在一篇课文的地位
相信每个老师都曾对学生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不同的读者对课文解读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如果我们把我们所知的所有内容都教给学生,反而会使整堂课无所侧重,学生脑海中也是一团乱麻。因此,教师要学会取舍,给教学安排一个教学重点,使教学有序、有重点,其余的要学会留白,把对文本再解读的权利留给学生,给他们空间。
三、解读作者、自我与学生相结合
一篇课文,我们解读得再深刻,脱离文本作者的解读都不算是成功的。王富仁教授提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文本语言传达出这种情感。
同样,一篇课文,我们解读得再深刻,脱离学生现有水平太远的解读也是无效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智范认为每个孩子在阅读时都有“期待视野”,教师“要琢磨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去思去想,这样才能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只有当我们的解读贴近学生时,学生在课堂上才更容易与作者、与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容易收获到能让他成长的能力或情感。
总之,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远的历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其成功教学的奠基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多思考,常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功底、文化底蕴与教育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2263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