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洁
[摘 要]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将之内化于心,使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发挥组织者与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理、悟本、求新,实现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探究;创新;引导;求真;探源;求索;大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87-01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脑去想,用双手去做,用嘴巴去说,真正地感受数学课的魅力。
一、引向明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应用中进行巩固。为此,教师不光要让学生探索到“是什么”,还应引导学生探明“为什么”“是否有别的可能”“前后是什么关联”等。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学生的自主意识才会有所增长提高。
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时,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0.2×0.6”。
师:6×2是不是很好计算?
生(齐):根据乘法口诀就可以了。
师:那我们能不能以这个为线索想想计算的办法。
生1:先将0.6扩大10倍,变成6,再将0.2扩大10倍,变成2,就有6×2了。
师: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2:刚才这个过程扩大了100倍,所以结果要缩小100倍,所以结果是0.12。
师:回答得很好,在计算过程中,扩大了多少倍,结果就要相应缩小多少倍。
教师由旧知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总结的能力。
二、引向悟本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规律的经验总结,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概括性。为此,教师应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辨析知识间的异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研究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本作业本和一些散着的作业纸。
师:既然有了整数,为什么还要发明小数?
生1:因为有用。
师:有什么用呢?可以举个例子吗?看看能不能借助老师准备的学具。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以及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厘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由点、线、片、网逐步推进,一步步编织知识的“互联网”,就能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学会专业性的研究数学问题,为“进军”其他数域提供直接经验。
三、引向求新
数学学科所展现的智慧光芒不是知识的玄妙,而是思想的深邃。数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创新,创新是探究的最高目标。为此,教师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倡导出新求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及时发现与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对于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例题:“蒙古包由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组成。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米,侧面的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米。蒙古包所占的空间大约是多少立方米?”笔者没有讲解,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萌发了许多奇思妙想:(1) 用圆柱的体积加圆锥的体积;(2) 把整个蒙古包视为一个“大圆柱”,那么,上部缺损的部分相当于“大圆柱”的。学生经过讨论,不但将问题化繁为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创新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师生持之以恒,更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为其搭建创新的平台,为其“自创”提供便利条件。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所提高。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用好的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向求新,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发展更全面。
(责编 韦 迪)endprint